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今年《二十二》《岡仁波齊》的票房表現,還是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舉辦的「青蔥計劃」,亦或是首屆平遙影展上《嘉年華》《德皮》的「新生代」單元,都可以看出人們對文藝片的關注和對年輕一代電影人的扶持。
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正在給無數熱愛並意欲從事這個行業的年輕人提供更多平臺,製造更多機會。比起前幾年,市場類型也更多元化。
也許像那句「前進的太快,靈魂的步速未能跟上身體的速度」一樣,實現快速前進的過程裡,影視行業暴露了很多未曾有過的問題。
比如「數字先生/小姐」的出現,不背臺詞,用數數代替,或是摳像技術的「普及」,演員不到現場,通過電腦CG摳像合成完成影視作品,再或是「文戲替身」的廣泛運用,演員到了現場,但文戲還要用替身。
爭議聲中,「演員」這個職業中槍最多。有違常理的事層出不窮,讓業內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意把「表演者」與「明星」區分來對待。
11月6日,央視電影頻道《今日影評》開播了特別節目《表演者言》。由主持人、周迅、嘉賓組成「三方會談」的形式,在主持人引導中,周迅與嘉賓回溯個人表演經歷,講述演員的「個人修養」。
早在《表演者言》的預告海報發布時,便在第一時間吸引了不少觀眾:將銀幕上臉熟的「老、中、青」三個年齡層的演員,「組局」在一起,難免不讓人對節目產生好奇。
近日,獨舌對話電影頻道《今日影評》製片人崔菲,聽她講述由「表演者」創立的「發聲部落」。
崔菲說,《表演者言》播出兩期後,便有觀眾在後臺留言。觀眾將節目裡的「表演者筆記」截屏記錄,從中收穫知識,對崔菲來說,節目的價值及意義在此刻得到了體現。
除了「表演者宣言」「表演者筆記」,《表演者言》所邀請的嘉賓和周迅,都會現身說法,挖出自己過往鮮為人知的經歷。呷這口陳酒,不僅是對往昔的回溯,也是給熱愛表演、熱愛影視行當的年輕人以指引及鼓勵。
實際上,選用「三方會談」的形式,一開始並非周迅所想。這個在大銀幕塑角無數的實力派女演員,在電影中心的會議室裡,說話缺有些結巴。「很少看到周迅在公開場合講很多話,她一開始想只錄一期節目,但我們多次勸她,每一期都出鏡,與嘉賓一同交流」,崔菲講道,節目想做的是一種經驗分享與交流,而不是老者對年輕人「好為人師」的說教,「我們不想讓任何人躺槍。」
於是,「最平和、最無距離感」的原始設定,使《表演者言》擁有了溫和親民的基調。
看一眼預告海報,便能感受到嘉賓的量級。已播出五期的《表演者言》中,蔣雯麗、奚美娟、馮遠徵、秦海璐、黃渤都分別做出了,關於表演經驗「最樸實」的分享。
那麼,邀請的嘉賓都有哪些共同特點呢?
崔菲表示,首先,嘉賓一定是演技過硬的「實力派」, 有能被大家認可的表演作品。其次,德藝雙馨,「不僅是戲品,人品也要與表演成就有所平衡。」
在節目組籌劃的有限時間內,周迅也親自當「外聯」,喊朋友來錄製。比如,黃渤、吳君如等都是她圈內好友。崔菲講道,也有她第一次見面的,像馮遠徵、段奕宏、王千源等。「雖然周迅自己也是演技派,但她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發現其他同行身上的閃光點,以及與自己不同的表演方式,也得到了很多樂趣。」舊友重逢,並結交新友,是周迅在節目外的收穫。
仔細觀察,這些嘉賓不僅有「老、中、青」年齡層次的代表,還有不同地區的代表。港臺地區,有香港演員吳君如,崔菲談道,「張震也很希望來錄製,但由於檔期調不開,一再問我們能不能來臺灣錄。」崔菲表示,節目組也曾去內蒙古邀請李雪健老師,但由於對方身體因素未能實現。「其實大家都想讓更多人注重『表演』二字,他們都很看重『表演者』的身份。」
