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間詞話》之中,三層境界:立守得,他用三句古詩詞名句

2021-01-18 歷史知心人

王國維的死是中國文化界的巨大損失,雖然如今我們已很少關注他的作品,但王國維的成就卻是不可小覷的:他既有中國古典美學的氣質,又深諳西方美學體系,文史曲哲字略無不精通,被譽為新史學的開山之人,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

此說法被王國維寫在《人間詞話》之中,三層境界分別是:立、守、得。為了詮釋三字的意思,他引用了三句古詩詞名句,而且三個名句原本都是講兒女私情的,可被王國維拿來形容人生卻是意外地恰當,透徹。

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北宋晏殊之《蝶戀花》,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風把綠樹都吹殘了,隱喻的自然是作者的處境之艱難,景色越是蕭瑟,人越是孤獨,所以才會登上高樓,黯然惆悵。

這一層對應到人生,那就是對前途和未來的迷茫,孤獨而不知前路幾何。但同時,在這樣消極的環境下,如果還能"上高樓"分析目前的形勢,說明這人沒有放棄,還是在努力在奮鬥,還是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是取得成功的基礎,也引出了第二層境界。

第二層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個人面對困難,如果只知道埋頭抱怨,整日鬱鬱寡歡而不知作為,那他必定不會成功,甚至連"高樓"都登不上去,那麼他連第二層境界都進不來。但千萬不要以為進入第二層境界就萬事大吉了,小解認為這第二層才是最難的。

第三層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青玉案》。這首詞是辛棄疾在說自己啊,他從北方淪陷區以歸正人的身份來到南方,一腔熱血被南宋朝廷「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態度澆滅,你看元夕這日,多熱鬧啊,路上寶馬香車、人們笑語盈盈,可有誰懂我呢?

驀然回首,在那個最清冷的角落裡,有一個孤獨寂寞的女子。辛棄疾尋找的是誰,驀然回首看到的是誰?王國維說這不重要,因為他看到的是事業、是學問。

往小了說是解一道習題,往大了說是做學問、幹事業、甚至做人。這才是王國維對詞的「三種境界」的真正解讀,但他的解讀是對的嗎,是不是過分牽強了?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境界不僅僅是指景色和事物。喜怒哀樂每一項都是人心中的一種境界。所以能寫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否則就是無境界。

境界有大也有小,不能以大小為標準來評判孰優孰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哪裡比不上「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閒掛小銀鉤」哪裡比不上「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了。

他是晚清到民國中的文化大師,更是中國近代最後一個美學家,他筆下的《人間詞話》至今影響力不減,其中古典浪漫的「意境」言語,成功搭建起時空的文化傳遞。

憑藉王國維的才學與其進精不已的治學精神,若是沒有晚年的變故,將會是學術界多大的幸運,然而,這世間並無如果。

《人間詞話》能獲得廣泛認可的原因,一方面是王國維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詩詞高手,在古典詩詞已經沒落的近代,他是為數不多能夠寫出膾炙人口作品的文人。他寫給妻子的那首《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結尾兩句「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即便是放在唐宋年間,也稱得上是名句。

另一方面,學貫中西的王國維先生在傳統文化思想的基礎上也結合了西方學術的思想,這也讓他總結的詩詞理論具有普遍的意義,觀點獨特而新穎,理論自成體系。

令人惋惜的是,這樣一位詞作高手卻在50歲時,選擇以自沉昆明湖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對於他的死,大家有各種猜測。有人說他內心構造的文化塌了,導致無法再繼續鑽研下去;也有人認為與感情,及手頭的拮据有關。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他的死對文化界都是一種損失。

著名的文學家朱光潛就在書裡提到:「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王國維的字)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

