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 (資料圖片)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佳偉 通訊員 胡曉建
淡泊明志、夙夜在公。毛澤東稱他為「邦之模範」,其學生朱德稱「他是我黑暗時期的指路明燈」。
他就是蔡鍔,我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為實現民主共和、國家獨立而英勇奮鬥,被譽為「再造共和第一人」和「護國軍神」。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蔡鍔愛國主義精神,邵陽市在他的出生地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修建蔡鍔故裡文化博覽園。去年9月29日,蔡鍔故裡文化博覽園正式開園。「從開園到現在3個多月時間,共有來自省內外150多個機關、單位近10萬人到這裡參觀、學習。」蔡鍔故居管理局負責人蔡敬忠說。
蔡鍔故裡文化博覽園一角。 (大祥區委宣傳部供圖)
1月8日,記者走進蔡鍔故裡文化博覽園,追尋先人足跡,感受蔡鍔將軍為四萬萬人爭人格的豪情壯志,探索當地做好文物保護、開發紅色旅遊的故事。
追憶蔡鍔一生
1月8日上午,記者來到蔡鍔故裡文化博覽園。
博覽園保留著蔡鍔故居(蔡家老屋)。蔡鍔故居背靠蔡家山,前有3口池塘,周邊樹木掩映,始建於清朝,為清代同治-光緒時期建築特徵,分為五開間的正房和三開間的偏房。「因為蔡鍔的父親正陵公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分得三開間的偏房。」蔡鍔故居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黃勝蘭介紹,1882年12月18日,蔡鍔誕生在這處農宅裡,並在這裡發蒙識字,度過童年生活。
翻開蔡鍔生平年譜,可以感受到他身上「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湖湘精神。他年少求學時憂國憂民、奮發圖強,13歲中秀才,15歲入湖南時務學堂,17歲赴日本留學。1900年,蔡鍔回國參加唐才常發動的自立軍起義,失敗後復返日本,投筆從戎,立志流血救國。
「他是為創建共和、再造共和而英勇獻身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的一生輝煌卻又短暫。」黃勝蘭說。
1904年,蔡鍔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後,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編練新軍,整軍經武,培養軍事人才,為國防建設殫精竭慮。
1911年響應辛亥武昌首義,領導雲南新軍發動「重九起義」,終結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11月,雲南軍都督成立,蔡鍔被推為雲南都督。「督滇期間,蔡鍔在維護雲南及其周邊統一和穩定的同時,領導軍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實行一系列具有民主革命性質的改革,對於推進雲南經濟社會近代化產生深遠影響。」黃勝蘭介紹。
1915年袁世凱復闢帝制,蔡鍔為四萬萬人爭人格,救國於危難,從北京幾經周折返回雲南,發動護國起義,並抱病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
蔡鍔長孫蔡協補充了一個細節,蔡鍔帶著護國第一軍打到四川時,剩餘兵力3130人,加上當地一些軍隊參加,頂多5000人,但他對外號稱七八千人,對戰4萬名北洋軍,但是最後還是取得勝利,迫使帝製取消,恢復共和。
1916年7月6日,蔡鍔被任命為四川督軍兼省長,致力治川。後因喉疾加劇,赴日就醫,11月8日在日本逝世,年僅34歲。12月14日蔡鍔靈柩從日本抵達上海。18日,靈柩從上海啟程回湖南經南通時,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率領南通人民舉行了一場意義特殊的路祭。他說,諸生須知蔡鍔先生之所以可敬者,不在雲南起義,推翻帝制,擁護共和;而在能本其固有之良心,不爭私利,不貪天功,以盡瘁於國事。
1917年4月,蔡鍔國葬於長沙市嶽麓山,為民國國葬第一人。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蔡鍔為革命烈士。為緬懷蔡鍔,1996年,蔡鍔逝世80周年,蔡鍔出生地將親睦鄉蔣家衝改名為蔡鍔鄉蔡鍔村。
雲南民族大學教授、研究蔡鍔的著名專家謝本書評價道,蔡鍔的一生勤奮、刻苦,而為官清廉、生活簡樸,更是被人稱道的一個重要特點。蔡鍔死後,還負債三四千金,不得已靠恤金和友人資助得以償還。其事跡和精神值得後人景仰。
保護革命文物
「這是1945年由八路軍《軍政雜誌》出版的《曾胡治兵語錄白話解》,為國家一級文物,是陳列館八件一級文物之一。」1月8日,蔡鍔故裡文化博覽園蔡鍔生平業績陳列館,工作人員劉沛向記者介紹該館鎮館之寶。
