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江疏影主演的古代傳奇大戲《清平樂》正式開播,因為「正午出品,必屬精品」的高評價,這部劇剛定檔就吸引了大批觀眾。首播當日也是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目前評分也是保持在8分以上。
說起正午陽光影業,近兩年它基本包攬了諸多口碑好劇,從《父母愛情》到《琅琊榜》,從《歡樂頌》到《都挺好》,抗戰題材的《偽裝者》和《戰長沙》,再到《知否》,正午陽光幾乎是中國影視界「口碑」的代名詞。不靠流量藝人撈錢,憑著著出色的製作團隊,噱頭少營銷弱,可以說是把全力都放在提高劇作質量中了。
王凱也算是正午陽光的御用演員, 很多劇中都有他出演,《北平無戰事》中的警察局副局長方孟韋,也是《琅琊榜》中靖王蕭景琰,轉身又成了《歡樂頌》中的趙醫生。只不過這次他擔任的是主演一角。
團隊和演員都是上乘的,這部劇的劇本水平怎麼樣呢?其實《清平樂》早期叫《孤城閉》,改編自同名小說,只不過定檔前名字改了。小說的原作者也參與了編劇,改編後主人公從宦官梁懷吉變成了宋仁宗趙禎,可以說這和原著基本是兩個故事了,並且還拔高了整個劇的格局高度。
《清平樂》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有宋朝範兒。「清平樂(yuè)」本是個詞牌,是宋詞最為出名的詞牌之一,從小到大我們背過不少《清平樂》了。晏殊、黃庭堅、辛棄疾等都有《清平樂》的名作。唐詩宋詞,以詞著稱的宋朝一下子就有了文人雅韻。
近幾年,觀眾們看到的最多的是明清古裝劇,對於宋朝劇我們似乎還停留在「包青天」「楊家將」這樣曾經爆紅的系列劇的印象上,最近一次北宋背景的劇還是趙麗穎的《知否》(也是正午陽光出品)。所以,很多人就拿《知否》來和《清平樂》作比較。比較過後,我們可以看到這次團隊更是用心製作。
無論是在人物造型上,還是在劇中稱呼上,都儘量做到符合當時的歷史環境。劇中非常注重細節,讓人不得不服。看到人物海報背後的這張畫,你是不是能想到古代山水藝術作品?
拍攝手法還講究構圖的黃金比例,在展現朝堂之上的大臣與皇帝時也十分注重平衡分布。為了營造出宋朝氣質,布景與道具也是十分契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此外,還要誇的就是《清平樂》的服化道異常精細,無論是臺詞、服飾、風格還是配色,都很「大宋」。這樣的服化道即便放在宋朝的紀錄片中,也絲毫不會違和。
比如:宋朝官帽的兩根長翅是直腳幞(fu)頭,宋代大臣上朝時所帶的笏板,甚至是吃茶時採用的獨特製作方式沒有明指出來,卻是融入到了生活中去。
尤其是劇中皇后、太后、帝王等人的髮飾,都是從宋朝的畫上扒下來的。無論是太后上朝的鳳冠,還是皇后臉上貼的珍珠,幾乎完全還原了歷史。在大眾審美能夠接受的情況下,堪稱國劇楷模。
人物臺詞方面,文白結合,不會晦澀難懂,又頗有幾分文藝氣息,兼顧雅俗,符合說話人的身份地位。而且,在專用語言上也是符合歷史用語,比如:宋人稱呼皇帝為「官家」,皇帝稱太后為「大娘娘」,大家稱呼摺子為「劄(zhá)子」。
無論是古色古韻的生活場景,還是貼合宋人喜好的羅紗衣料,都呈現出北宋雅致的生活方式。這種不動聲色的古典意味,可以說每幅取景都是一副中國山水畫了吧。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部在事事都做到專業的電視劇,卻在播出後被觀眾吐槽節奏太慢了,有網友指出導演張開宙似乎是在拍紀錄片,把什麼都事無巨細地展現給觀眾,還稱張開宙是導演界的李子柒。
那麼,大家說的節奏慢這個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來看看前幾集的劇情。第一二集,講的是仁宗少年時候的故事,這兩集裡交待了人物和背景。一開篇就以狸貓換太子,這個古代民間最著名的皇家故事為引子,因為故事裡的太子就是劇裡的主角宋仁宗趙禎。
不過,在這部劇裡「狸貓換太子」沒有採用戲說的解釋,而是改成了宋真宗授意下為延續皇室血脈,由皇后劉娥抱養了嬪妃李順容的兒子。
此時的趙禎剛剛得知,養母貴為皇后輔佐聽政,而生母地位卑微只得守靈。年輕的宋仁宗衝出宮門,想要憑藉一己之力接回生母,卻無奈寸步難行。
幽禁在陵墓內的李氏卻比誰都清楚,自己的兒子「六哥兒」已經不是六哥兒了,而是大宋的皇帝。誰能想到,一國之君也有自己無法僭越的事情,他想要為生母盡孝,見一見她,卻被侍衛攔下,又被前來的晏殊攔下。
晏殊用一番話就講明白了,一旦認母,必定會兩宮相爭,而皇帝年少,朝內暗流湧動,皇帝母子嫌隙,那麼大臣一定會以皇帝尚且年幼不能掌管國家,從而大權依舊會旁落在太后手中。
就是這段,少年天子被勸誡,減少了電視劇的劇情衝突,臺詞被放在了高位,對白衝淡了戲劇衝突。在一些電視劇裡,這樣的矛盾衝突本可以是產生矛盾高潮的地方,如今幾句話就化解了,觀眾顯然不適應。
但實際上,這樣的處理恰恰顯示出它更講求的是真實,而不是為了爽劇違背人物形象。用一段話,就講出了天子也不能任意妄為,而這也註定了趙禎日後生活的壓抑和他的不甘。而且,只要細細地看前幾集的鋪墊,你就會發現劇中的很多伏筆都不是多餘的。
比如第二集,用幾分鐘就講清楚了前後宮的人物關係。年輕氣盛的郭皇后無才無德,還是太后親選的,她失寵了,就到處與美人爭風吃醋,剛上來就和美人動起手來,哪裡有母儀天下的樣子?
另一邊,朝堂之上,口舌之爭徐徐展開。皇帝借範仲淹為母守孝請辭,以「孝」揶揄太后,處處暗指奉養母親的,看似和平爭論,實則針鋒相對。
朝堂上,太后雖然佔了上風,可是回到處所,太后聲淚俱下,才讓觀眾得知原來她也只是忍辱負重,聽從先帝安排,卻不被皇帝趙禎理解。她不再是傳奇故事裡霸道的爭寵嬪妃,而是做到盡心輔佐幼主的嫡母,一番傾訴聲淚俱下,看得人動容。
另一邊年少皇帝也不好過,他多年活在養母陰影之下,如今知道自己無法對生母盡孝,也有自己的苦衷。
這樣的處理,讓觀眾對整個局面瞭然於心,兩者都有難言之隱。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清平樂》剛開始就告訴我們,它不是一出正反派寫在臉上的宮鬥劇,而是一次歷史大戲。
其實,能有一部69集的古裝劇給我們講述一段我們所不知道的歷史故事,這樣的正劇如今已經很少見了。節奏是慢了些,但卻是實打實的做到了符合人物氣質,同時也帶我們緩緩進入宋朝歷史的畫卷,品味真正的大宋風骨。
靜下心來,品味這樣的慢,多一些理性情節,難道就不是好劇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