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會》帶歪了中國脫口秀?

2021-02-11 虎嗅APP

《吐槽大會》第三季歸來之後,僅僅四期的播放量已經逼近10億,即便兇猛的官方數據顯示其已經遠超前兩季,但觀眾們明顯感受到這個喜劇脫口秀節目變得溫柔了許多,這也印證了笑果文化董事長葉烽昨天在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的發言:這一季它更會成為主流價值的表達,首先它是主流價值。

「最近脫口秀圈的熱點特別多」,北京脫口秀俱樂部演出總監田壟說。《吐槽大會》帶火了脫口秀演出這一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喜劇方式,「上海笑果文化對脫口秀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其吸引了包括馬思文等深圳脫口秀俱樂部的優秀編劇和表演者加盟,當時北京脫口秀俱樂部的演出一周也增加到2-3場。

成立於2010年的北京脫口秀俱樂部,是全國第三家專注於劇場脫口秀表演的組織,田壟的接受壹娛觀察採訪時,展示了北京脫口秀俱樂部演出的照片,其中不乏著名演員。「2015年,北京脫口秀俱樂部把當時中國幾間俱樂部中優秀的演員請到北京。當時連做三天,池子就是在那場活動中被李誕發現的。」

然而,「美國人做作品,中國人卻是在賺錢」,對比美國喜劇中心一年一度的原版《吐槽大會》不難發現,笑果文化打造的《吐槽大會》在中國現實語境的夾縫環境中求生存。而更重要的是,在笑果文化的脫口秀節目火熱之外,還有無數熱愛脫口秀的年輕人潛在水下。

主打年輕群體的綜藝喜劇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喜劇節目如何實現年輕化」圓桌對話上,一手打造出《吐槽大會》的笑果文化CEO賀曉曦透露,笑果文化的終極方向是一個年輕人+喜劇+生活方式的公司,目前最重要的研發項目就是情景喜劇,這部分內容將會在明年有大突破。

一個脫口秀公司要轉型成喜劇公司?賀曉曦把笑果文化立足的喜劇產業比喻成一棵樹,而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和李誕等都是這棵樹上的果子,這棵樹的根莖決定了如何收割果實,所以他們的關注點不僅僅在於果實,更在於為樹施肥讓樹本身可以複製。

CBNData首席商業分析師李湘在《2018中國年輕態喜劇受眾消費洞察大數據報告》中提到,過去一年裡至少有4萬個年輕態喜劇的受眾有開始嘗試學習脫口秀的表演,有600人都有登臺表演的經歷,還有和笑果文化籤約,成為了脫口秀演員以及編劇。

不管是線下脫口秀演出,還是在B站上的《故事王》等節目,笑果文化通過不斷培養脫口秀喜劇新人來完成轉型,圍繞產業在做拓展人口,「我們之前行業的力量太薄弱了,沒有足夠好的人和足夠多的內容供給給大家。」

出身上海東方衛視的笑果團隊,在資本和資源方面有先天優勢,《吐槽大會》一期8個明星和1個主咖,每季12期,三季超過270個明星,明星——流量——贊助的模式成功了。

CBNData的一份調查顯示,近8成的城市居民有遭受壓力的困擾,其中有70%的人都覺經常使用一些諸如看電視、睡覺這些輕鬆不動腦的方式紓緩壓力。這正是喜劇綜藝受歡迎的原因。

剛剛結束的「年輕態 新表達——年輕態節目的創新之路」圓桌會議上,笑果文化創始人、董事長葉烽談提出年輕態喜劇的兩個特點:追求個性和自我表達,和內容生產逐漸去中心化。

葉烽認為,喜劇一定是正能量的,《吐槽大會》是很典型的綜藝喜劇,「用儘量自嘲自黑的解壓方式來跟這個世界取得和解,大概這是幽默能夠帶給大家真正意義上的正能量。」

笑果文化製作的《吐槽大會》已播出三季,它讓脫口秀這種表演形式大放異彩。張紹剛把它歸結為對照類喜劇,觀眾會努力破解演員講的梗,一旦成功破解便會獲得快樂,這是一種拿演員和自己進行對照的情況。而「對於梗的深度,梗的有機程度,包括對這個脫口秀,或者這段表演的預感尺度的拿捏都變成了一門專業。」

