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珮安歌
提起宋朝的優秀詞人,我們也許很容易想到蘇東坡、辛棄疾、歐陽修、王安石、晏殊等詞曲大家,這些人不僅在文學史上有極高地位,更是大多擔任過朝廷命官,一生實現了矚目的政治成就。
他們大多在年輕的時候考取進士,進入仕途,雖人生不乏跌跌撞撞,甚至屢遭貶謫,但至少都有過實現理想的願望和機遇。
在這樣群英薈萃的詞曲時代,姜夔這個名字被掩蓋了光芒。後人雖知道那首流傳千古的《揚州慢》,很多人卻對作者知之甚少。
而若是細細探究,則發現他是為數不多的未中進士、未入仕的宋朝詞人,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從來沒有過一官半職,也未考取過正經學歷。
不僅如此,他一生漂泊流浪,遊走江湖,連普通人的安穩生活水平都沒有達到。
然而,清貧的生活卻沒有讓姜夔的才華遜於他人,他對音律、詞曲、散文、書法、音樂,皆是精通,曾有人評價他為繼蘇東坡後又一全才。
他自己作詞作曲,將作品賣給酒樓,以此勉強維持生計,他所著的詞曲在大街小巷傳唱,文字和旋律一如他本人,穿梭在車馬人流的繁花似錦中。
迷失的方向,流浪的人
姜夔其實出身於名門望族,祖上也是擔任朝廷命官,只是傳承到他這一代,家中已經大不如前,尤其在他少年時經歷父親去世後,更是過上了食不果腹的日子。
十八九歲時決定外出討生活,一路顛簸流離,流浪於世間的山川河流。
對於那時的寒門學子,進入仕途的方式大多是科考,姜夔也不例外。然而,上天似乎並不想讓這位貧窮的少年生活地簡單一些,姜夔四次參加科考,四次名落孫山,不僅入仕的願望遙遙無期,更是在家鄉父老面前顏面盡失。
於是,他再一次踏上了遠行流浪的道路,這一次,更加迷茫,不知去往何方。
其實,此時的姜夔,又何嘗不是帶著巨大的勇氣,命運似乎為他關上了所有可行的門,但他卻並沒有放棄生命與希望,也許算不得大徹大悟,也談不上涅槃重生,對他而言,努力活著,都並不容易。
如羅曼羅蘭所說,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有勇氣繼續活下去,沒有比這更本質的英雄主義了。
再次啟程後,姜夔主要在江南一帶流浪,將自己所寫的詞曲賣給酒樓舞樓,以此勉強維持生計。
他的作品婉轉動人,意境優美,配上柔和的旋律,自是在大街小巷傳唱。姜夔的生平代表作《揚州慢》也是這個時期所著: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揚州慢》
作此詞曲時,姜夔正面對著蕭條悽慘的冬日揚州,不禁感慨起揚州今非昔比的變化。他以曾經揚州的一片繁盛,對比如今的滿目蕭然。他指出,造成如今景象的原因皆是戰爭,那些腥風血雨的殘忍殺戮,不僅奪走了這座美城的風光,更是成為了揚州人不願提起的心痛。
杜牧曾在揚州任職期間寫下了很多關於揚州的經典著作,豆蔻清純,青樓美豔,姜夔覺得,杜牧見到如今這樣的景象,怕是也要心痛不忍。
好一個「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江橋流水一如往日,然而周邊的寂靜宣示著此處早已沒有生機,鮮花每年還在盛開,卻不知誰人還有心情前去欣賞,卻不知誰還能在盛世之下看得懂這些風景。
這首《揚州慢》迅速走紅,姜夔也成了小有名氣的詞人,此番走紅也讓他的更多作品被一些同行熟知,姜夔也因此得以結識如範成大這等文壇大家,範成大還數次邀請姜夔作詞,讓府裡歌妓彈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姜夔《暗香》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姜夔《疏影》
這兩首《暗香》、《疏影》便是姜夔在範成大家中所作,後人對這兩首詞表達的具體旨意說法不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姜夔以真實細膩的寫物技巧,在優美的音調下,悄無聲息地潛入每位聽眾的思緒與情感。
皎潔的月色下,清冷的梅花園中,笛聲與佳人,風景與美貌,都是姜夔眼中最難得的畫面,他自認是漸漸衰老,江郎才盡,然而這樣的景色,還是讓他看到了美麗背後的意境與情緒。這段記憶也在日後不停叨擾著姜夔內心深處的思念,他將梅花化為寄託,他又一次看到那樣茫茫的大雪,那樣的梅花,卻不見曾經共同賞梅的人。
