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之死

2021-02-13 同古堂

在所有人言必談「革命」、「西學」的一派新氣象中,固執的王國維至死也沒有剪掉瓜皮帽下的辮子,他盡己所能地捍守了前朝傳統士大夫最後的堅貞。

無所謂迂腐,或者愚忠,也沒有悽涼、憤懣,在昆明湖那一汪碧藍如玉的湖水中,王國維倏然躍向當中,直到湖面重歸平靜。

除了寥寥遺音「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所掀起的波瀾外,便只剩「君子死社稷」般的絕望餘響。

王國維(1877.12.3-1927.6.2)

王國維,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鹽官人。

清末國學大師,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均成就卓著,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曾應召任清遜帝溥儀之南書房行走,後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

很難有人真正理解王國維。

他平日裡寡默寡言,一副不苟言笑的老學究模樣,治學方面卻是才華橫溢,全然沒有半分不合時宜。在《人間詞話》中,他將「為學」分三個境界,至今廣為流傳。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顯然,箇中真味,沒有哲思,斷難有此令人為之稱絕的感慨,只是從來也沒有人注意到,第三境界裡,看似豁然開朗的王國維,心中該是如何的孤獨和惆悵。

遺珍未央,最是人間留不住。

在1926年11月19日,致羅家倫的信中,傅斯年這樣寫道:

「到清華本無不可,但也有下列數難,使這事不[亦]成問題:(一)我也不願即去,因為我果去,恐也如元任的局面,半在大學,半在研究院,但我很想先自己整理一年再去,因彼處我畏王靜庵君,梁非我所畏,陳我所敬亦非所畏……

傅斯年是性情人物,有「大炮」外號,眼裡揉不得一點沙子,這一點從炮轟孔祥熙、宋子文庸劣腐敗,就可以知曉。同時,傅斯年又是有名的才子,連胡適都說他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

傅斯年

可是,這樣一個最有血性的大學者,卻在信中直言不敢去清華任教的原因是因為敬畏王國維。

「因彼處我畏王靜庵君,梁非我所畏,陳我所敬亦非所畏。」

其中,梁為梁啓超,陳是陳寅恪。筆者以為,傅斯年敬畏王國維,除了學識外,更多的定然是景仰他的峻潔品行。

只是,大勢所趨,無論王國維再如何高義堅忍,最終也只能隨著覆滅的清王朝,成為時代悲涼的縮影。

靜安沉湖,衣冠千年猶有冢。

烈節往往意味著偏執。對於王國維而言,當家國無以慰藉,甚至文化式微,時世也無法容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時,除了悲壯的離去,又將該何去何從?

叔本華曾說「生存意志」是痛苦之源。王國維在對西方哲學的探索中,對叔本華濃厚的悲觀色彩的意志主義哲學,甚為傾心,而這無疑也影響了他的人生觀。

在自沉當日,王國維給溥儀的遺奏中,這樣寫道:

而二十年來,士氣消沉,歷史事變,竟無一死之人,臣所深痛,一灑此恥,此則臣之所能,謹於本日自湛清池。

可見,王國維應是以遺民之身,殉清而亡。

溥儀

然而,不管是何原因,哪怕將他的辮子比作堂吉訶德的長矛,也都不影響王國維的高尚與才學。

有人說,中國有三大天才都死於水,分別是屈原、李白和王國維。而他們三人各自代表著一千年的文化史。一千年才有一篇《離騷》,一千年才有一曲《將進酒》,同樣一千年才有一本《人間詞話》。

尤其屈原與王國維,有諸多相似。屈子投江,開啟了傳統文化的源頭,而靜安沉湖,則宣告了舊文化的結束。

異國他鄉,可憐身是眼中人。

辛亥革命後,王國維攜全家隨羅振玉東渡日本,僑居四年。他敦守君臣綱紀,拒絕朝祚革新,也無法理解革命,對其而言,國內時局動蕩,已是「禮崩樂壞」。

而王國維東居後不久,即適逢日本明治天皇病逝,大將乃木希典同其妻剖腹殉節,成為武士道精神的象徵。

乃木希典

乃木希典「為天皇而死」,對王國維的內心必然是觸動極大。據羅振玉侄女羅莊《海東雜憶》中回憶:

居東二年,最令人驚心動魄者為乃木大將(希典)殉明治天皇一事……伯父(羅振玉)、姻丈(王國維)及家大人(羅振常)皆嘆仰不置。伯父為道大將軼事,大人每日為據報紙解說其旨,雖吾輩小兒女亦不能不為動容也。

王國維的「忠君愛國」想法早已經是根深蒂固,對於乃木希典的行止,他心中如何不敬佩,不共鳴?