但接梗也同樣是演員最頭疼的問題,張紹剛指出,龐博在一次線下表演時,面對700名觀眾同時接梗而驚惶失措。活躍的觀眾會提前把演員精心準備的梗說出來,這會使演員非常尷尬。但正是這樣的博弈過程,豐富了演員的舞臺經驗與互動經驗,產生了雙向創作效果。

相比《吐槽大會》的明星助力,張紹剛更喜歡《脫口秀大會》,因為它更接近脫口秀的本質。同樣是沒有明星的原因,也使得《脫口秀大會》難度更大,對演員要求更高。張紹剛認為「對生活的敏感和準確的表達,在脫口秀上的生命力更旺盛」。

「優秀的喜劇節目形態一定是簡約的,一句話能夠說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副研究員、節目模式創新研發專家冷淞認為,《脫口秀大會》回到了喜劇的初心,之後需要的是循環上升的過程,從生活段子開始,再到評人、評事,最後會結合喜劇表演,甚至上升成為電影。

青年人永遠需要喜劇,脫口秀這種單口喜劇更是生活中隨處可以使用的形式,它甚至可以瞬間讓一個人就變性感,冷淞認為:青年跟喜劇的嫁接會讓你有情商智商賤商,而且年輕態的喜劇你自己掌握了一套幽默手段,它可以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

當《吐槽大會》進行到第三季,《奇葩說》、《曉說》等語言類節目紛紛被貫以脫口秀標籤時,那些電視熒幕之外的脫口秀年輕人依然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生存之路。

立足劇場的脫口秀

位於光華路Soho地下一層的開放辦公空間中,田壟正在展示北脫舉辦的演出照片,其中一張以著名表演技術家,濟公的扮演者遊本昌為中心,包括Des Beshop(畢瀚生)、大山、Tony Chou等人的合影。

這張照片出自2014年的夏天,當時北脫還是一家立足於劇場脫口秀的俱樂部,這場在東宮影劇院組織的大型脫口秀演出,觀眾多達500人。在當時,很難找到出其右者。

今天,當你想看一場脫口秀演出時,有了更多的選擇:石老闆的北京單立人喜劇公司、宋啟瑜的北京喜劇中心、Tony Chou北京幽默小區,以及笑果旗下的噗哧文化等,脫口秀廠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然而,幾乎每一場演出,都會控制在50-80人之間。

田壟認為大劇場演出的效果很好,但距離觀眾太遠了,「脫口秀這種東西本來就不適合在大劇場,除非你做成了Chris Rock」,包括上海共舞臺在內,北脫舉行過很多場大型演出,但田壟仍然覺得內地脫口秀演員目前還沒有大規模演出的能力。

這位來自甘肅蘭州的西北漢子,曾任遊本昌藝術團副團長,出演話劇《弘一大師——最後之勝利》的第一反派西崗茂泰。5年114場,田壟的夢想一直是在舞臺表演。「不論脫口秀還是話劇,只要能見到觀眾,對我而言就是最好的。」

在師從遊本昌之前,田壟就開始表演脫口秀了。以口吃特色出名的脫口秀演員宋啟瑜是他的引路人,而當時的光頭主持人西江月,則帶給他人生的轉折。

當時的田壟剛剛加入北漂隊伍,由於接不到戲,正在考慮離開北京,受到宋啟瑜邀請,他試演了兩場北脫舉辦的開放麥演出。隨後北脫創始人西江月又邀請他參加一個月後的繁星藝術村商演。

田壟有了繼續留在北京的理由,也因此接到了新的片約,拍攝新片時,又被一位師哥介紹給遊本昌,成了他的入門弟子。田壟進入了雙線工作的快車道。

一個月後的繁星村,田壟作為團隊中唯一一個了解舞臺的人,擔起所有舞臺調度事宜,也因此北脫有了一個新的部門:演出部,田壟成了部長,部門員工人數:1人。

在這個圈子中,經常有人開玩笑說全中國脫口秀主持人中,只有2個半優秀的,一個是Tony Chou一個是田壟,剩下半個是張紹剛。「開放麥一周7、8場,我一人的段子最多15分鐘,剩下60分鐘就在臺上跟觀眾尬聊,就是這麼練出來的。」

