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的一首詞,篇幅短小,卻波瀾曲折,最後一句令人浮想聯翩

2020-12-22 品詩賞詞

人們在忙碌時,很難感受到時光的存在。但是時間卻會悄悄地在身旁流逝,直到年終歲尾,人們忽然感到有一種緊迫感。同樣,人們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也經常會忽略時間的消耗。但是從晨曦初照,到晚霞絢爛,兩種相近的場景,人們卻很明顯地會發現區別。

箇中原因就在於大家參與了緊張的活動,一旦緊繃的神經鬆弛下來,就有一種失落感。南宋一位才子也曾有這樣的感覺,下面介紹姜夔的一首詞,篇幅短小,卻波瀾曲折,最後一句令人浮想聯翩。

浣溪沙

宋代:姜夔

著酒行行滿袂風,草枯霜鶻落晴空。銷魂都在夕陽中。

恨入四弦人慾老,夢尋千驛意難通。當時何似莫匆匆。

這首詞作於南宋淳熙13年秋天,當時32歲的作者正在漢陽探望姐姐。姜夔的姐姐家在沔州的山陽村,左邊是太白湖,右邊臨雲夢澤。春水上漲時,浸漫數千裡;寒冬水枯處,沙灘裸露,枯草連接天邊。

那年秋天,詞人與外甥時而搖起小舟採摘菱角,時而舉著火把布網捉兔,有時還饒有興趣地觀看漁夫們捕魚。他們漫步在山間,吟唱於原野,盡情領略這種閒適的生活。詞人又登臨高丘,悵然遠望,觸發了離別的愁思。

上片前兩句即寫他酣酒遊獵,意興勃勃。詞人酒意微醉,在郊外漫步,衣袖間灌滿了迎面的清風。捕食的鷹隼從晴空飛落,原野上秋草枯黃、一片蒼茫。天地高曠,詞人也由景生情,從而引出下文。

第三句卻一轉,觸發離愁。詞人本來心情舒暢、與外甥之間追逐、打鬧,開懷歡笑。忽然,他注意到夕陽西下,便開始惆悵地說,離別的黯然銷魂,大都由於站在夕陽之中。

姜夔博學多才,堪比盛唐的王維,可是他漂泊遊蕩,心中時常感到沒有一種歸宿感。如今秋景蕭瑟,夕陽悲壯,即使遊賞之樂,也不能彌補詞人心靈的悲傷。

下片前兩句寫離愁別恨,都作議論,仿佛在勸誡世人,離恨使人老,做夢也無益。即使千裡尋覓,心意也很難相通。「四弦」,指琵琶,作者化用南北朝簡文帝的「別離四弦聲,相思雙笛引」的句意,表達一種離別的思念。「千驛」,這裡形容路遠。

末句抒發詞人的感慨,時光荏苒,自己卻仿佛一事無成。「何似莫匆匆」,表達出詞人後悔當初與戀人別離時,行色匆匆。而今回想起來,依然十分傷感和無奈。

縱覽姜夔的這首浣溪沙,全文渾然一體,卻層層遞進。作者先寫天地的曠遠,自己與外甥共度歡樂時光,然後轉而在夕陽下沉思默想;過片抒發相思情深、人生苦短的無限感慨。詞人時而筆觸張揚,時而又濃墨收斂,可謂收放自如,開闔有度。

姜夔的這首詞思致嚴謹,與晏殊《踏莎行》中「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相仿佛,但風格較為粗放。詞中以自我慰藉來解脫離愁,篇幅短小,卻波瀾曲折,生動有致。