在避居日本期間,王國維決意潛心問學,研究方向也轉向經史,同時幫助羅振玉整理大雲書庫藏書,得以盡窺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並與日本學者廣泛交流,學識大增。

而感慨於清朝的覆亡,王國維多有詩作問世,所作的《壬子三詩》,即《送狩野博士遊歐洲》、《蜀道難》、《頤和園詞》,也可見他甘作遺老的心態。

如《送狩野博士遊歐洲》中,詩曰:

「廟堂已見綱紀弛,城闕還看士風變」、「漢土由來貴忠節,而今文謝安在哉」

或《蜀道難》中,悼端方,詩曰:

「對案輟食慘不歡,請為君歌蜀道難」、「中有千愁與萬冤,南山北山啼杜鵑」

而《頤和園詞》,更是讚揚慈禧「中興之才」:

「東朝淵塞曾無匹,西宮才略稱第一。恩澤何曾逮外家,諮謀往往聞溫室。」

後來,王國維將1912年至1913年間所創作的詩篇二十首,編定為詩集《壬癸集》,並交由日本京都聖華房印行。

在王國維致山田茂助的信札中,有相關提及。

王國維致山田茂助信札 紙本 

20世紀初寫本

1通2頁附1封,內附版面設計樣稿1頁。

信札內容:

拜啟:來書並《壬癸集》二頁已閱,中有二誤字乞改正。印刷需二百部,用紙仿眼心抄,印刷亦乞如眼心抄,用墨稍重為荷。以後排成二葉仍乞寄校,郵費加入勘定可也。此上山田茂助樣。王國維,十八日。

山田茂助,字延年,號墨魚齋,為日本明治時期著名書坊聖華房的主人。聖華房位於京都寺畤六角,以經營古舊書籍為業,兼營印刷出版,所發行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和漢研譜》等皆為精品。經營書店之餘,山田茂助雅好藏書,與王國維、內藤湖南、長尾甲等一眾中日學人過從甚密,商議印刷事宜,談論詩詞歌賦。

王國維致山田茂助信札 紙本 

據信札可知,王國維論及《壬癸集》的勘誤及印刷事宜,並附版面設計樣稿1頁。

王國維致山田茂助信札 紙本 版面設計樣稿

版面設計樣稿中,有「宣統庚戌秋九月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內藤博士見遺,國維」。

其中「內藤博士」即內藤湖南,是日本近代中國學的重要學者,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創始人之一,與中國近代學人多有交遊。

內藤湖南

「宣統庚戌」為1910年,可見王國維在舉家東渡日本前,已經與日本學者有密切學術交流。事實上,早年王國維就曾短暫去日本遊學,後因病歸國。

所以王國維在日期間能與當地學者廣泛交流,與其在國內期間已有往來密不可分,此札可以佐證。

王國維自沉後,眾說紛紜,然他死後哀榮,卻是盛極。

溥儀賜王國維諡號為「忠愨」,清華大學特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撰,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


陳寅恪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似乎為王國維之死蓋棺定論,碑文「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更是千古名篇。

梁啓超在《王靜安先生墓前悼詞》中,也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歟!」稱讚王國維「不食周粟」的清節。

國學大師吳宓的輓聯,同樣充滿尊敬「離宮猶是前朝,主辱臣憂,汩羅異代沉屈子;浩劫正逢此日,人亡國瘁,海宇同聲哭鄭君」。

王國維之死,幾乎得到了整個民國學界的追思,可謂奇蹟。遺老遺少自不必說,其中也包括了魯迅、郭沫若等,而他們平日裡幾乎很少能夠認可他人。

白髮幾人懷故苑,青山何地葬遺民?

