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gxjhshys
(來源 曾國藩讀書會 ZGFDSH)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僱了一輛人力車,前往頤和園。吸完一根煙後,躍身頭朝下扎入水中,於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短短數言,卻給了後人無數的猜測。
另一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為王國維先生的紀念碑銘寫道:「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而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有著這樣一句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走過五十之年的王國維,對於自己短暫的一生,到底有著何種認識呢?
第一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蝶戀花》/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此一境:「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裡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雖然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悲壯,毫無纖柔頹靡。
此一境界,乃對人生的迷茫,孤獨而不知前路幾何。
《 蝶戀花》/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一境:詞人所憂「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詞行至此,可知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脫這「春愁」的糾纏,甚至心甘情願為「春愁」所折磨,即使漸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決不後悔。
投影至人生,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標,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後形容消瘦而卻繼續追逐無怨無悔。
第三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一境:尋覓千百次,竟然是在燈火冷落之處發現了那人。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卻在熱鬧外。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清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於世間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詩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夠的積累後,量變成為質變,不經意間已追逐到了。
▼
葉嘉瑩先生近期的《朗讀者》舞臺上
……
聽葉嘉瑩先生8堂課,成為真正懂詩詞的人。
【課程目錄】
▲心與物——東西方詩歌比較研究
▲自然,中國詩歌的不二法門
▲從陶淵明看中國詩歌的比興
▲異曲同工之妙——小議杜甫、李商隱異同
▲詩與詞的演化小史
▲三種詞的不同美感特質
▲詞是如何從李煜走到蘇軾
▲詩化之後:從蘇軾和周邦彥談起
.點擊下圖,立即收聽
↓↓↓↓↓
長按上圖二維碼進入課程購買連結
49.90元/10期
本課程由喜馬拉雅製作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獨家新媒體渠道售賣
注意事項
1、本課程為全輯訂閱課程,訂閱成功後,即可收聽全部課程,並且可下載,反覆收聽,共計10期左右。
2、本課程為虛擬內容服務,訂閱成功後概不退款,請您理解。
3、如在充值/購買環節遇到問題,可以通過頁面左上方按鈕,分享至微信內使用微信支付完成購買。
4、購買課程時使用的手機號碼,要和收聽課程使用的手機號碼一致。
↓↓點擊"閱讀原文" 葉嘉瑩先生帶你體驗詩詞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