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熱搜是屬於脫口秀大會的。
收官。周三晚的快樂沒了。
有人覺得這一季「成了」。有人戲說這有什麼了不起。
第三季「成了」?
李誕在決賽時直接放話:
「已經好到不相信是自己做出來的節目了。」
直到《脫口秀大會3》,李誕才有了種「做成了」的感受。
根據藝恩智庫數據顯示,《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熱度一路飆升,平均播放量超1.1億,遠超上兩季。
決賽當晚,網羅44個熱搜。
「史稱」:李誕的九月奇蹟。
合格的吃瓜網民都知道,過去的一年,對《脫口秀大會》所屬的笑果文化來說可謂風雨飄搖,若不能挺過則大廈將傾。
好在《脫口秀大會3》抗住了壓力,絕處逢春。
口碑不錯,熱搜不斷,金句頻出。甚至到了總決賽,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本季最佳。
說明這擂臺賽越打越火熱,越打越有看頭,實屬難得。
小印先用一段話來總結一下前兩天的決賽,順道喚醒大家的「網際網路記憶」。
沈騰畢業後顏值一直在掉,
真還傳播不播得看羅永浩。
王建國的諧音梗雖遲但到,
楊笠談個戀愛就圖個熱鬧。
呼蘭每天一個摸魚小訣竅,
王勉彈彈吉他就能拿駕照。
楊蒙恩為八百巨款年會熬,
李雪琴上了個綜藝立馬爆。
最後一期近乎4個小時,不就是從前半夜到後半夜嗎?本人熬得住!
回顧一整季,最經常幹的事就是躲在被窩裡笑到打鳴。
所以,第三季是怎麼「成了」呢?
《脫3》命裡帶火,掐指一算,確實具備了些因素。
李誕總結第二季脫口秀,用了四個字:「不夠刺激」。所以脫3他改了賽制。
對比一二季的累加賽制,第三季做了些調整,賽段增加,淘汰率提高。
激烈的賽制帶來了神奇的化學反應,充分發揮了鯰魚效應,新人、中生代、老選手不得不卯足了勁不斷地打怪升級。
從而造就一番精彩的新老較量。
這一季,真的很難忽視新人表現。
像天賦型選手楊蒙恩、「北大網紅」李雪琴、北京「拆二代」小塊、前銀行櫃員House以及「最強新人」何廣智等等都有不俗表現。
「後浪」不容小覷,這些脫口秀新人不露怯、不藏拙,在十強選手裡佔據六席。
老面孔不斷升級,新面孔又個個能打。
戲,也就好看起來了。
以及,女性脫口秀演員的崛起。
有人說,無法想像沒有楊笠或李雪琴的《脫3》會是怎樣的。
甚至只要楊笠、李雪琴就站在那兒,哪怕不開口,她們的梗就能在耳邊立體式環繞。
「在我媽的眼裡,宇宙的盡頭就是鐵嶺。」
「我還相對那些不喜歡我的人說一句,我也不喜歡你。」
《脫3》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女性脫口秀演員,以女性的立場、視角來發聲。
「你喜歡什麼,偏不長什麼」
「失戀了找男性朋友吐槽,男性朋友和我說;『那也是沒有辦法』。」
雙胞胎姐妹顏怡顏悅大談「女性身體焦慮」問題;「溫柔一刀」楊笠幽默又犀利地從女性視角作為切入,調侃男性群體;「車間一枝花」趙曉卉的淘汰感言炸翻全場;有黑馬之姿的李雪琴以超凡的造梗能力和喪萌的表演俘獲觀眾的喜愛。
女性脫口秀演員豐富了綜藝的底色。
當然,領笑員也功不可沒。
強大的領笑員陣容得到網友的肯定。
總決賽請來徐崢、沈騰、大張偉、羅永浩、楊天真,「中國喜劇界一壁江山」,幾個人湊在一起一齣戲準夠看。
老羅也獻出了自己的脫口秀首秀。
第三季落幕,脫口秀依舊被看好,這是一個持續性的文化風口。
二刷後的脫口秀大會,
剩下了什麼?
一刷意猶未盡,二刷不夠得勁?
或者說,脫口秀大會,經得起二刷嗎?
有些段子返回去看時,似乎已經找不到當時爆笑的狀態了。
借用楊蒙恩的梗來說,就是「遍地是段子,短暫又輝煌」。
但這也正常。
史炎對於相聲、單口喜劇自有一套評價方式,小印覺得頗有道理。
他認為,對於喜劇作品的優劣,可以從四個維度來進行考量:幽默價值、美學價值、社會價值、哲學價值。
要注意,這四個價值取向的「衰減速度」是不一樣的。
其中,以幽默價值衰減得最快。
其實觀眾在聽第二遍的時候,段子的搞笑程度早已大打折扣,更不用說第三遍或第四遍了。
所以,二刷時的冷漠倒不是因為笑點高了,真的是段子不好笑了。
若是脫口秀文本涉及一定的社會價值,或許有奇效。
因為社會價值的衰減速度相對較緩。
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時效性可能是幾個月、幾年,只要是在這個期間內諷刺這類問題的段子,哪怕觀眾已經聽過一遍,也會有不錯的效果。
《脫口秀大會3》製片人白洪羽曾表示,在思考節目的切入點時,他們就經過了反覆地討論。
最終才把重點放在關照社會情緒上。
李雪琴一句「宇宙都有盡頭,北京地鐵卻沒有」道盡漂泊遊子的酸楚滄桑;
楊笠的「為什麼男人看起來那麼普通卻那麼自信」引發公眾討論;
何廣智用「繼承法」來類比地鐵搶座形象又生動;
……
這些調侃的話題與時下年輕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整一季脫口秀都展現了對原生家庭、婚姻、中年危機、飯圈追星等社會議題的關切。
當脫口秀有一定的內容與觀點作支撐時,段子才不會薄如紙片,才能經得起二刷。
就這點而言,第三季顯然下了些功夫。
「你們現在知道OG是啥意思了吧,out god,淘汰之神。」
「給我拿一盒感冒靈,店員拿出一盒很貴的特效藥,我說,我也沒有那麼趕時間。」
「做英語聽力題注意力要特別集中,因為你知道有些話一旦錯過就不在。」
但脫口秀,就一定要輸出觀點、輸出價值觀嗎?