讀完這首詞,大家也會進一步去思考,生活就是穿插著喜悅和惆悵,也交織著幸福和悲愁。但我們更需要放鬆自己,而不要因為聚散匆匆,就為昨天擔憂,或為未來發愁。

相關焦點

  • 姜夔很出名的一首詞,明朝無人評點,卻在清朝被捧上了頂峰
    此人就是被清人稱為「詞中之聖」的姜夔。姜夔少有才名,卻在科舉考試中屢屢受挫,一生未仕,常年漂泊江湖,遊歷四海。雖然未入仕途,但是其清高的人格,非凡的才華,讓他受到了當時很多名流士大夫的推崇。而他最為出名的一首詞當屬在冬至日所寫的《揚州慢》,道盡了家國之思,美得令人心醉,也愁得令人心碎。這首詞的正文之前,還有個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 周邦彥一首很孤獨的詞,開篇的第一句就很傷感,最後一句直擊人心
    李清照對於周邦彥就有過極高的評價,他在《詞論》裡對於蘇軾的詞,其實是持批評的態度,認為他的作品不像詩,也不像詞,只不過是短句而已;當然這是才女對於詞的看法,並不是說他就否定了蘇軾的才華(我個人是最欣賞蘇軾);所以她更推崇的是周邦彥,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
  • 姜夔:反俗為雅,被奉為雅詞的典範,在辛棄疾之外自成一派
    下面,請閱讀兩首姜夔所作的詞,從中,我們可以對姜夔的詞有所領悟:《慶宮春》 姜夔序:紹熙辛亥除夕。餘別石湖歸吳興,雪後夜過垂虹,嘗賦詩云:「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雲衣;長橋寂寞春寒夜,只有詩人一舸歸。」
  • 微型小說之所以叫『微型』,就是它的篇幅短小,字數有限
    「微型小說之所以叫『微型』,就是它的篇幅短小,字數有限,由於這些限制,微型小說更適於取『單線結構』來結構作品。」[4]一般的長篇小說或短篇小說在結構設置上基本都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體事件,而微型小說受自身文體特徵的制約,它的結構基本上只能有一個具體事件構成,以單線式結構貫穿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這是微型小說與其他類型小說在結構設置上的根本區別,而採用這種單線式結構也更能夠讓微型小說的結構在篇幅的限制中呈現出跌宕起伏的動態美。
  • 流浪者之歌——姜夔的清空與騷雅
    姜夔的夔念[kuí]。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少小隨父宦遊漢陽,父死,流寓湘、鄂間。蕭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隨蕭移居湖州(今浙江吳興),往來蘇、杭間,與詞客詩人多有交遊。一生未仕,卒於臨安。其詞清空蘊蓄,格律嚴密,上承周邦彥,下開吳文英、張炎一派。尤精音律,有自注工尺旁譜的詞十七首存世。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 姜夔被冠以「詩詞無敗筆」,他詩詞中的「黍離之悲」意象是?
    姜夔因目睹揚州遭受戰火洗禮後的蕭條景象,追憶往昔繁華,感嘆今日悲涼而作。通過廢池喬木,殘垣斷壁,來反映百姓在生活中的艱難,用以表達對國家社稷動蕩存亡的喟嘆。《揚州慢》詞從寫作時間上論,冠姜夔「黍離之悲」藝術思想之首沒問題,但若說姜夔詩詞「黍離之悲」只此一首,就太不真實。
  • 多情的大詞人姜夔,我們從這首詞可以窺見一斑
    姜夔十四歲那年,他的父親便去世了,他只能投奔他的姐姐,他在她姐姐那裡度過了少年時光,那是一段孤獨貧困的少年時光。姜夔很有才,但是他很倒黴,因為他四次考試都名落孫山了,一次又一次考試的失利讓他很灰心。後來姜夔便四處漂泊,只能靠寫寫小曲,賣賣自己的字換口飯吃,更多的時候還是要靠朋友們的接濟,說難聽點是要靠朋友的施捨。
  • 姜夔懷念昔日的戀人,夢中相見,醒來寫下一首纏綿哀婉的記夢詞
    此次要分享的也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元宵詞,南宋著名詞人姜夔的《鷓鴣天》。不過,這首詞不是寫外出賞燈約會,而是姜夔做的一個夢。鷓鴣天·元夕有所夢姜夔 〔宋代〕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 王國維是喜歡姜夔的,奈何東坡太耀眼
    中國歷史幾千年,一篇詩文經過大浪淘沙流傳到今天成為經典,期間不知經歷了多少曲折,作者不知苦讀多少年詩書又飽經多少風霜才能寫出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以王國維的角度來說一下他喜歡姜夔的理由。姜夔:南宋詞人音樂家,翠樓吟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人(今江西鄱陽縣)。
  • 李睿聊姜夔與合肥:肥水東流無盡期 深於情者傷於情
    他既會填詞,又會制調,比如《暗香》《疏影》就是姜夔的自度曲。22歲時,姜夔以一首《揚州慢》在詞壇走紅,估計當時很多勾欄瓦肆都請他去填詞作曲,於是他就常常往來於江淮間,這也是他當時的一種謀生方式。白石應該就是在這期間結識了歌女。李睿介紹,在姜夔現存的84首詞中,合肥情詞有20多首,佔有相當的比重。自從白石與女子相識以後,常有往來,其間白石曾兩次來到合肥。
  • 姜夔短篇中的傑作,幾乎全是千古名句,末尾蒼涼悲壯、氣象不凡