沒有了記憶中的人,梅花,仿佛也不再有絢爛,只得在風中片片飄零,無所依靠。
姜夔在詞中提到了壽陽公主的典故,相傳壽陽公主休息時,幾片梅花隨風飄落進房間,其中一片梅花落在公主的額頭上,經汗水浸漬後竟留下梅花印記,顯得壽陽公主更加嫵媚動人,這也是古時「梅花妝」的由來。
不知在姜夔看來,是不是認為那片梅花似有靈氣,這才留下了美麗的印記。
姜夔還引用了王昭君出塞匈奴的典故,他問道不知昭君是否不習慣異鄉的環境,思念故土,也許姜夔在表達希望自己思念的人也可以返回故地,二人可以再度重逢。也許在他看來,王昭君似乎也如梅花,雖然寒風無情將其吹落別處,卻也期待可以再次乘風回到魂牽夢繞的曾經。
姜夔的筆下,梅花似乎有各種情感,有思念,有期盼,有歸根,也有哀怨。然而在我看來,這些,何嘗又不是姜夔自己,他的人生,便是在那麼多身不由己的經歷中,不斷掙扎著努力生活。
殘酷的現實,柔軟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姜夔雖然屢次面對生活的冰冷,但這並不妨礙他有一顆火熱且柔軟的內心,苦難的生活造就了他很高的共情能力,他同情著世間有不幸遭遇的人們。
他會在遇到苦命身世的女子寫下「紅乍笑,綠長嚬。與誰同度可憐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雲」,在聽聞男尊女卑的社會制度下,女子被迫嫁與不相愛之人鬱郁終生的故事時寫下「扁舟載了,匆匆歸去,今夜泊前溪。楊柳津頭,梨花牆外,心事兩人知」。
在很多後人學者眼中,姜夔也是個寫情詩的高手,如他寫下的對傾心之人分離時的不舍:
輦路珠簾兩行垂。千枝銀燭舞僛僛。東風歷歷紅樓下,誰識三生杜牧之。歡正好,夜何其。明朝春過小桃枝。鼓聲漸遠遊人散,惆悵歸來有月知。——姜夔《鷓鴣天·輦路珠簾兩行垂》
元宵節下的繁華熱鬧與自己的思念寂寞形成了對比,姜夔在詞中表達希望自己明天到來時一切都可重新開始,繼續生活,卻不想月色下的愁緒,是那樣清冷,也是那樣地不可躲避,防不勝防。
更有歷史相傳,姜夔年輕流浪時曾偶遇心儀女子,因自己生活不夠安定而下決心返鄉科舉,希望來日可以帶著榮光與希望再來與女子重逢。然而,二人的這次離別,就是一生再未相見。多年後,已入中年的姜夔依舊忘不掉這段情感,曾寫詞以懷念:
著酒行行滿袂風。草枯霜鶻落晴空。銷魂都在夕陽中。恨入四弦人慾老,夢尋千驛意難通。當時何似莫匆匆。——姜夔《浣溪沙·著酒行行滿袂風》
姜夔似乎對當年的匆匆一別略有後悔,他想像著對方一定也是非常思念自己,也許在歲月中衰老了容顏,也許在愁緒中不再年輕貌美,但事實早已註定,舊人早不知去向,有緣無份的故事必將成為二人這段生活的主要內容。
於是,此生勿相見,山水不相逢。
懷才不遇的人,高風峻節的魂
姜夔後來娶了範成大的歌女,二人郎情妾意,夫唱婦隨,這也成了姜夔的生命中,為數不多的燦爛時光,讓這個流浪的人,首次有了家的感受。
如現在所說,沒有物質的愛情就是一盤散沙。雖然成親後的姜夔夫妻感情甜蜜,然而卻還是要回到冰冷的現實,現實就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姜夔無穩定收入來源,二人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姜夔於是憑藉著在文壇結識的朋友,希望被推薦入仕,杭州富貴公子張鑑欣賞姜夔的才華,曾提出幫姜夔買個官做,這對姜夔來說,其實是個改變命運的大好機會。
然而,姜夔雖然貧窮,卻始終保持著文人的清高與風骨,他無法接受這樣的入仕方式,寧肯粗茶淡飯,潦倒一生。
姜夔就是這樣,帶著各領域皆有造詣的才華,終此一生,一生都在流浪和漂泊,多少百姓夜晚聽著歌樓中傳來的優美歌聲,卻鮮有人知道,詞曲的作者,此刻還在為明日的飽飯發愁。
用現在的話來說,多才多藝的姜夔是個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也許如果他運氣好一點,如果命運眷顧他一點,他也該是個響徹文壇的才子。
蘇軾筆下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汪曾祺曾說過的「家人閒坐,燈火可親」,這大概,都是姜夔一生求而不得的日子吧。
-作者-
珮安歌,一個熱愛文字和火鍋的正經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