採訪當天,巧遇北脫的一場過稿會,兩位近來在小劇場瘋狂迅速竄紅的演員也來到這個開放辦公空間。田壟的助理指著一位叫汪德發的小夥子,稱他是「現場之王」。汪德發聽到這個稱讚,也露出了害羞的表情,旋即便展現出他作為脫口秀演員的才能,現場講起段子。

「好像是星期天,在三裡屯自己走著,對面一男一女,那女的看著我:『哎,你是那個,是那個脫口秀!』」一直平靜講述的汪德發,此時不經意地開始模仿女性的表情和動作。「三裡屯,你想想那麼多人,我當時就驚了,之前也沒有遇到過」,講到這裡,他又擺出正經模樣繼續:「我只能說:『是的你好。』她說:『哎呀,我有看過你演出!』我還能說啥?我說:『謝謝,走了,再見』。我當時心裡想太diao了!」

講述的過程不過半分鐘,汪德發切換了3種語調和節奏,原本平淡無奇的事情,在他的口中變得精彩。

身邊的吳豪調侃他為什麼沒要求粉絲合影,再轉發個朋友圈?「這就是脫口秀演員現狀,碰到粉絲求著合影發朋友圈。」李維東聽了吳豪的話後感嘆。

其實,國內脫口秀演員大多處於兼職狀態。脫口秀表演面對的是高知人群,使得這種形式目前很難下沉到三、四線城市。而一、二線城市由於生活成本的壓力,很多愛好者無法堅持,大多是當成興趣玩,一旦演員遇到創作瓶頸就很容易放棄。僅有少量的脫口秀品牌公司的籤約演員是全職工作。

但在汪德發看來,這似乎是他最需要的生活方式。「給你一個舞臺一個麥克風去表達觀點,我就覺得太爽了」。現場演出能得到觀眾的即時反饋,同時也會產生許多即興創作的段子,「我就是把段子打磨好,開個專場,侃侃而談聊2個小時,這樣很好。」汪德發並不急於轉型做線上,他希望先精通劇場脫口秀這一表演形式。

吳豪和汪德發是今年4月才加入北京脫口秀俱樂部的演員,不到一年時間,已經成為小劇場的明星。相比汪德發的順利,吳豪卻險些與脫口秀失之交臂。新人大會時,吳豪刻意調動現場氣氛的表現,與登臺之後講砸的段子,讓北脫的選拔者紛紛將他拒之門外。

「主要是遇到一個好老師,擅長發現」,吳豪的個性讓田壟仿佛看到5年前的自己,「作為一個脫口秀演員,他有自己,而不是泯滅成眾人。」田壟正式加入北脫文化傳媒公司後,便致力於新人的挖掘與培養。

「脫口秀演員要表演的是極致化的你自己。」這是脫口秀演員與話劇演員的區別,但多年話劇舞臺的經驗,讓田壟抓住了脫口秀表演的核心:語言表演的三要素,即講什麼、怎麼講和為什麼講。即便面對「為什麼沒開設一個專門培訓機構」的問題時,田壟和他的助理也能夠用幽默的「打岔」表演,迅速化解。

「這門藝術,我個人認為離開劇場、離開舞臺,離開觀眾就什麼都不是」,田壟堅持劇場脫口秀的表演形式,他認為轉型製作線上節目,雖然能夠很好的推廣脫口秀這種表演形式,但也容易過快地消耗演員創作熱情。

「每周演出票賣的都不怎麼樣,我相信別的廠牌也是這樣,對外我們都會宣稱上座率100%,這裡面我們送出去30張。」或許由於本身從事的話劇行業原因,田壟更傾向於藝術的表現,但在李維東看來,專注於劇場的變現,永遠不是很好的出口。

李維東認為,脫口秀在中國還是太小眾,並且也沒有很好的商業模式和行業規則。行業還處在摸索階段。「脫口秀幫助綜藝成長,但形式比較單一」,北脫未來應該向開心麻花學習,把經過劇場檢驗的東西進行改編,搬到線上。「劇場賣60-80一張票,線上可能翻一番」。作為北脫作品中心總監的李維東,早已開始創作影視劇本。