所以,也由衷推薦大家讀讀王國維的這部作品,在品讀名家經典的過程中,更加系統地了解國學的深厚底蘊。

無論你是詩詞愛好者,還是想用閱讀打發時間,這部充滿文化底蘊的《人間詞話》都值得擁有,更值得細細品味。

喜歡的話,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去看看】

相關焦點

  • 《送我上青雲》:從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解讀人生的立、守、得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是他在《人間詞話》中註解的學習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34;此第一境也。&34;此第二境也。&34;此第三境也。(王國維《人間詞話》第26則)。後續人們將王國維的學習三境界引申至人生的三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立志堅定,為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堅守不悔,為第二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豁然得到,為第三境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立、守、得。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種境界,你在哪一層?
    王國維的人生三種境界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人間詞話》作於1908~1909年,最初發表於《國粹學報》。
  • 晏殊經典相思詞,有三句被王國維喻為人生三種境界之一,意義深刻
    王國維是近代比較著名的學者。他經歷了中式傳統教育,又有西方留學的經歷。所以他既精通中國古典文學,又諳熟西方文學。兩種思想交替影響,王國維將西方哲學、美學與中國古典文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體系。《人間詞話》就是這種美學體系的產物,也是王國維的代表作之一。
  •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為何覺得李清照是「詞別是一家」?
    王國維是近代詞學批評史上一位很有影響力的批評家,其聲名最顯赫的評論著作莫過於《人間詞話》。《人間詞話》形式上雖然採用的是詩話詞話的傳統模式,但它所建立的批評體系,但是卻有十分明顯的開拓性——不僅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建構,而且幾乎使詞史上有成就的詞家以獨特而清晰的面目呈現在他所構建的批評格局中。
  •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竟然有三個境界
    王國維是近現代的一位著名學者,即使在國際上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早些年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將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的古典學、美學相融合,這促使他形成了兼收並蓄、包容萬千的個人風格。可能有部分網友只聽過王國維這個人,對他的一些事跡也並不了解,但是「境界說」應該有不少網友知道吧?
  • 王國維給寫詩5條建議,句句切中要害,讀人間詞話,悟詩詞新境界
    △王和尚讀書:品讀王國維人間詞話王氏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最值得借鑑。詩中所寫之景,絕非客觀無情之刻畫,而要代入作者之感情。△ 王和尚論詩:李白與孟浩然跋:和尚有話說今日起,王和尚開闢新系列文章,解讀王國維《人間詞話》。
  • 115年前,王國維寫《人間詞話》,專家評論:最高格的無我之境
    很可惜,事與願違,哲學的研究並沒有給予王國維實質性的幫助。王國維便捨棄哲學而改投文學,在1906~1908年間,他撰寫了此部影響巨大的《人間詞話》。《人間詞話》是晚清之後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詞話著作。
  • 真正用心讀書的人,王國維《人間詞話》裡的細緻功夫!
    昨天看了《人家詞話》,不得不感慨,古時候的讀書人,是真正用心在讀書。封建社會,以科舉取士。這些古時候的讀書人,為了好好讀書,考中進士,光耀門楣,絕對是付出了很多的。就拿王國維來說,一本《人間詞話》裡頭,至少有一把五十篇,是耳熟能詳,能夠背誦下來的。這樣的大量的背誦的輸入,使得他對詞的感覺,十分地敏銳。我呢,讀了一遍之後,印象最深刻的,不過是一種大略的感覺。我知道了王國維的對於詞的品味,和我有相似之處。
  • 《人間詞話七講》讀書做事等種種人生經歷的三個階段
    本文中,我們就跟著葉嘉瑩的講解進入《人間詞話》這本書。我們會分成兩個部分:首先,我們講這本書的核心概念「境界」,有了這個概念,我們才能理解王國維的詞學理論,明白怎麼欣賞、理解、評價一首詞;第二部分,我們就把這套理論應用一下,講講《人間詞話》裡提到的幾個詞人,看看兩位大師對他們的評價。
  • 王國維:人生三境界
    另一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為王國維先生的紀念碑銘寫道:「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而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有著這樣一句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王國維:古典時代的守墓人
    再也沒有人,能埋首故紙作出《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古史新證》這樣別開生面、語驚今古的學術巨著。王國維逝世一周年日,清華大學為他立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撰,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他的生活受父親王乃譽的影響。
  • 《人間詞話》:對不起,南宋詞不配擁有姓名
    南宋詞究竟何罪之有,王國維如此不待見?以「真」論詞,詞體發展呈退化趨勢王國維以「真」論文學,從這個標準出發,他認為詞從晚唐五代、北宋到南宋是每況愈下的。《人間詞話》中說:「故謂文學後不如前,餘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 一校一書|佳文賞析《詩詞高格源自「境界」》
    他,就是王國維,這兩冊書評就是《人間詞話》。寫《人間詞話》的時候,王國維先生二十九歲,青春葳蕤之年,意氣風發。他將自己對古代文學的體悟和看法大膽的表露出來,還總結提出了「境界說」這一獨特的詞學理論。在進行文學創作時,他似乎將自己想像成一位老師,用心的評點著同學們的詩詞作業,嚴謹細緻的寫著旁批。
  • 王國維《人間詞》《人間詞話》,全文收藏版!
    算來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一樣飄零,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點絳唇暗裡追涼,扁舟徑掠垂楊過。溼螢光大,一一風前墮。坐覺西南,紫電排雲破。嚴城鎖,高歌無和,萬舫沉沉臥。蝶戀花莫鬥嬋娟弓樣月!只坐蛾眉,消得千謠諑。臂上宮砂那不滅?古來積毀能銷骨。手把齊紈相決絕,懶祝秋風,再使人間熱。
  • 從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看教育者的「教學三境」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 人間詞話·王國維
    >>官方微信公眾號:shufaorg>>官方網站:www.shufa.org [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 王國維:今生,只想做一個自由的人
    說到王國維,很多人知道他的《人間詞話》,知道他著名的「三境界說」,甚至還知道他是以自沉的方式離開了人間,但卻很少人知道他的真實經歷。今人常以「國學大師」的稱號形容一個知識淵博、風度儒雅、著述等身的大學者,然而放眼當下的學術圈,真正能稱得上是大師的卻寥寥無幾,但王國維生活的民國一代,卻是大師頻出的時代。
  • 王國維之死
    在所有人言必談「革命」、「西學」的一派新氣象中,固執的王國維至死也沒有剪掉瓜皮帽下的辮子,他盡己所能地捍守了前朝傳統士大夫最後的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