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死是中國文化界的巨大損失,雖然如今我們已很少關注他的作品,但王國維的成就卻是不可小覷的:他既有中國古典美學的氣質,又深諳西方美學體系,文史曲哲字略無不精通,被譽為新史學的開山之人,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
此說法被王國維寫在《人間詞話》之中,三層境界分別是:立、守、得。為了詮釋三字的意思,他引用了三句古詩詞名句,而且三個名句原本都是講兒女私情的,可被王國維拿來形容人生卻是意外地恰當,透徹。
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北宋晏殊之《蝶戀花》,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風把綠樹都吹殘了,隱喻的自然是作者的處境之艱難,景色越是蕭瑟,人越是孤獨,所以才會登上高樓,黯然惆悵。
這一層對應到人生,那就是對前途和未來的迷茫,孤獨而不知前路幾何。但同時,在這樣消極的環境下,如果還能"上高樓"分析目前的形勢,說明這人沒有放棄,還是在努力在奮鬥,還是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是取得成功的基礎,也引出了第二層境界。
第二層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個人面對困難,如果只知道埋頭抱怨,整日鬱鬱寡歡而不知作為,那他必定不會成功,甚至連"高樓"都登不上去,那麼他連第二層境界都進不來。但千萬不要以為進入第二層境界就萬事大吉了,小解認為這第二層才是最難的。
第三層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青玉案》。這首詞是辛棄疾在說自己啊,他從北方淪陷區以歸正人的身份來到南方,一腔熱血被南宋朝廷「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態度澆滅,你看元夕這日,多熱鬧啊,路上寶馬香車、人們笑語盈盈,可有誰懂我呢?
驀然回首,在那個最清冷的角落裡,有一個孤獨寂寞的女子。辛棄疾尋找的是誰,驀然回首看到的是誰?王國維說這不重要,因為他看到的是事業、是學問。
往小了說是解一道習題,往大了說是做學問、幹事業、甚至做人。這才是王國維對詞的「三種境界」的真正解讀,但他的解讀是對的嗎,是不是過分牽強了?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境界不僅僅是指景色和事物。喜怒哀樂每一項都是人心中的一種境界。所以能寫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否則就是無境界。
境界有大也有小,不能以大小為標準來評判孰優孰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哪裡比不上「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閒掛小銀鉤」哪裡比不上「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了。
他是晚清到民國中的文化大師,更是中國近代最後一個美學家,他筆下的《人間詞話》至今影響力不減,其中古典浪漫的「意境」言語,成功搭建起時空的文化傳遞。
憑藉王國維的才學與其進精不已的治學精神,若是沒有晚年的變故,將會是學術界多大的幸運,然而,這世間並無如果。
《人間詞話》能獲得廣泛認可的原因,一方面是王國維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詩詞高手,在古典詩詞已經沒落的近代,他是為數不多能夠寫出膾炙人口作品的文人。他寫給妻子的那首《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結尾兩句「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即便是放在唐宋年間,也稱得上是名句。
另一方面,學貫中西的王國維先生在傳統文化思想的基礎上也結合了西方學術的思想,這也讓他總結的詩詞理論具有普遍的意義,觀點獨特而新穎,理論自成體系。
令人惋惜的是,這樣一位詞作高手卻在50歲時,選擇以自沉昆明湖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對於他的死,大家有各種猜測。有人說他內心構造的文化塌了,導致無法再繼續鑽研下去;也有人認為與感情,及手頭的拮据有關。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他的死對文化界都是一種損失。
著名的文學家朱光潛就在書裡提到:「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王國維的字)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
所以,也由衷推薦大家讀讀王國維的這部作品,在品讀名家經典的過程中,更加系統地了解國學的深厚底蘊。
無論你是詩詞愛好者,還是想用閱讀打發時間,這部充滿文化底蘊的《人間詞話》都值得擁有,更值得細細品味。
喜歡的話,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