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是喜歡姜夔的,奈何東坡太耀眼

2020-12-26 書夫花子

讀唐詩宋詞需要一定的心境,安靜和心淨才能讀得出古人意境。

近日閒暇,可以安安靜靜拿起《人間詞話》細細品讀。

王國維博學通儒,治學功力深厚,只可惜死得沒有價值,不知是因不適應新時代的更新還是為了祭奠舊時代?

中國歷史幾千年,一篇詩文經過大浪淘沙流傳到今天成為經典,期間不知經歷了多少曲折,作者不知苦讀多少年詩書又飽經多少風霜才能寫出膾炙人口的詩篇。

今天以王國維的角度來說一下他喜歡姜夔的理由。姜夔:南宋詞人音樂家,翠樓吟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人(今江西鄱陽縣)。

昭明太子稱陶淵明詩「跌宕昭影,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王無功稱:薛收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詞中惜少此二種氣象,前者唯東坡,後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引《人間詞話》

意思是說蘇軾的詞與陶淵明很像,姜夔和薛收有相似之處。今天我們熟知蘇軾喜歡東晉的陶淵明引其為知己。薛收的作品沒有留世,我們做不了比較。

白石寫景之作,雖格韻高覺,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裡」,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

其實一個時代的文人跟當時的歷史背景還是息息相關的。北宋風流,渡江遂絕。南宋詞不隔處,比之前人,自由淺深厚薄之別。蘇軾的詞更多的是與自身起伏而傷懷感天,姜夔更多了一些國讎家恨。

王國維嘆息姜夔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成東坡稼軒一流作者。好似蟬蛻塵埃,不免侷促轅下。

把姜夔的《揚州慢》放到這裡讀一下: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唐詩宋詞是我們的驕傲,每個作者都是時代的精英,奈何時間的長河讓後人來做橫向對比。滄海桑田,千年以後,我們這個5G時代下自媒體精英們又會如何被後人評價呢?