    陳廷焯對姜夔的長詞推崇至極,對他的一些小詞,也頗有肯定之處,而小詞中最佳的作品,他認為便是這首《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此詞的確是一首上佳之作,甚至連挑剔無比的王國維,也不得不承認其「格韻高絕」,當然,王國維在肯定的同時,也進行了否定,他說:「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那王國維否定的有道理嗎?
  • 妙玉與姜夔
    於是趁著空隙,便命人扔掉劉姥姥吃過的杯子(當然最後被寶玉留給了劉姥姥)。她對不同人「區別對待」,請寶黛釵喝「體己茶」的時候,也各自嘲諷寶玉不認得「俗器」,黛玉是個「俗人」。姜夔當然不至於這麼令人反感的「高潔」,但時人後人評價他也的確是個無功無名的「清客」。以布衣始,以布衣終的姜夔,可以說是文人墨客中一個非常特別的例子。百度百科上簡評他道:「夔為人清高,犖犖不羈。曾與抗金主戰的大臣名將張浚之孫張鑑結為至交,並長期得其資助。鑑死後,夔生計日絀,但仍清貧自守,不肯屈節以求官祿。」
  • 李煜很「風流」的一首詞,刻畫歌女的大膽潑辣,最後9字令人心動
    李煜很「風流」的一首詞,刻畫歌女的大膽潑辣,最後9字令人心動有一句話這樣形容李煜:「李煜雖有愧於國,是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但不傀於才,是文學藝術史上一位出色的詞人。」到現代,對李煜這樣的評價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 大詞人、大音樂家姜夔,在饒州鄱陽生活了十年之久!
    《鹹淳臨安志》「姜夔次韻王秘書遊水樂洞詩」姜夔詩集中有《和王秘書遊水樂洞》詩一首。左昌(生卒年不詳)南宋鄱陽人。宋孝宗淳熙中, 曾知揚州,在1189年後知真州。史稱其:奉法循理,節用愛人,建府庾,繕溝壘,開大橫河以便江舟艤泊,又以餘力重建壯觀、扃秀諸亭,時推能吏。
  • 姜夔:流浪在江湖, 我是世間最深情的歌者
    這一年,南宋已經偏安杭州27年;婉約派首席代表李清照走到了人生的最後時刻;跟姜夔一樣深情又長情的陸遊正29歲,他此時已經失去了唐婉,這一年參加科考又一次被秦檜斃掉;姜夔日後的師長楊萬裡27歲,剛進士及第,躊躇滿志地開始了國家公務員的崢嶸歲月;而未來跟姜夔並肩南宋詞壇的辛棄疾才14歲,正在敵佔區打著「進京趕考」的幌子,進燕山勘察金國地形,7年後他將踏足南宋的疆土。
  • 南宋詞人姜夔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的詞作特點又是什麼樣的呢?
    姜夔詞作《暗香》·書法作品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夏天,姜夔再次去南京探望楊萬裡,途中遇到一位琵琶樂工,正在彈奏《醉吟商湖渭州》,這正是姜夔苦思冥想的一首曲調。於是他在這位樂工跟前求得彈奏琵琶的弦法,作成《霓裳中序第一》曲詞,在這首詞作的小序裡,姜夔完整的記錄了事情的經過。還有如《玉梅令》,本是範成大的自製曲,只有曲,沒有詞,姜夔拜訪範成大的時候,應範成大之約,便依曲作了歌詞。姜夔每譜成一首自度曲,一定要用笛子先吹奏,朋友往往歌而和之。
  • 姜夔音樂才華出眾,贏得美人相伴,寫下了小紅低唱我吹簫的名句
    我們知道,宋詞原來是拿來唱的,所以能寫的出好詞的人,他們一定也有很好的音樂才能。而到了南宋年間,姜夔這個詞人因為音樂才華出眾,自創了很多詞牌,還寫下《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在詞壇大放異彩。也許大家對姜夔的名字很陌生,但如果說姜夔的作品有《揚州慢》,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二十四橋仍在, 波心蕩, 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當年詩人範成大告老還鄉,姜夔前去看望。範成大非常喜歡姜夔創作的音樂,就問姜夔有沒有新的創作。姜夔就把自己的新作《暗香》、《疏影》告訴了範成大。當然了,姜夔還填了詞,單舉暗香一首就能看出他的才華:「舊時月色。
  • 王安石最經典一首詞,句句絕美顯大家風範,最後一句千年無人超越
    她曾寫過一篇名為《論詞》的議論文,在文中她做了一回「毒舌」,一連批了6位詞壇大佬,晏幾道、黃庭堅、秦觀、賀鑄、曾鞏一個都沒放過,其中最慘的是王安石。李清照是這樣評價王安石的: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翻譯出來的意思是:王安石和曾鞏二人,雖然文章有西漢之風,但是寫起詞來,要把人笑死啦,根本沒法兒讀!
  • 知名學者姜清水,解讀姜夔《丁已七月望湖上書事》
    這一年,姜夔對合肥戀人的思念程度不減,反而在元夕時作《鷓鴣天》詞,點明「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又說「人間別久不成悲」,把思念情揉成一場「悲」,念念不忘,同時作《月下笛》詞說「誤了人」。加上南宋從慶元元年開始,正在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學術討論」,史家謂之「慶元黨禁」。
  • 蘇軾讚美紅梅的品質,寫下一首詞,最後7個字令人嘖嘖稱讚
    蘇軾讚美紅梅的品質,寫下一首詞,最後7個字令人嘖嘖稱讚。定風波·紅梅宋代:蘇軾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閒雅,尚餘孤瘦雪霜姿。休把閒心隨物態,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貶官在黃州,因讀北宋詩人石延年《紅梅》詩引起感觸,遂作詩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