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人吃早點講究
尤為看重食物的色香味
絕不是對付一下就能了事的。
陶然樓的豆皮、
老劉紅油麵館的紅油麵、
銅山口的牛肉粉
……
這些早點美食,
地地道道的黃石人往往如數家珍。
「挹江湯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黃石文化名人呂永超,在他出版的作品《舌尖上的美味》(原名《遊食筆譚》)中這樣寫到:「挹江湯包是好吃的。籠屜上桌,熱氣騰騰,輕吸鼻子,香就蓬蓬地在鼻端瀰漫。湯包蘸醋就薑絲,一口咬上,雖燙嘴,也不顧及。」足以用文字體現其味美。
5日凌晨,60歲的葉世榮和往常一樣起了床。
天還沒有亮,公路上車流稀少。走了一段路後,老葉在賽瑪特賓館附近、頤陽路路口處一家門面前停下了腳步。門面上方,「挹江湯包」四個字寫得不算顯眼,然而對於喜歡「過早」的黃石人而言,這幾個字足以打開他們的味蕾。
「滋啦」店門口的捲縮鐵門被葉世榮一下拉開。按開牆壁上的電燈開關,屋內瞬間亮堂起來。這是一間黃石典型的早餐小店,約50平米,格局成長方形。小店一邊擺放著六、七張餐桌,一邊是早餐師傅們工作的操作間。葉世榮則是這家店的老闆。
準備完製作早點所需的工具與食材後,葉世榮在店裡的長凳上坐下休息。此時,一位與其年紀相仿的男子走入了店內。男子名叫楊齊田,是「挹江湯包」店的白案師傅。
「老楊,材料準備好了,湯包可以開始做了。」在葉世榮說話時,楊齊田已經換上白色的工作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老楊製作湯包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而他最開始製作的湯包名叫挹江亭湯包。
挹江亭湯包是挹江湯包的前身。在老黃石人的記憶裡,位於黃石電信大樓對面的挹江亭酒樓,每天早上都會浸潤在蒸湯包的霧氣之中。
1978年,黃石挹江亭酒樓開始售賣挹江亭湯包,前來品嘗的食客絡繹不絕。「那時候一籠湯包2毛多錢,每天至少有30人在櫃檯前排隊購買。」喝上一口剛泡好的濃茶,葉世榮的記憶隨著茶水上飄起的蒸汽一下回到了過去。他也是挹江亭湯包的擁躉者。當湯包入口的那一刻,這種美味在他的舌尖停留,至今仍然不曾忘記。
2003年,挹江亭酒樓關門歇業。隨著酒樓的消失,挹江亭湯包從此在黃石人的生活中消失。然而,對於挹江亭湯包的喜愛,一些忠實的老主顧們無法忘懷。這其中就有葉世榮的身影。
「時間一久,我就想念這種美味。」也許是機緣巧合,在朋友的介紹下,葉世榮與幾位賦閒在家的挹江亭湯包創始人碰了面。楊齊田就是創始人之一。交談中,一群人一拍即合,決定讓挹江亭湯包重現「江湖」。
2005年,挹江湯包店開業,顧客依然絡繹不絕。許多老顧客帶著孩子來店裡總不忘嘮叨一句:「這是黃石最有名的湯包。」
麵粉兌水,楊齊田將其反覆揉捏成麵團,然後擱置在灶臺的一旁。這是「醒」面。
「醒」面,也叫熟化。目的是將高速攪拌的麵團鬆弛下來,麵粉蛋白質充分吸水溶漲,使麵團的網絡形成更完美。只有這樣,麵團才能擀出跟紙一樣薄的包子皮,且韌勁十足。
湯包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北宋之後,湯包在開封流傳下來。雖然湯包源於北方,但是黃石挹江湯包是武漢四季美湯包的創新品種,屬於蘇式湯包。
湯包皮擀好後,楊齊田將事先調好的肉餡裹入其中,上爐蒸製。約摸10分鐘,挹江湯包即可出爐食用。
籠屜裡,湯包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輕咬包皮,鮮湯便從缺口處溢了出來。整合的魅力往往不容忽視,湯包則將吃麵、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了。
吃挹江湯包,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麵皮次次之。葉世榮說,湯包中的「湯」實際上是事先要「包」入餡裡的。白案師傅要用本地豬身上最嫩的前胛肉和肉皮,配上十種調料熬製3個多小時,最後做成肉凍包進湯包中。湯包包好以後經籠屜上火一蒸,肉凍化開而不漏。
和北方湯包相比,挹江湯包中的湯汁既沒有一絲多餘的鹹味,也沒有蘇式湯包那種過分的甜膩,但是鮮味十足。
早晨七點,進店過早的人多了起來。「老闆,來一籠湯包!」只要朝店內操作間喊上一聲,不到5秒鐘,一籠熱氣騰騰的湯包就會遞到顧客面前。
一時間,食客們購買湯包聲此起彼伏,葉世榮和楊齊田開始迎接著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候。
黃石口碑極好的包子店,有的在街角旮旯,有的甚至藏身居民區內,雖然如此,老闆們卻一點也不擔心吃貨們找不到自己的店,因為,循著香味就能找著!