王國維以死表明心志,固執、平靜地綻放了一個傳統士大夫屬於自己的最後光輝。



參考資料:

王國維之死|誰是靜安先生的流水知音?淺談王國維自沉原因新探

——END——


觀書時自得新解,作事便應同古人


文:子卿先生

相關焦點

  • 《王國維與陳寅恪》:探達到二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剩水殘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這是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昆明湖自沉後,陳寅恪為他寫的輓聯。上聯寫王國維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處境,山河殘破,魂飛魄散,「纍臣」系將王國維比為屈原。
  • 王國維為何選擇投湖自殺?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1927年6月2日,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於昆明湖,年僅51歲。王國維是中國新史學的開山者,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字學上均有成就。法國著名學者伯希和曾說:「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陳垣)先生兩人。」
  • 李佔春——王國維為何要殞命頤和園
    與王國維同為清華導師,且精神相通、過從甚密的陳寅恪先是以「殉清」論王之死,後又認為:「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陳寅恪的詮釋在同類者中立即得到共鳴,並在文化界產生重要影響。但陳之觀點,與其說是對王國維之死的解釋,不如說是他以自己的一種心態來觀照王國維的精神。
  • 新書嘗鮮|《王國維與陳寅恪》01
    王國維1927年6月2日昆明湖自沉,陳寅恪寫有輓聯、輓詩和輓詞。輓聯為:「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剩水殘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上聯寫王國維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己身處境,故最後之終局殊可理解,「纍臣」顯系將王國維比屈原了。下聯是王先生遺囑「書籍可託陳、吳二先生處理」的本事,茲可見寅恪先生對王之所託的看重。
  • 王國維:今生,只想做一個自由的人
    為此地,有人罵他「枉為人師」,有點說他「復闢之心不死」,有點說他因此這些種方式,表示對清王朝的愚忠。我卻寧可認為,王國維在以自己的這根辮子,捍衛他所認為的某種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不肯趨和潮流的自由,比如對傳統文化的堅守。1927年春末夏初,北伐軍逼近北京,清華園內氣氛凝還。
  • 訥訥王國維
    要說的是王國維,他算是民國之才,之大才,之高才,之不世出之才。人道是民國人才輩出,個個高峰,人人爭峙,而胡適踮起腳跟瞭望茫茫九派,沒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卻說:「現今中國學術界真是凋敝零落了。舊式學者只剩王國維、羅振玉、葉德輝、章炳麟四人;其次則半新半舊的過渡學者,也只有梁啓超和我們幾個。內中章炳麟已半僵了,羅和葉沒有條理系統,只有王國維最有希望。」
  • 王國維:古典時代的守墓人
    1898年到1906年,從二十一歲到三十歲,王國維大量接觸與研究西方學術思想,他自稱為「兼通世界之學術」的「獨學」時期。雖然王國維對西學的研究之深在當時幾乎無人能及,可他自己卻說對西學沒有什麼感情。「瓜分之局已成榜樣,如何如何!……每一提筆,不知其何以忘也。」
  • 【溫故】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
    而王國維先生早年專門學習和翻譯大量西方哲學、美學著作,在邊譯邊學中,他深受叔本華、尼採、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他對當時文人這種帶著目的作學問的行為早已厭倦,因而用西方哲學的觀點和方法轉頭評述中國文化。在本文中,王國維先生堅定地指出哲學、美術之志在於獲得真理,哲學發明真理,而美術「以記號表之」,二者是「最神聖、最尊貴而無與於當世之用」的學問。
  • 王國維: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少年名流中才學之最母親去世的3年之後,7歲的王國維被父親送進當地的私塾接受啟蒙教育。或許是內斂的性格,使得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優於其他孩子。所以他的成績是私塾裡最好的,也深受先生喜歡。就在這是,年幼的王國維愛上讀書,幾乎讀完了家中所藏的書籍。他11歲那年,祖父病故,王國維的父親不得不趕回家治喪守制。
  • 王國維:冬烘加火腿
    王國維:冬烘加火腿史飛翔  國學大師王國維學問精湛,但長相卻實在讓人難以恭維。   一米五左右的個頭。齙牙,微須,面色蒼黃,凸凹不平,死魚狀的眼睛,塌塌鼻子上架著一副玳瑁眼鏡。「我找王國維先生。」來人說。「我就是」。對方嚇了一跳,怎麼也不相信眼前這位邋裡邋遢、口吃得厲害的小個子就是赫赫有名的王國維先生。   語言大師王力曾這樣描述王國維:「留著辮子,戴著白色棉布瓜子小帽,穿長袍,勒一條粗布腰帶,一個典型的冬烘先生的模樣。」魯迅先生亦曰:「要談國學,王國維才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同時他又恨鐵不成鋼地說:「老實得像火腿一樣」。
  • 看看民國大師王國維當年有多牛,最後卻又究竟因何沉湖自殺
