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也即是中國近代的開端,外對凌辱,內需改革,正是一個社會環境急劇變化的時代。無數學者上下求索,希冀找出救國救民的良方。而王國維在這之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似乎是「非功利主義」的代表,政治的絕緣體。可是他卻寫了一系列針砭時弊的論文,其中《紅樓夢評論》更是掩藏在出世解脫外表之下對現實人生苦痛化解之道進行思索的一篇巨著。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寫作經歷較為複雜,首先是經歷了清末社會的急劇震蕩,而後又是在思想上大幅吸收了西方學說。《紅樓夢評論》是一部重要的文學理論著作,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美學作品。一部重要作品的成熟,往往會經歷長期發酵。要探究《紅樓夢評論》的具體寫作過程必然難以實現,但是對於王國維這樣的知識分子而言,文如其人,其思想變遷往往體現了一個時代的重要命題,亦即清末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必然對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樣,王國維誕生於山河破碎之舊中國,其國學功底亦成就了其創作。而在清末大量引入的西學,以及其留洋學習的經歷,都對其作品的創作構成了重大影響。因此,研究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寫作過程,其實主要應當研究王國維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演變歷程。
首先來看王國維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對此種時代背景之感受。在《紅樓夢評論》一書當中,王國維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學和哲學等多個領域的思想,這在中國文學研究歷史中當屬首創。《紅樓夢評論》一書,實際上顛覆了中國傳統的文學評論方式,引發了文學評論領域的一場劇烈變革。晚晴時節正是李鴻章所言三千年未有之大變革時代,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等重大事件層出不窮,這些都給中國的政治和思想領域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當此之時,一批先知先覺者認識到了西學的重要性。遂大力引入重邏輯思辨的西方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理論,中國的治學方法為之一新,科學精神逐步成為判斷事物優劣的重要標準,文學研究領域亦是如此。
在對於中國傳統的文學研究而言,直覺、感性是其核心,而思辨、概括則屬末流。這一點,王攸欣所著的《王國維朱光潛接受西方美學方式比較研究》亦旗巾只鮮明地指出了這一點:「就傳統文論而言,除了《文心雕龍》以外,其他幾乎都是在對文學作品的具體鑑賞中表達文學觀念,詩話、詞話這樣的體例就體現了中國文論的典型文體方式,這是西方所沒有的。極少有人去試圖抽象地概括出文藝觀念和美的本質,更不會把對美的探索當作哲學探討。」在已經受到西學方法衝擊的學者當中,抽象概括與邏輯推理能力逐步得到提升,而傳統的文學批評理論則暴露出多種弊端。其主要缺點是論證說理的缺乏,邏輯不嚴密。當此之時,具備較為紮實的理論功底且論證嚴密的文學研究作品成為了時代所需。
在傳統中國,知識分子長期以來受到的是較為同質化的教育,文本、治學方法雖然略存差異,但卻會存在大量基本共識。這些知識分子早在蒙童時期就培養起了相當的文學鑑賞能力,知識分子之間類似的知識背景和教育經歷使得彼此之間的交流極為方便,而無需系統理論的闡發。十分相似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標準,使得作者與讀者之間形成了較為穩固的聯繫,文學批評也正是在此種環境當中得以實現。然而,社會環境的改變使得讀者成分變得較為複雜,但是,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使得讀者的構成成分不再那麼單一,而是複雜多樣,因而傳統的文學評論方式也逐漸受到挑戰。
就《紅樓夢》這部書而言,其最早只是以手抄本形式在知識分子間小範圍流傳,這批人是《紅樓夢》的最初讀者,也是最早的評論者。評點與索隱,是這些讀者研究《紅樓夢》的主導方式,由於文化教育背景相似且知識背景較為一致,讀者之間很容易就能了解彼此的觀點。而到了清末時期,《紅樓夢》已經流傳的十分廣泛,幾乎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著作。《紅樓夢》的讀者產生了嚴重分化,讀者的成分變得較為多樣化,知識結構呈現出較大差異。在這時候,人們對文學批評的要求也當然不再能夠心領神會,而是對其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即,此時的文學批評需要有一種較為系統的理論作為指導,來適應複雜的讀者。「清末在海禁大幵的新形勢下,理論批評以道統文、以文載道的復古老調重彈,把文學和文學理論批評推到了幾乎瀕臨絕境的地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思想文化界和文學理論批評界迎來了西學東漸衝決舊傳統羅網的新時代。
也就是說,在清末舊式讀書與治學方式已經發生分化的情形下,固有的文學評論的解釋力大幅下降,系統而又富於邏輯旳紅樓夢研究理論已經成為人們的期待。王國維出生書香之家,家學淵源深厚,且對西學也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故創作《紅樓夢評論》乃自身稟賦結合時代需求的產物。當然,這種觀點看似十分陳腐,甚至可能令人反感。但是在事實上卻很有道理。
因為舊有的紅學研究作品,實際上大多是一麟半爪,缺乏邏輯與系統論證正是這些作品的通病。當此之時,明眼人必然可以看出弊端所在,進而尋求新的方法,以更有力的說服讀者。恰好在此時,注重邏輯與系統論證的西學得以傳入,人們將其用於紅樓夢研究,不正是合情合理的選擇嗎?當然,這一使命並非任意的學者可以承擔,而必須是學貫中西,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學都有深入研究的人方才能夠承擔。而具備這種素質的人,相當一部分志在改良中國政治與文化,而不在文學領域,因此看似繁多的人選,實際上窶寥可數,而王國維正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