但更多的還是困擾,無論是2017年推出的《CSM中國脫口秀職業大賽》(已下線),還是今年的《脫口秀創作大賽》,二者都沒能產生太大的聲量,愛奇藝副總裁耿聃浩也在思考如何讓脫口秀與線上節目更好結合。

事實上,比起《吐槽大會》,張紹剛更喜歡《脫口秀大會》。他認為前者的重頭明星是一個抓手,而後者則是帶觀眾回歸到脫口秀的本質,這或許也可以提供不一樣的思路。

「我們也希望這樣的節目能夠越來越回到脫口秀最初有的樣子,而不是被所謂的形態這個詞綁架了。我說這個是意思指的是我為什麼喜歡脫口秀大會,因為在脫口秀大會裡面我們能夠看到那麼多年輕人的才華。」張紹剛說。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虎Cares 

創新在每個領域發生,除了秋衣褲

小空翼—「年輕人的第一套秋衣褲」

為你徹底消除累贅、消除shame

就像身披一套「薄的羽絨服」

不僅極度親膚保暖,還格外輕盈不臃腫

你的冬日內搭取暖神器,let's chill👇

¥158,雙12福利價,立即搶購👇👇


相關焦點

  • 《吐槽大會》變「洗白大會」,中國脫口秀「藥丸」了嗎?
    《吐槽大會》一季不如一季,暴露出的是中國整個脫口秀行業現階段問題的冰山一角。 從電視節目到超級網綜,中國脫口秀走過了一條並不平坦的道路,可以說每一代脫口秀人,都是「各領風騷沒幾年」。 對於華人脫口秀來說,黃西是重要的; 但真正扛起中國「站立喜劇」脫口秀大旗,為《吐槽大會
  • 從吐槽大會到脫口秀大會 成長了
    還是吐槽大會的李誕及班底,但我感覺脫口秀大會要被吐槽大會高了許多,或者說節目上了檔次。吐槽大會,用我們家鄉的話說,就是「埋汰埋汰人」,當然是在熱情友好的氣氛下。吐槽大會也是如此,嘉賓被「埋汰了」,也不能」急眼」,因為是嘉賓。聽說李誕來自內蒙古,他家那個地方好像原來屬於東北,他應該知道「埋汰人」的意思,或許這引發了他的吐槽大會的創意。
  • 脫口秀大會為什麼叫Rock&Roast?
    周三晚,脫口秀大會落下帷幕,王勉奪得第三季的總冠軍看過節目,平復心情後,小編自己發現了一個問題:《脫口秀大會》的英文名叫Rock&Roast為什麼這兩個節目的英文名都有Roast,為什麼《脫口秀大會》的英文名裡多出了Rock?我們都知道roast是烤肉的烤,那為什麼《吐槽大會》被翻譯成了Roast了呢?
  • 《脫口秀大會》重大失誤:張雨綺開場吐槽李誕引熱議:吐槽大會?
    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應該是國內最好的吐槽類脫口秀節目,但無論是網友,還是參加過的嘉賓,都覺得這兩檔節目挺像的,因為錄製模式差不多,固定嘉賓呢,也都基本相同,導致大家很難區分這兩檔節目,就連徐崢都說過「原來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是兩檔節目啊」!
  • 《脫口秀大會》的英文為什麼是ROCK & ROAST? | 脫口秀的前世今生
    近年來藉由《脫口秀大會》這樣的節目大火,脫口秀這種舞臺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被更多觀眾所了解~但說起「脫口秀」,可能很多人都會直覺地認為它的英文是
  • 《吐槽大會》改版成了明星版的《脫口秀大會》?李誕要成郭德綱了
    序言:《吐槽大會5》開播了,這檔節目是騰訊視頻的S級綜藝,也算是元老級的網綜,和芒果TV的《明星大偵探》,優酷的《火星情報局》,愛奇藝的《奇葩說
  • 《脫口秀大會》的英文為什麼是ROCK & ROAST?
    近年來藉由《脫口秀大會》這樣的節目大火,脫口秀這種舞臺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被更多觀眾所了解~但說起「脫口秀」,可能很多人都會直覺地認為它的英文是Talk Show,不過《脫口秀大會》 的官方英文名則為Rock & Roast,這又是怎麼回事呢?Rock很好理解,就是「搖滾和反叛精神」的意思,但Roast又是怎麼回事呢?
