髖關節是人體重要的關節之一,為什麼說愛護髖關節要從「娃娃」做起?醫生表示,新生兒期有一種病叫「髖關節發育不良」,此病有輕有重,輕度發育不良早期不會有明顯症狀,但成年後會出現髖關節活動後的酸痛乃至靜息痛,關節僵硬、活動受限,重者早期便會出現關節脫位的表現,如果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最終只能依靠人工髖關節置換。
近日,5個月的寶寶因為雙腿臀紋不對稱來長沙市中心醫院門診檢查髖關節,超聲可見左側髖關節呈半脫位狀態,需要支架固定甚至是手術治療。孩子媽媽說,臀紋不對稱一直存在,並沒有重視,而這種髖關節的發育不良如果能在出生後及時發現並治療,它的預後肯定比現在要好的多,因此該病的早期發現及幹預至關重要。
醫生表示,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小兒骨科常見病之一,是指股骨頭和髖臼的對應關係不正常,包括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和髖關節脫位。國內數據統計顯示每100個新生兒中該病的發生率約3.37,隨著患兒年齡的增加,治療難度越來越大,預後也越來越差。研究發現在這些延遲治療的患兒中,30-40年以後41%的患者會逐漸出現髖關節退行性變,需要進行髖關節置管術。
如何早期發現此病?醫生表示,當孩子髖關節外展受限、雙下肢不等長、臀紋不對稱、已經學習行走的孩子出現跛行、搖擺步態時應及時就醫。對於半歲以內的孩子B超檢查是首選的方法,大於6個月的孩子由於股骨頭骨化,此時超聲穿透差觀察不滿意,可以藉助X線檢查來判斷髖關節發育情況。
英國醫療諮詢委員會建議所有的新生兒均應該接受篩查,並強調多次檢查。在我國由於對篩查人群存在爭議,目前主要針對臨床體檢陽性及存在高位因素時進行髖關節超聲檢查。
醫生建議,對小於6個月的嬰幼兒常規進行髖關節的超聲篩查,這樣可以得到早期診斷及治療,改善預後。
通訊員張敏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