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諸社會,用諸社會。每當我做了一些有益於社會的事時,我心裡就有一種特別愉悅的感覺。 ——黃豐州
黃豐州
黃豐州又名黃衍田,1919年出生於南安豐州頂堡村。2歲時父親遇害,隨母親艱苦度日;7歲入私塾讀書,因家庭貧困,半工半讀;14歲開始做過小販,當過苦力工;17歲因逃避戰亂抓丁,南渡印尼謀生,艱苦創業。積極從事愛國社團工作,歷任印尼僑團總會工委、南安公會主席、同益社和群益學校副主席。1966年轉返香港發展實業,先後擔任香港福建同鄉會輕工商會副主席、南安公會主席、福建中學董事,中國僑聯委員,福建省政協委員、僑聯委員,泉州市僑聯副主席,華僑大學董事,南安華僑中學董事長等職位。
「能為社會做點貢獻,應該看作是一種責任」
黃豐州將個人收入70%投入社會公益事業
黃豐州的人格魅力,讓認識他的人無不欽佩。身在海外,他時刻牢記自己的祖國和故鄉;功成名就,他將自己辛苦打拼的大半財富投入社會公益事業;為人處世,他關心幫助身邊每一個人。
把愛國愛鄉當成自己的責任
每年國慶節,位於南安市豐州鎮的海濤皮革箱包公司全體員工都會停下手頭的工作,舉行一場莊重的升國旗儀式,這是該公司自1987年創辦以來保留下來的傳統,從未間斷。
這個傳統就是因黃豐州而起的。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印尼僑親們的耳中,黃豐州就與其他僑領一道在當地升起了五星紅旗,宣揚國威。「改革開放後,他鼓勵孩子回鄉創業,公司就保留了這個傳統。」黃豐州的兒媳黃阿逸告訴記者。
從泉州僑聯原副主席郭景仁的回憶中,記者了解到了更多關於黃豐州愛國愛鄉的事跡。「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黃老先生就積極參與籌賑祖國活動。」郭景仁回憶,上世紀60年代印尼遣僑,黃豐州又四處奔走,安置困難僑胞,並加入遣僑委員會,多方活動做通海關工作,只為了讓回國的僑胞能隨身多帶一些財物。「我出生於印尼,也是當時被遣返的一員,親歷過那段歷史,才能體會到黃老先生做的事有多了不起。如果沒有帶回來的財物,很多僑胞的生活一下子就要陷入困境。」
在得知家鄉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後,黃豐州為之著急,他不僅自己帶頭捐款,也四處募捐,用籌集的款項購買米、油、化肥、抽水機等物資。「當時,這些物資是沒辦法直接從印尼寄到國內的,黃老先生就想辦法先把物資寄到香港,再僱人馱回國內,過程曲折。」郭景仁說,這些物資就像一場及時雨,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愛國愛鄉是中華民族的好傳統,我們能為社會做點貢獻,應該看作是一種責任,而不能當成是功勞。」這句話,黃豐州經常對自己的子女及朋友說,而他自己,也是這麼做的。捐資擴建豐州衛生院、籌建豐州僑辦文化宮、捐資倡辦燕山基金會、集資建設南安科技大樓……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黃老先生將他辛苦打拼下來的70%財富投入社會的公益事業。」郭景仁介紹,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豐州對於省、地、縣各級僑聯會工作的開展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那時候,各級僑聯會的經費都十分有限,是黃老先生自掏腰包資助。1980年,他還給當時的晉江地區僑聯會,如今的泉州僑聯捐了兩輛小汽車。當時省僑聯會都沒有這麼好的配置,要招待貴賓時,還要找我們借車。」回憶這些往事,郭景仁頗多感慨,他說多虧了黃豐州的大力支持,僑聯工作才能開展得又順又好。
華僑的精神代代相傳
2011年,華僑中學校方找上了黃阿逸,告訴她學校的幾棟教學樓成了危樓,雖然向上級財政申請了一筆資金進行翻建,但資金仍有缺口。危樓之一的尚平樓,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黃豐州與黃印麻合資捐建的。「還差多少錢,都由我來出。」聽完校方來意,黃阿逸沒有一絲猶豫,把70多萬元的資金缺口補上了。
「公公的為人值得後輩敬重、學習。」黃阿逸投身社會公益事業,並於2013年獲得南安慈善貢獻獎,「我是在向他老人家看齊,而我做的仍遠遠不夠」。
黃阿逸的記憶中,老家不管是誰有了困難,找上黃豐州,他都盡心盡力幫忙。黃阿逸說:「子女孝敬給他的錢,他轉頭就能捐出去。」
「他還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即使是下屬。」黃阿逸說,下屬遇到難題,他能一直記掛在心中,「當他下次回國,再遇到這個同事,會關心此前的難題是否解決了,這些舉動令人感動。」
另一個深受黃豐州影響的是傅仰沯,他是黃豐州的表侄,同時也是一名著名的愛國僑親。1983年,在黃豐州的鼓勵和帶領下,傅仰沯首次回到了闊別30多年的故鄉——豐州大坑村。「30多年過去,傅仰沯眼中的大坑村幾乎沒有變化,還是一樣的貧困。究其原因,是這個村子沒有通往外界的道路,黃老先生當場鼓勵他為村子修一條道路,傅仰沯立馬答應了。」郭景仁當時也陪同在一旁,並用相機記錄下這寶貴一刻。
「黃老先生在擔任華僑中學校董會董事長期間,自己帶頭捐款,同時以自身在僑胞的影響力,發動僑胞捐建了校舍大樓六座,充實了教學設施,大大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促使教學質量明顯提高。」郭景仁說,當黃豐州即將卸任校董會董事長時,他又出面說服傅仰沯接任。而後者也沒讓黃豐州失望,在他帶領下,華僑中學步入南安市的先進學校行列,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僑校。
「每一個了解黃老先生的人,都由衷敬佩他。」郭景仁同樣如此,他說,黃豐州對公益事業十分慷慨,但他的個人生活卻非常節儉。「他每次回國,都會婉拒僑聯的熱情接待,他更願意自己一個人吃一份炒米粉配一碗水丸湯。」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黃老先生而投身公益事業的僑親有很多。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愛國僑親,才使得我們的家鄉越建越美麗。」郭景仁說。
來源:海絲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