相關焦點

  • 流浪者之歌——姜夔的清空與騷雅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國維《人間詞話》)。木心認為,二李之後,宋的詞家有:範仲淹、晏殊、宋祁、張先、歐陽修、柳永、晏幾道、王安石、蘇軾、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吳文英,共十六家。我在《奉旨填詞的柳永與詞中皇帝李煜》(請大家關注回看)裡曾提到過奉旨填詞的悲催詞人柳永,我覺得姜夔與柳永的人生多少有點相似。
  • 真正用心讀書的人,王國維《人間詞話》裡的細緻功夫!
    就拿王國維來說,一本《人間詞話》裡頭,至少有一把五十篇,是耳熟能詳,能夠背誦下來的。這樣的大量的背誦的輸入,使得他對詞的感覺,十分地敏銳。我呢,讀了一遍之後,印象最深刻的,不過是一種大略的感覺。我知道了王國維的對於詞的品味,和我有相似之處。
  • 揚州慢 (南宋)姜夔
    金兵南下,杜牧看到兵火之後的揚州,廢池喬木、薺麥青青,心中一陣悲涼。「薺麥青青」,不是莊稼茂盛的美景,而是以樂襯哀,類似的手法法,杜甫的「映階碧草自春色」也用到過。姜夔這首詞,就是在致敬杜牧,如果不了解杜牧的詩,也很難讀懂這首詞。「春風十裡」和「豆蔻詞工」,都出自杜牧的《贈別》,借「春風十裡揚州路」,講昔日的美好,對比今日的蕭條。
  • 姜夔短篇中的傑作,幾乎全是千古名句,末尾蒼涼悲壯、氣象不凡
    陳廷焯對姜夔的長詞推崇至極,對他的一些小詞,也頗有肯定之處,而小詞中最佳的作品,他認為便是這首《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當然,王國維還是肯定了姜夔寫詞的「格韻高絕」,所謂「格」,是格調;「韻」,指音韻,即姜夔的詞格調高、音韻美,風格清幽靈動,字句精美、音韻婉轉,能帶給人極大的美感。
  • 姜夔:人生苦旅所愛即所念
    在高手如雲的宋詞江湖有一個人像一束花火絢爛了整個群星,他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涉獵,被後世稱作是繼東坡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宋詞通論》稱他為"南宋唯一的開山師"。但是,古往今來人總是逃不過一個"情"字,姜夔也不例外,夏承燾作《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其中"合肥詞事"記載姜夔二十餘歲的時候在合肥結識歌妓姊妹,情好甚篤。別後時長想念。因為夢見歌妓會作《踏莎行》,相見又作《悽涼犯》、《摸魚兒》。哪怕詩中沒有合肥的影子,也常有懷念之作。
  • 李睿聊姜夔與合肥:肥水東流無盡期 深於情者傷於情
    王國維不喜歡姜夔的詞,覺得雕琢了一點,但是也喜歡『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這一句,確實是非深情人不能道。」君也曾信誓旦旦妾怕紅萼無人主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初春,36歲的姜夔從湖州往合肥,住到第二年的正月24日,這是姜夔寓居合肥時間比較長的一次,將近一年。
  • 紅豆詞--王國維
    2010-02-26 01:00:53E度教育社區文章作者:王國維
  • 姜夔:流浪在江湖, 我是世間最深情的歌者
    姜夔則不同。他的才名在江南的娛樂圈傳開後,文人、官僚都願意結交他。31歲的時候,姜夔漂泊到湖州,窮困潦倒之際,認識了當時的縣令蕭德藻。蕭縣長非常賞識姜夔的才華,還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蕭縣長為自家侄女婿的工作操碎了心,在朋友圈極力推薦姜夔。他還介紹姜夔認識了詩壇大腕楊萬裡。
  •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為何覺得李清照是「詞別是一家」?
    2.詞要高雅,不能像柳永一樣喜歡用俗詞(柳永自己喜歡用「念,恁,那堪」等詞,都是北宋當時的俗語)「詞語塵下」3.詞需要渾成,不喜歡那種有句無篇的,比如宋祁,張先(張先寫得好的不就是三影嗎?)等人。「有妙語而破碎」4.詞要鋪敘,鋪敘的話,小令基本上和鋪敘無緣了,晏幾道這樣只寫小令,沒有長調作品的就不行了。5.主情致,後面還要說。
  • 妙玉與姜夔
    姜夔原名姜佐時,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詞人。姜夔當然不至於這麼令人反感的「高潔」,但時人後人評價他也的確是個無功無名的「清客」。以布衣始,以布衣終的姜夔,可以說是文人墨客中一個非常特別的例子。百度百科上簡評他道:「夔為人清高,犖犖不羈。曾與抗金主戰的大臣名將張浚之孫張鑑結為至交,並長期得其資助。鑑死後,夔生計日絀,但仍清貧自守,不肯屈節以求官祿。」
  • 姜夔:詩文書畫音樂樣樣精通,卻一直為此事發愁
    文 /章無計介紹姜夔,就不得不提起蘇軾。蘇軾: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書畫家,「宋四家」之一;音樂家,古琴高手;烹飪家,自創美食十餘種,東坡肉流傳至今。如果我早就知道無法與你再相見,還不如當初未曾相識,因為思念實在太痛苦了。多少次,你美麗的容顏浮現在我的夢境中,雖然比不上畫像清晰,也好過憑空思念。可光是做夢看見你,也會被討厭的山鳥給吵醒,很煩!春天悄然而至,青草都沒有長綠,我的兩鬢卻早已化作銀絲。