《曾胡治兵語錄》被喻為中國十大兵書之一。1911年初,蔡鍔悉心輯錄曾國藩、胡林翼有關治軍言論,系統提出自己在建軍、治軍和戰略戰術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觀點和主張,編纂成《曾胡治兵語錄》。目前,該館共展出從全國各地收集到的20多個版本的《曾胡治兵語錄》。
「與蔡鍔將軍相關的近現代文物,廣泛散存在世界各地收藏家和收藏團體之中,我們用了5年時間徵集文物,文物數量從原先的幾件增加至1300多件。」劉沛說。
2013年10月10日,省政府批覆與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鍔故居保護規劃》,要求確保《規劃》順利實施,保護利用管理好蔡鍔故居。當月30日,蔡鍔故居保護開發建設項目開工。
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工作方針,邵陽市對蔡鍔故居進行修復,同時建設蔡鍔故裡文化博覽園,進行蔡鍔生平業績陳列館文物徵集、陳列布展等工作。
2014年3月,蔡鍔故居管理局發起文物徵集倡議書,呼籲社會各界提供文物線索,捐贈歷史文物。邵陽市文物局、蔡鍔故居管理局組成文物徵集工作組,聘請省文物局近現代文物研究與鑑定專家歐金林、閭四秋等,先後前往四川、雲南、廣東、北京等多個省市,尋找、徵集文物。
雲南收藏家楊韌和羅勇收藏有蔡鍔將軍以及護國軍相關的文物。劉沛和同事找到他們,說明將在蔡鍔故鄉建設全國首個紀念蔡鍔將軍陳列館的初衷後,楊韌與羅勇覺得珍藏多年的藏品找到了好歸宿,最終將100多件文物轉讓出來。
梁啓超侄女梁思萃在網上發文稱,在北京北海公園快雪堂發現舊有文物梁啓超手書的蔡鍔將軍及護國軍神龕,呼籲保護。2015年12月,黃勝蘭、劉沛等人協同蔡鍔孫女及孫女婿蔡尉慈、董君志,前往北京洽談。2019年12月,神龕複製品運回。
文物徵集工作組先後10多次前往四川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向他們傳授了文物陳列布展思路,並轉讓原本用於開設辛亥保路運動紀念館的30多件文物,其中蔡鍔護國第一軍證章為全國已發現的僅存的一枚。
2018年12月,流入新加坡的文物永增軍刀、清宮舊藏行軍布陣圖在香港保利拍賣行拍賣,文物徵集工作組委託收藏家黃永亮拍得。2019年,雲南民族大學教授謝本書捐贈國家一級文物《蔡鍔喪儀寫真》,蔡鍔長孫蔡協捐贈蔡鍔在護國戰爭中用過的猞猁皮氈子,為國家一級文物,蔡鍔侄孫女蔡遂寧捐贈《蔡鍾自傳》。徵集的文物涵蓋甲午戰爭、時務學堂、清末新軍、雲南重九起義、護國戰爭等各個時期,在蔡鍔生平業績陳列館展出。
發展紅色旅遊
1月9日,婁底李先生帶著一雙兒女,到蔡鍔故裡文化博覽園參觀。「愛國主義、紅色文化教育要從小抓起,希望他們參觀完後能夠受到啟發。」李先生說。
2006年,蔡鍔故居被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鍔故裡文化博覽園先後被評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紅色旅遊景區(點)、省首批涉僑文化遺產以及大湘西紅色旅遊精品線路。
據介紹,園區投資2億多元,總面積382畝,有將軍門樓、護國軍神塔、香色荷園景觀帶、詩詞牆、輓聯廊、蔡鍔故居以及蔡鍔生平業績陳列館等10餘處景點。
護國軍神塔。
(大祥區委宣傳部供圖)
「園區按照『一心、一帶、三個功能區、多個景觀節點』的總體構架打造,將紀念展示區、山林景觀區、高雅服務區融為一體,讓參觀者領略『護國之要,唯鐵與血』的崇高精神,感悟『江山人物,天人合一』的深邃哲理。」大祥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袁衛東介紹,「一心」,即蔡鍔故居核心保護區;「一帶」,即香色荷園景觀帶;「三個功能區」,即入口廣場及服務區、紀念展示區、山林景觀區。
將軍門樓是進入園區的第一個建築景點。詩詞牆位於將軍門樓進門左側,主要摘錄蔡鍔創作的經典詩詞,字字珠璣、催人奮進。輓聯廊位於枕頭山上,主要展示民國時期孫中山、梁啓超等名人志士在蔡鍔逝世後題寫的輓聯,情真意切、催人淚下。
護國軍神塔矗立在枕頭山上,塔的底部是「護國運動」題材的浮雕。「護國軍神塔的高度分別是18.82米、19.11米、19.16米。1882是蔡鍔的誕辰年,1911是蔡鍔領導雲南『重九起義』創建民主共和的年份,1916是蔡鍔領導護國起義再造共和卻英年早逝的年份。」劉沛介紹。
蔡鍔生平業績陳列館分為4個展廳,分別是流血救國、辛亥革命、護國運動、精神永存。該館運用珍貴的文物、資料和歷史照片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展示蔡鍔傾力捍衛民主與法治、不惜獻出生命的偉大光輝一生。
蔡鍔故居管理局負責人蔡敬忠說,目前園區正在將紅色文化、革命文化與旅遊充分結合,讓園區成為學習和傳承蔡鍔將軍崇高思想品德和高尚愛國情懷的重要場所。
2013年以來,每年超50萬參觀者到蔡鍔故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