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晨視覺:
各位朋友要是感覺本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還對你口味請關注我們,我們會有更多好的作品和文章與大家分享!
在吃貨的心目中,享受美食的地兒不需要氣派,不需要裝潢豪華,他們看中的只有一個字——「味」。本期,記者在黃石眾多資深吃貨的「指引」下,搜尋到了幾家口碑極好的包子店,有的在街角旮旯,有的甚至藏身居民區內,雖然如此,老闆們卻一點也不擔心吃貨們找不到自己的店,因為,循著香味就能找著!
挹江湯包店
享譽黃石30多年的「老字號」
吃什麼:湯包6元/籠、小籠包5元/籠、桂花米酒1.5元/碗、蛋酒2.5元/碗、清酒1.5元/碗。
怎麼找:黃石大道與頤陽路交匯路口,賽瑪特廣場KFC旁邊。
「黃石挹江湯包是武漢四季美湯包的創新品種……挹江湯包是好吃的。籠屜上桌,熱氣騰騰,輕吸鼻子,香就蓬蓬地在鼻端瀰漫。湯包蘸醋就薑絲,一口咬上,雖燙嘴,也不顧及。」我市文化人呂永超曾在他的作品《舌尖上的美味》(原名《遊食筆譚》)中這樣回憶道。
從1978年到現在,挹江湯包(也可稱「挹江亭湯包」)已經有36年的歷史了。2005年店面搬至賽瑪特廣場這裡後,顧客依然絡繹不絕,許多老顧客帶著孩子來店裡總不忘嘮叨一句:「這是黃石最有名的湯包」。要想吃上一口最新鮮的湯包並不需要你起多早,因為咱們挹江湯包店每天早晨7點以後才有湯包賣。儘管招牌看上去有些陳舊,店內桌椅也有些年頭了,但老闆捨得將空調電扇同時使用,所以不管客人坐在店裡哪個角落都不會覺得熱。
只要朝店內操作間喊上一聲「一籠湯包」,不到5秒鐘,一籠熱氣騰騰的湯包就會遞到你面前。籠屜裡這6個仿若六胞胎的小傢伙互不侵擾,顫顫悠悠地,透過外皮就可以看到裡面的湯料好像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跑出來似的。「我們的湯包最主要的就是這個『湯』,它可不是一般的油,而是用豬身上最嫩的前胛肉和肉皮,還有上十種調料熬製3個多小時,最後做成肉凍才包進湯包裡的,所以我們的湯包含有非常豐富的膠原蛋白,味美不膩,滑嫩可口。搭配一份桂花米酒或者蛋酒就更完美了。」老闆葉世榮介紹道。
4個人負責包,一個人負責調餡,一個人負責火候,挹江湯包店每天只賣300籠,到了周末許多顧客排隊都買不到,因為打包的客人實在是太多了。不過老闆悄悄告訴我一個可以不用排隊的「秘密」,那就是直接買速凍湯包,回家蒸著吃,味道一樣巴適。聽說有不少在北京、深圳等地的黃石人就是用這個辦法解饞呢!
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吃湯包的訣竅吧,提一提,晃一晃,咬個洞,吸一吸,蘸點醋,吃光光,趁熱吃,不要涼。
牧羊湖劉昌家包子店
聞著香就能找到
吃什麼:鮮肉大包(1.5元/個)
怎麼找:市福利院站下車,牧羊湖菜場一直朝裡,小巷盡頭。
知道這家包子店是在幾年前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遠遠地就看見這條小巷裡人流攢動,往回走的人幾乎人手一提鮮肉大包,那香味就連從旁經過的人聞了都忍不住咽口水。經過一家賣炕餃的,再經過一家賣餛飩的,就到了這家沒有招牌的包子店了。
當然這家包子店是絕對有正規的營業執照的,店名就是取自老闆「劉昌加」。22年前,來自大冶市劉仁八鎮的劉昌加從部隊退伍後決定自己創業,憑藉在部隊炊事班學會的一點面點手藝,劉昌加與妻子一起做起了這家包子店。退伍軍人的身份令劉昌加在做生意上也格外嚴格要求自己,見過他們家做包子的人都知道,他們家的餡料跟「不要錢」似的,那分量可真叫足。
早6點開門到中午11點半歇業,劉昌家包子店每天要消耗3大包麵粉,一包麵粉就是400個包子。一籠25個包子,不到幾分鐘就被一搶而空。「他們家的包子是老面發酵的,一咬就是一口湯,而且還一點都不膩人。」常客劉先生一邊等候包子出爐,一邊和旁邊的客人分享著美食經。「他每個星期最少要來兩趟,專門從市內開車過來的,一次就買十幾二十個回去,家裡老人喜歡吃老面的。」老闆娘介紹道。
除了老面發酵,劉昌家包子店的餡料就是用最普通的蔥、姜、醬油、味精和鮮肉攪拌而成,沒有任何添加劑。更妙的是雖然他家的包子餡兒裡有生薑,可卻能讓你吃不出一點生薑味。因此儘管今年春節後包子由之前的一塊錢漲到了一塊五,仍擋不住街坊鄰居們對其的鐘愛。
不過他們家只做包子,所以大家可以就在隔壁買上一碗餛飩或豆漿搭配著吃哦!