    但對於王國維卻是畢恭畢敬,三跪九拜請來的,最終確定「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和陳寅恪。那麼,王國維當年為什麼那麼牛呢?1.王國維其人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他曾任清宣統朝五品銜南書房行走,算是清朝遺老。當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也就「失業」了。
  •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紀念王國維先生
    年少時他因寡言少語而不被父親看好,父親擔憂「不患吾身之死,而患吾身之後子孫繼起不如吾。」 王家本是小康,只因祖父去世,一下墜入困境。父親王乃譽只得在同鄉的茶漆店裡打工掙錢。自尊心強且好學上進的父親,「於貿易之暇,攻書畫、篆刻、詩、古文辭」,以至達到詩、書、畫皆通的水準。父親直接給他樹立了可以效法的榜樣。
  • 王國維:兩度娶妻相敬如賓,51歲沉湖自殺,16字遺書至今無人能解
    他就是王國維。王國維一生兩度娶妻,對待每一任妻子,王國維都是相敬如賓。為父母娶妻王國維的第一任妻子莫氏,是父母幫他相中的媳婦,王國維的父親是一個思想較為傳統的文人,王國維自然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王國維《人間詞話》之中,三層境界:立守得,他用三句古詩詞名句
    王國維的死是中國文化界的巨大損失,雖然如今我們已很少關注他的作品,但王國維的成就卻是不可小覷的:他既有中國古典美學的氣質,又深諳西方美學體系,文史曲哲字略無不精通,被譽為新史學的開山之人,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此說法被王國維寫在《人間詞話》之中,三層境界分別是:立、守、得。
  • 文史學者劉夢溪先生新著《王國維與陳寅恪》出版
    《王國維與陳寅恪》是夢公(學界對劉先生的尊稱)「王陳並治」的結晶,是三十年辛苦經營的傾心之作。王國維為何以五十歲的盛年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陳寅恪緣何在晚年轉而「頌紅妝」撰寫《柳如是別傳》,本書在鉤沉索隱各種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說。圖:新書實拍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王陳關係最近,蓋因氣類相投也。
  • 讀創讀書|文史學者劉夢溪新著《王國維與陳寅恪》出版
    ▲劉夢溪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王陳關係最近,蓋因氣類相投也。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許我忘年為氣類」、「風義生平師友間」,是兩人關係的寫照。王國維自沉後的第二年,即1929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師生議決為王先生建立紀念碑,特請陳寅恪先生撰寫碑銘,陳先生畢生秉持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在此碑銘中提出。
  • 王國維:人生三境界
    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短短數言,卻給了後人無數的猜測。另一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為王國維先生的紀念碑銘寫道:「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而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有著這樣一句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 紅豆詞--王國維
    2010-02-26 01:00:53E度教育社區文章作者:王國維
  • 帶你了解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寫作經過
    而王國維在這之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似乎是「非功利主義」的代表,政治的絕緣體。可是他卻寫了一系列針砭時弊的論文,其中《紅樓夢評論》更是掩藏在出世解脫外表之下對現實人生苦痛化解之道進行思索的一篇巨著。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寫作經歷較為複雜,首先是經歷了清末社會的急劇震蕩,而後又是在思想上大幅吸收了西方學說。
  • 論文推介||成祖明、趙亞婷:重新檢視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 ——走出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
    重新檢視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走出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成祖明  趙亞婷摘要:學者在討論殷周制度時大抵不能逃脫王國維先生的《殷周制度論》,考先生所論主要依據是《春秋公羊傳》「立子以貴不以長,立適以長不以賢」,及《左傳》的「太子死,有母弟則立之」這兩句話,然前者實質上強調的是「擇權在君」原則,反映了後世專制郡縣制形成抑或封建制崩解過程中繼嗣制度穩定性與專制皇權選賢立子之間平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