想必不少人都關注到了,「青年組」的易烊千璽。在節目組的策劃中,他正代表了「傳承」部分。崔菲分析道,現在很多人入行是因為明星光環的加持,而並非真正熱愛表演。在諸多青年人氣演員裡進行挑選及考量時,易烊千璽團隊也主動進行密切交流。
「雖然他沒有拍過太多作品,但私下接觸,會發現他是真心想做一個演員」,崔菲說。易烊千璽和王慶祥、周迅這樣的前輩坐在一起時,能代表想要進入行業的年輕人,拋出疑問,求教知識。對於同年齡層的年輕演員,是具有影響力的。
「老、中、青」各有落點,可見《表演者言》考慮周全,畢竟文化的傳承及進步,都需要穩紮穩打地落足。
說起來,《表演者言》「出生」較晚,還是個年輕的節目。今年上海電影節期間,崔菲與周迅團隊在閒聊中,談到了電影頻道下半年的計劃,以及電影市場的現象。
在周迅看來,近兩年有些現象與她剛入行時截然不同。她提出做一個經驗的分享,成為一種「行業規範性」的發聲與討論。崔菲及團隊便迅速向頻道報了選題,在節目領導王平久的支持下,項目迅速成型了。
起初,電影頻道也考慮過研討會、沙龍、高校巡演等方式,但考慮到節目的傳播力度及留存時間,便決定將之作為《今日影評》的特別節目。
從上海電影節至8月8日《表演者言》立項,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周迅多次來到電影中心會議室開會研討。頻道還邀請了中戲教授,一同設計問題和方向,「雖然團隊是做電視的,但隔行如隔山,演員究竟是怎麼想的,我們也要聽取各方意見和周迅本人的建議」,崔菲回憶道。
約在9月底,節目開始錄製。業態上具有話題度,值得討論的現象與問題,都被揉碎了融進每期的主題詞內。崔菲舉例道,比如第一期,黃渤提到了聲音,現在很多演員不背臺詞,更不會配音,但1980年代上海譯製片場的老前輩們,僅靠聲音便能感受到人物情緒及動作。「我們想通過這些關鍵點,側面傳播表演裡真正重要的、不可逾越且毫無捷徑可走的東西。」
崔菲透露,「表演者言」這四個字其實是周迅提出的,周迅希望突出「表演者」的身份,同時希望能「言」,以深入的方式傾訴,同時也切合了節目的立意。
別看《表演者言》每期節目僅有16分鐘,這已是8分鐘《今日影評》的「雙倍版」。
然而,這16分鐘的乾貨,實際上是從2小時的現場訪談裡剪輯出來的。用崔菲的話說,便是「把最便於電視化展現,以及含有話題性的東西挑出來」。當然,剩下的乾貨也不會浪費,崔菲透露,會與其他網站合作「加長驚喜版」,都在後期呈現。
每期的主題詞都不同,但10期節目裡,「價值觀確立」的意向十分統一。
「準備倉促,雖然節目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我覺得這代表一種決心」,崔菲講道,「頻道希望有更多文化及價值觀輸出」。在她看來,更多不同的觀影需求,代表著觀眾正在由「看熱鬧走向看門道」,從「普通觀眾到普通影迷,再至專業影迷」,《今日影評》承載著「過渡」的責任。
她表示,未來或許還會策劃《導演者言》《編劇者言》,「將創作核心全部串聯,組成大的中國電影創作矩陣。」
談及此次合作的新浪、騰訊視頻、喜馬拉雅等平臺,崔菲講道,《表演者言》擁有90後創作團隊,也正在關注年輕人常使用的客戶端。因為無論頻道還是周迅本人,都更看重傳播、分享。同時,這些合作也意味著,平臺之間價值觀的互相認同。
有決心、有行動,《表演者言》作為一檔「小而精」的節目,是誘惑繁雜的中國影視市場裡,對初心清醒的叩問,也是尚待錘鍊的青年人的嚮導。
《喜劇之王》裡,周星馳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的自我修養》偏愛有加,哪怕作為一個「跑龍套」的,小人物奮鬥的彷徨及不得志,都令人印象深刻,「我是一個演員」的理想神聖,且光輝無比。
現實中,在喧囂嘈雜的大環境下,重新確立對演員身份的敬重,讓真正的演技派為觀眾表現好的作品,成為許多熱愛表演事業、欲為之奉獻此生的人的共同願望,而《表演者言》的發聲,正是其中一份努力。
【文/鄧雅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