滿福美食店
合黃石人口味的江浙湯包
吃什麼:湯包 6元/籠 小籠包 4.5元/籠
怎麼找:團城山電廠小區旁邊的路口,看不見招牌
說起湯包,很多黃石人都喜歡。其實湯包並不是湖北特有的,而是江浙一代的風味小吃,但一傳入黃石,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歡。
由於湯包製作工藝十分麻煩,因此如今黃石的早點攤上賣湯包的並不多見。而位於團城山的這家湯包,卻久負盛名。
他們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麵皮裡,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五個一籠,佐以薑絲和醋,異常鮮美。
有經驗的食客,先輕輕咬破湯包的表皮,慢慢吸盡裡面的湯汁,然後再吃湯包的麵皮和肉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略到小籠湯包特有的皮薄、湯多、餡嫩、味鮮的特色。這家的湯包多年來受歡迎的原因,是因為湯汁始終一如既往的鮮,裡面的湯水分量足,喝完湯汁嘴巴都是黏黏的,很多膠原蛋白的感覺。
老闆胡細夭的這些好手藝源自她的公公杜家雲。公公原本是江浙人,12歲就外出學手藝,這做湯包的手藝就被他掌握了。此後多年,他的手藝越來越好,做的湯包越來越受人歡迎。
12年前,胡細夭打算做早點生意,公公就將自己做湯包的手藝傳給了她。由於公公是江浙人,做的湯包餡料口感偏甜,胡細夭就在公公傳授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使湯包更符合黃石人的口味。於是,他們家的湯包就一炮而響。
多年來,每天早上7:00到9:00,是店裡的高峰期,也是湯包最緊俏的時間段。因供不應求,老闆胡細夭有時不得不勸別人換吃其他品種,但還是有人寧願站在一旁等10來分鐘,也要買上一籠湯包。短短兩個小時,200多籠湯包很快就賣完了。再來晚的人,就不好意思了,只能「改天請早」。
遇上有熟客家裡有紅白喜事,一個電話打來,訂上幾十籠的情況,老闆就更忙不過來了。「湯包製作講究,還要保證口感,所以很費時間和精力。」胡細夭介紹,湯包的皮最關鍵,皮薄的同時還要有彈性。用筷子夾起一顆湯包,湯包能上下擺動,而裡面的肉又不掉下來,這才算好。
黃記包子店
慕名而來的粉絲可不少
吃什麼:肉包子 1元 菜包子 0.75元 糖包子0.75元
怎麼找:紡織五路上
在紡織五路一堆早點攤中,這家的包子店真的不算起眼。但一說起他們家的大包子,吃過的人估計都會豎起大拇指。
住在附近順佳四季花城的王女士第一次吃這家的包子,是在2008年。那時她剛搬來,有天早上過早不想吃粉、面,路過這家包子店就買了一個大包子,再配上一碗稀飯,分量、味道都剛剛好。從那之後,王女士就成為這家包子店的常客。
「他們家的包子就是味道好,貨真價實,一口咬開,裡面的油常常會流得滿手都是。」王女士回憶,第一次吃的時候就沒掌握訣竅,包子裡的油滴到了包包上,弄得她有些狼狽。
據老闆黃師傅介紹,這家包子店已經開了12年,類似王女士這樣的「粉絲」不算少。除了附近的人常來光顧外,還有專門從沈家營、王家裡,甚至市內過來買包子的人。很多婆婆都養成了買完菜,再拐過來買上幾個包子帶回家的習慣。
包子怎麼就那麼好吃呢?從外型上來看,每一個大包個頭均勻飽滿,顏色白中略帶微黃,一看就像是老面做的;拿在手上,手感柔軟,麵皮富有彈性;輕輕咬一口,老面十分有嚼勁,還透著一股鮮肉的香味,再咬一口,滿嘴則被肉的鮮香包圍著。
能練成現在的手藝,黃師傅狠下了一些苦功夫。早年他在國營單位的食堂裡做麵食,那時只一味突出東西的實在,以大為主。後來自己開包子店後,才發現很多東西要從頭學起。味道,就是第一。他不斷研究,不斷琢磨,每天下午將第二天要用的肉餡準備好,讓它充分入味,再把面發好。半夜兩點起床,將肉餡包進去的同時,再加入適量的高湯,以鎖住肉餡的鮮甜。蒸出來的包子,味道自然好得很了。
