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詩宋詞需要一定的心境,安靜和心淨才能讀得出古人意境。
近日閒暇,可以安安靜靜拿起《人間詞話》細細品讀。
王國維博學通儒,治學功力深厚,只可惜死得沒有價值,不知是因不適應新時代的更新還是為了祭奠舊時代?
中國歷史幾千年,一篇詩文經過大浪淘沙流傳到今天成為經典,期間不知經歷了多少曲折,作者不知苦讀多少年詩書又飽經多少風霜才能寫出膾炙人口的詩篇。
今天以王國維的角度來說一下他喜歡姜夔的理由。姜夔:南宋詞人音樂家,翠樓吟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人(今江西鄱陽縣)。
昭明太子稱陶淵明詩「跌宕昭影,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王無功稱:薛收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詞中惜少此二種氣象,前者唯東坡,後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引《人間詞話》
意思是說蘇軾的詞與陶淵明很像,姜夔和薛收有相似之處。今天我們熟知蘇軾喜歡東晉的陶淵明引其為知己。薛收的作品沒有留世,我們做不了比較。
白石寫景之作,雖格韻高覺,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裡」,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
其實一個時代的文人跟當時的歷史背景還是息息相關的。北宋風流,渡江遂絕。南宋詞不隔處,比之前人,自由淺深厚薄之別。蘇軾的詞更多的是與自身起伏而傷懷感天,姜夔更多了一些國讎家恨。
王國維嘆息姜夔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成東坡稼軒一流作者。好似蟬蛻塵埃,不免侷促轅下。
把姜夔的《揚州慢》放到這裡讀一下: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唐詩宋詞是我們的驕傲,每個作者都是時代的精英,奈何時間的長河讓後人來做橫向對比。滄海桑田,千年以後,我們這個5G時代下自媒體精英們又會如何被後人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