  • 姜夔傳世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美得驚世駭俗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居然不是個書法家,難怪姜夔的傳世墨跡不多。但姜夔的小楷確實悅目,是下過功夫的。 此貼是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小楷。紙本,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計一百零一行,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 江南抒寫:南宋詞人姜夔與無錫
    一、姜夔:拜謁尤袤,聆聽詩法淳熙十四年(1187),正月元日,姜夔到了金陵;三月又至杭州,由蕭德藻引介拜謁了楊萬裡。楊萬裡看過姜夔的詩文,忍不住讚美其「裁雲縫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聲」。姜夔從漢口出發至行都錢塘見楊萬裡,頗有當年李白出川進京謁見賀知章的情形。
  • 訥訥王國維
    王公文化如電腦裝容,可是也不太對。我弄不明白,電腦是如何裝文字的,鍵盤一敲,文字滴滴答答,如縫紉機針腳,密布屏幕了;縫紉機走針腳,那是旁邊有線先在;電腦出文字,是電腦裡先放了那多文字?好像不是。說錯了,文化在王國維筆下,如濃雲變雨,文化變詞語,那是傾版面而下的;然則,文化到了王國維嘴邊,能變詞語,卻是葫蘆裡的餃子,倒,倒,倒,倒不出幾個詞語來。文化能變筆下詞語,文化如何變不了嘴上口語?李恩績在《愛儷園夢影錄》裡,對王國維有個印象記,「對人很不會講應酬話,更不會客氣。」
  • 王國維之死
    王國維(1877.12.3-1927.6.2)王國維,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鹽官人。清末國學大師,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均成就卓著,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曾應召任清遜帝溥儀之南書房行走,後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很難有人真正理解王國維。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18):姜夔
    姜夔[kuí]人物簡介:姜夔,南宋詞人,少年孤苦貧困,此後苦讀卻屢試不第,終生未入仕途,一生四處轉徙。(P.s.清客,是指舊時在官僚地主家裡幫閒湊趣的文人,或教授吹彈歌唱的藝人)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姜夔的詞題材廣泛,多為詠物紀遊,但也暗寓國家分裂、江河變異之慨。和辛棄疾並肩而起,成為南宋晚期的詞壇領袖。
  • 姜夔:無學歷無官職的斜槓青年
    這首《揚州慢》迅速走紅,姜夔也成了小有名氣的詞人,此番走紅也讓他的更多作品被一些同行熟知,姜夔也因此得以結識如範成大這等文壇大家,範成大還數次邀請姜夔作詞,讓府裡歌妓彈唱。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 人間別久不成悲:姜夔
    曾經有個開玩笑的版本說:「《紅樓夢》裡林黛玉的原型是南宋詩人姜夔。」粗看,一男一女,挺沒道理的。仔細分析,會發現,另有乾坤。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也稱「姜白石」。再看內涵:姜夔的身份除了是詩人外,還是音樂家。而林黛玉恰恰既會作詩,亦會彈琴。小說來源於生活。看到這,似乎明白了,姜夔的一生似與林黛玉的命運一樣,有些千絲萬縷的起伏。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七歲母親早亡,10歲到了祖母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天生多愁善感的她說自己於父母不過是:「假充養子之意,聊膝下荒涼之嘆。」孤標傲世的性格加上抑鬱寡歡的情緒導致17歲碧玉年華的她,香消玉殞。
  • 王國維為何選擇投湖自殺?
    1902年2月,羅振玉資助王國維赴日,王就讀於東京物理學校,但王國維不喜歡幾何等課,且患腳氣病,半途而廢,故王國維日語口語不佳。王國維早年醉心於叔本華、尼採的唯意志論,羅振玉勸道:「尼採諸家學說,賤仁義,薄謙遜,非節制,欲創新文化以代舊文化,則流弊滋多。」王國維「聞而懼然」,從此轉向國學。1905年秋,羅振玉入清廷籌備中的學部就職,仍提攜王國維,但王科名太低,又值父喪,到1907年才入學部編譯圖書局當編輯。
  • 大詞人、大音樂家姜夔,在饒州鄱陽生活了十年之久!
    姜夔是南宋饒州鄱陽人,這是學界共識,可姜夔在鄱陽,這個就成了問題。一般都認為姜夔從小就離開了家鄉,長大後沒有在鄱陽生活過,有「依姐生活」「依人生活」「零落江南」等說法出現,據已知一些信息與其行跡,姜夔在鄱陽不僅是少年時期生活過十年,而且在成年之後,也生活達十年之久。今天以「姜夔在鄱陽」為題,作一番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