牧羊湖劉昌家包子店
聞著香就能找到
吃什麼:鮮肉大包
怎麼找:市福利院站下車,牧羊湖菜場一直朝裡,小巷盡頭。
知道這家包子店是在幾年前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遠遠地就看見這條小巷裡人流攢動,往回走的人幾乎人手一提鮮肉大包,那香味就連從旁經過的人聞了都忍不住咽口水。經過一家賣炕餃的,再經過一家賣餛飩的,就到了這家沒有招牌的包子店了。
當然這家包子店是絕對有正規的營業執照的,店名就是取自老闆「劉昌加」。22年前,來自大冶市劉仁八鎮的劉昌加從部隊退伍後決定自己創業,憑藉在部隊炊事班學會的一點面點手藝,劉昌加與妻子一起做起了這家包子店。退伍軍人的身份令劉昌加在做生意上也格外嚴格要求自己,見過他們家做包子的人都知道,他們家的餡料跟「不要錢」似的,那分量可真叫足。
早6點開門到中午11點半歇業,劉昌家包子店每天要消耗3大包麵粉,一包麵粉就是400個包子。一籠25個包子,不到幾分鐘就被一搶而空。「他們家的包子是老面發酵的,一咬就是一口湯,而且還一點都不膩人。」常客劉先生一邊等候包子出爐,一邊和旁邊的客人分享著美食經。「他每個星期最少要來兩趟,專門從市內開車過來的,一次就買十幾二十個回去,家裡老人喜歡吃老面的。」老闆娘介紹道。
除了老面發酵,劉昌家包子店的餡料就是用最普通的蔥、姜、醬油、味精和鮮肉攪拌而成,沒有任何添加劑。更妙的是雖然他家的包子餡兒裡有生薑,可卻能讓你吃不出一點生薑味。因此儘管今年春節後包子由之前的一塊錢漲到了一塊五,仍擋不住街坊鄰居們對其的鐘愛。
不過他們家只做包子,所以大家可以就在隔壁買上一碗餛飩或豆漿搭配著吃哦!
滿福美食店
合黃石人口味的江浙湯包
吃什麼:湯包 小籠包
怎麼找:團城山電廠小區旁邊的路口,看不見招牌
他們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麵皮裡,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五個一籠,佐以薑絲和醋,異常鮮美。
有經驗的食客,先輕輕咬破湯包的表皮,慢慢吸盡裡面的湯汁,然後再吃湯包的麵皮和肉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略到小籠湯包特有的皮薄、湯多、餡嫩、味鮮的特色。這家的湯包多年來受歡迎的原因,是因為湯汁始終一如既往的鮮,裡面的湯水分量足,喝完湯汁嘴巴都是黏黏的,很多膠原蛋白的感覺。
黃記包子店
慕名而來的粉絲可不少
吃什麼:肉包子 菜包子 糖包子
怎麼找:紡織五路
從外型上來看,每一個大包個頭均勻飽滿,顏色白中略帶微黃,一看就像是老面做的;拿在手上,手感柔軟,麵皮富有彈性;輕輕咬一口,老面十分有嚼勁,還透著一股鮮肉的香味,再咬一口,滿嘴則被肉的鮮香包圍著。
幹休所包子鋪
老面發酵,要的就是這個味
吃什麼:老面饅頭、老面肉包子、肉絲麵7元
怎麼找:青山路5號,市委老幹部第二休養所門口,可從師院路或齋公山路拐入
雖然同是老面饅頭,但方形的饅頭是刀切的,圓形的饅頭是純手工做出來的,口感更好。楊老闆掀開「棉被」,顏色偏黃的饅頭伴著面香呈現在眼前。
除了饅頭,老面肉包子也是店裡的一大特色。老面包裹著醬香四溢的肉餡,咬上一口,既勁道又很香,再配一碗店裡的肉絲麵,那簡直太滿足了。
老闆還透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老面饅頭買回家放在冰箱一晚,第二天再拿出來蒸,不會壞,反而口感會更鬆軟,更好吃。
六福早餐的包子
喧賓奪主的配角
吃什麼:熱乾麵 素粉 3.5元,三鮮粉 7元,
怎麼找:老下陸紡機門口
包子好吃,取決於餡兒和皮,六福包子的餡兒的重點就是新鮮。每天上午生意結束之後,員工們就開始剁餡兒,肉是新鮮買的,再拌上鮮嫩的大白菜和小蔥。麵皮一定要勁道,每天早晨4點左右就要開始和面發酵,5點開始包包子。一天可以賣出去100籠左右。
本期編輯丨仵佩
本期校對丨佘衝博
值班主任丨李磊
本期監製丨朱松如
商務合作:
QQ:2936282073(婉婉)
QQ:316154955(lala)
小編工資已與此贊掛鈎,一贊一分錢,求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