幹休所包子鋪
老面發酵,要的就是這個味
吃什麼:老面饅頭,方形1.5元/2個、圓形1元/個;老面肉包子,大的1.5元/個、小的1元/個;肉絲麵7元
怎麼找:青山路5號,市委老幹部第二休養所門口,可從師院路或齋公山路拐入
住在二醫院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在青山路休幹所附近有一家看似低調,實則美味的早點店,這家店主營的傳統老面肉包子和饅頭更是讓吃過的人讚不絕口。
要不是門口幾張簡易的桌椅,這家沒有任何招牌的店還真是很容易被錯過。不過仔細一看,你就會發現店門口的桌上放了兩個老式的大圓簸箕。只要你年齡超過20歲,應該就認得出來,簸箕裏白色「棉被」下蓋著的肯定就是饅頭包子。
這家店的47歲的收銀兼老闆楊女士告訴記者,比起把饅頭放在鍋裡保溫,這種辦法的好處就是不會產生太多水蒸氣,不會影響饅頭味道、口感的變化。
「給我裝兩個饅頭。」「哪種?」「1塊5兩個那種。」
饅頭還分幾種?原來,雖然同是老面饅頭,但方形的饅頭是刀切的,圓形的饅頭是純手工做出來的,口感更好。楊老闆掀開「棉被」,顏色偏黃的饅頭伴著面香呈現在眼前。「老面饅頭做起來要費勁多了,但是它香,比那些機器做的好吃多了。」楊老闆毫不掩飾的「自誇」讓人忍不住想要嘗嘗。
除了饅頭,老面肉包子也是店裡的一大特色。包子也分兩種,不過是按大小來分的,小包子通常很快就一售而空。老面包裹著醬香四溢的肉餡,咬上一口,既勁道又很香,再配一碗店裡的肉絲麵,那簡直太滿足了。
楊老闆一家每天凌晨3、4點就要起來忙活,一天至少要準備幾百個包子、饅頭,一直賣到上午11點。楊老闆表示,雖然店的位置比較隱蔽,但是住在附近的人反而比較少,來她這裡吃早點的很多都是遠處慕名而來的,狹小的道路常常停滿了小車。
老面發酵和蒸熟都會比較慢,為什麼老闆還是要堅持20多年一直做老面麵食?「別人都喜歡吃,我們就做唄。」楊老闆說,這就和現在人們吃飯一樣,吃多了山珍海味,大家還會特意找到農村去吃農家飯。
另外,楊老闆還透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老面饅頭買回家放在冰箱一晚,第二天再拿出來蒸,不會壞,反而口感會更鬆軟,更好吃。
六福早餐的包子
喧賓奪主的配角
吃什麼:熱乾麵 素粉 3.5元,三鮮粉 7元,
怎麼找:老下陸紡機門口
黃石人講究吃,尤其是早餐,講究味道,也講究搭配,吃粉喜歡搭配面窩油條包子,吃熱乾麵喜歡搭配點豆漿牛奶米酒。有時候作為搭配的配角往往比主角還讓人回味無窮。在六福早餐,按照老闆的李女士的話來說包子並不是主打,黃石人過早喜愛的粉和面才是,但是又有很多人喜歡這個配角勝過主角。
「老闆,一碗粉,一籠包子。」和很多食量很大的男士一樣,一碗粉滿足不了劉先生的早餐需求。「其實3個包子就夠了,太好吃了所以一般都點一籠」劉先生說,早餐吃得飽,才能更好地上班幹活。
匆匆趕來的李同學打包了一籠包子準備回家,「昨天9點30來的,包子沒有了,今天起早點來買,現在回去睡個回籠覺。」忍不住點上一籠包子,6個白白圓圓的包子冒著熱氣,正是享用它最好的時候。用筷子夾起來,咬上一大口就能吃到餡兒,肉汁鮮香,麵皮Q彈,吃下去齒頰留香。吃的同時還可以自己調製不同味道的蘸醬,純醋的,可以緩解肉的油膩,提升包子的香氣。如果愛吃辣,用包子蘸店裡的辣醬,舌尖的激情完全被刺激到了。
包子好吃,取決於餡兒和皮,六福包子的餡兒的重點就是新鮮。每天上午生意結束之後,員工們就開始剁餡兒,肉是新鮮買的,再拌上鮮嫩的大白菜和小蔥。麵皮一定要勁道,每天早晨4點左右就要開始和面發酵,5點開始包包子。一天可以賣出去100籠左右。
六福早餐在下陸十分有名,98年李老闆下崗了,想著做早點生意成本低,這樣早點攤子就支起來了,現在店裡也是下崗女工居多。原本是一家沒有名字的店,今年原來的店址拆了,過了一個馬路,換了新地方,還起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