我就想聽個笑話,為什麼非得聽你講道理?
確實,有的人就喜歡一頓爆笑就完事。
況且,笑,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2014年易立競在採訪陳佩斯時,就問了個犀利的問題:「喜劇讓人笑就夠了嗎?」
陳佩斯立刻將問題又拋了回去:「喜劇沒有笑,夠嗎?」
想來,這一問一答也適用於脫口秀。
脫口秀讓人笑,就夠了嗎?
脫口秀沒有笑,夠嗎?
有笑,才是脫口秀。
觀眾的笑,很重要。
對於脫口秀來說:幽默價值>社會價值>美學價值>哲學價值。
哪怕幽默價值的衰減速度非常快,都是社會價值不能代替的。
不然,TED演講不香嗎?
話雖如此,但小印仍不肯放下對內容的執念。也有許多人,跟小印一樣,試圖在各種段子各種梗當中拎出些有點深度的、內容和結構別致的,來仔細揣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其實處於一個對一切事物都要求意義、要求價值和觀點的時代,以至於連網絡綜藝節目都要創造出一個景觀式的觀點表達空間。
人們的表達欲上來了,自然會對所聽所感提出更高的要求。
可以說,這是個極好的現象。
在總決賽上,還是能看出有的脫口秀演員,目前的閱歷不夠支撐在臺上講段子的頻率。不論是文本、結構,還是表演技巧仍需要仔細琢磨。
這在二刷的時候,這些問題暴露無遺。
那麼,回到之前提到的那個問題上來:
二刷後的脫口秀大會,剩下了什麼?
如果笑聲是脫口秀的血肉,那支撐起脫口秀大會骨架的,是一群還在路上的脫口秀演員。
去年小印就做過一篇關於中西脫口秀的對比,論其犀利程度、話題深度以及廣度都還難以與之抗衡,但今年卻有了不同的想法。
其實,不論是脫口秀的演員,還是觀眾,我們都在尋找獨屬於當代中國的獨特表達。
當作為舶來品的脫口秀本土化時,所謂的衡量標準是否也應該做些修改?
什麼是高級幽默?
在脫口秀視頻的評論區,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發言:
「沒什麼高級的,不過是些段子。」
「一點都不好笑,特別低級。」
「世界以痛吻你,你扇他巴掌啊。」
「人生總有很多讓你後悔的選擇,眼淚流幹了也回不去了。」
「世上無難事,只要會逃避。」
學過美學的同學對這類問題一定不陌生!
康德曾提出一個有趣的議題:「趣味二律背反」
這裡的「趣味」,指的是藝術鑑賞力和審美能力。
其中包含兩條原理:一是「趣味不可爭論」;二是「趣味可以爭論」。
▲趣味是不可爭辯,在於人的個體性和主觀性。我覺得這段子好,你覺得不好,ok,沒什麼好爭論的,只是咱倆的pick不同罷了。
▲趣味是可以爭辯的,趣味就是有好壞、高低、優劣之分。有些段子就是低俗,你怎麼洗它都白搭。難道你真的區分不出怎樣的才算高級嗎?
這就是兩個相互排斥卻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命題之間的矛盾。
無解?
如果非要拿出一套客觀的、規範的標準來檢驗或證明某種趣味,絕無可能。擱在幽默上,就是沒有絕對的指標能來定義什麼是「高級幽默」。
但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那我們就先搬出涉獵廣博的大師,他們的判斷自然會比普通人要少些偏見。
林語堂在《論幽默》中這樣寫道:
「幽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發笑的文字,連鄙俗的笑話在內。在狹義上,幽默是與鬱剔、譏諷、揶揄區別的。
這三四種風調,都含有笑的成分。不過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種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態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緩,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語解頤,有的是基於整個人生觀,有思想的寄託。
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
林語堂所認為的高級幽默,應該是一種智慧。
再結合他幾個著名的人生公式之一:
Reality+Dreams+Humor=Wisdom
現實 + 夢想 + 幽默 = 睿智
真正的幽默,是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幽默以對,是種智慧。
比如呼蘭。
用不同年齡段的聊天話題作對比,借聊社保開啟中年危機議題。
「娛樂園一半的明星都是通過熱搜認識的,另一半是通過吐槽大會。」
「我又不是血壓,要那麼穩定幹啥?」
「中年人就這麼看著那個鬼,就像他們面對生活的態度,跑不動,也跑不掉。」
呼蘭在臺上聊過好幾次中年危機,總令人覺得又好笑又心酸。這確實是他現在頗為焦慮的事情,但他卻能借脫口秀傳達出點東西。
所傳遞的,並不是一份同等分量的焦慮,而是一份能引發含蓄思想的笑。
各位inker怎麼看?
你覺得哪些段子才算高級?
既然是脫口秀專題
評論區就是各位的舞臺~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