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看了幾期熱播的脫口秀大會,感覺不錯。所謂不錯,一是新人不錯、二是段子不錯、三是領笑員不錯。領笑員?還是蠻有創意的;廣告也還是那麼明目張胆。
還是吐槽大會的李誕及班底,但我感覺脫口秀大會要被吐槽大會高了許多,或者說節目上了檔次。
吐槽大會,用我們家鄉的話說,就是「埋汰埋汰人」,當然是在熱情友好的氣氛下。找來的明星一是有點槽點、二是增加點人氣、三是也給一些明星別樣的露臉機會;這些再加上張紹剛還算幽默的主持及明目張胆的廣告,節目還不錯,是娛樂的擔當。
其實,我們的家鄉也很娛樂。特別是當年幹農活的時候,一隴地看不到頭,怎麼辦?找個人「埋汰」一下、輕鬆一下,目標通常是帶工的小隊長或是組長,他們不好意思和大家「急眼」,因為還要靠大家出活,只能是「忍辱負重」了。
吐槽大會也是如此,嘉賓被「埋汰了」,也不能」急眼」,因為是嘉賓。
聽說李誕來自內蒙古,他家那個地方好像原來屬於東北,他應該知道「埋汰人」的意思,或許這引發了他的吐槽大會的創意。趙本山等人當然知道「埋汰人」的意思,這是小品中的包袱;相聲中也有「埋汰人」的元素,有時是「埋汰」自己。
如果從「理論」的高度概括一下「埋汰人」,至少應該是中國(某)地方幽默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是特點之一。
那麼脫口秀大會就不同了,因為具有了比賽性質,也就不能從「埋汰」誰出發,因此把槽點轉向了社會。應該說,脫口秀大會的很多段子在某種程度上對一些不正常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描述」,直面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生活、就職、前途、理想等複雜社會問題的困擾和擔憂,以「笑果」的方式袒露出心聲,讓大家在笑聲過後有所思考。
脫口秀大會也讓一些年輕脫口秀演員脫穎而出,像王勉、豆豆、李雪琴等。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很強、模仿生活的能力也很強,特別是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觀察生活,對生活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因此寫出的段子能夠引起共鳴,加上在舞臺呈現技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看來,建國、呼蘭、龐博、Rock等要加油了。
脫口秀大會每期的領笑員也各有特點、各具千秋,成為脫口秀大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像大張偉,歌唱的怎樣我無法評價,但是搞笑,絕對是和李誕他們一夥的,喜感特強。以前看過于謙當嘉賓,昨天看到的是演員秦昊,都非常不錯。
目前中國螢屏上綜藝節目五花八門,上百檔應該有了,雖然綜藝的目的就是娛樂,但不能總是模仿,不能都是白開水、只解渴,還要有點味道;應該有些不斷創新、能讓人有所回味的節目,或者套用綜藝節目中曾經出現的一句話:要能夠看到成長。
脫口秀大會就是不斷成長的節目。「誕總」要淡定;「笑果」也要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