  • 《吐槽大會》第五季將播 脫口秀冒犯的界限在哪裡?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5日電(記者 張曦) 黃奕走上舞臺,開始「自黑」與吐槽。她提到了自己失敗的婚姻,也精準吐槽了臺下嘉賓事業上的各個槽點,引發全場爆笑。  這是《吐槽大會》第五季的場面。這個節目輸出了一大批脫口秀人才,包括李誕、王建國、池子、程璐、思文等。但也一度因太多明星故意「自黑」而遭到網友吐槽,獲別名「明星洗白大會」。
  • 《脫口秀大會》帶我們用幽默的方式看世界
    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脫口秀行業發展的新希望。,有的時候還能笑中帶淚,是有深度的喜劇,因此脫口秀節目被觀眾形象的譽為「人間打氣筒綜藝」。》中王自健的幕後段子手,到策劃製作《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爆款脫口秀節目,李誕這個名字逐漸浮出水面,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甚至成為中國脫口秀的代名詞。
  • 「脫口秀大會」的英文才不是Talk Show?
    近年來藉由《脫口秀大會》這樣的節目大火,脫口秀這種舞臺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被更多觀眾所了解~ 但說起「脫口秀」,可能很多人都會直覺地認為它的英文是Talk Show,不過《脫口秀大會》 的官方英文名則為Rock & Roast!!
  • 被李雪琴笑死,脫口秀大會跟吐槽大會有啥區別?
    《吐槽大會》剛播出的時候,確實吸引人,主要是新鮮,大眾比較好奇。但後面越來越不好看,主要是段子不好笑,嘉賓講得也不好笑。 如果說吐槽大會是專門以吐槽他人為主的,那麼脫口秀大會不過是換一種形式的吐槽大會而已,內核本質是一致的,不過增加了一個競爭比賽淘汰而已。
  • 被李雪琴笑死,脫口秀大會跟吐槽大會有啥區別?
    《吐槽大會》剛播出的時候,確實吸引人,主要是新鮮,大眾比較好奇。但後面越來越不好看,主要是段子不好笑,嘉賓講得也不好笑。如果說吐槽大會是專門以吐槽他人為主的,那麼脫口秀大會不過是換一種形式的吐槽大會而已,內核本質是一致的,不過增加了一個競爭比賽淘汰而已。
  • 《脫口秀大會》是如何成功讓Stand-up Comedy在中國落地的?
    《脫口秀大會》的成功可能首先源於其在喜劇形式的創新,採用了Stand-up Comedy這種在歐美大熱,但在中國尚處於探索階段的新鮮喜劇形式。 不同於國內小品式、相聲式傳統喜劇表演形式,發端於劇場的歐美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更注重與臺下觀眾的互動交流,更強調即興表演反應能力,難度也更大。
  • 鵝廠的脫口秀大會,我們被「車間一枝花」吐槽了!!!
    鵝廠的脫口秀大會,我們被「車間一枝花」吐槽了!!!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中國工人
  • 一臺《脫口秀大會》,養不活中國的脫口秀演員
    美國市場,層出不窮的脫口秀節目與成千上萬的線下劇場,為脫口秀行業提供了一個線上帶動線下的完整商業閉環,如今,美國的脫口秀節目已佔到了電視節目總量的40%,但在中國,每年脫口秀綜藝的數量都在個位數。近十年,國內問世了《壹周立波秀》《今晚80後脫口秀》《金星秀》《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相關綜藝,但或因主咖退場,或因經費問題,前三檔節目都已停播,出圈度較高的如今僅剩《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
  • 從《吐槽大會》到《笑場》,脫口秀節目攪動喜劇演出市場
    程璐記得,早些年演出的時候,臺下往往會有很多從未接觸過脫口秀的觀眾。當演員和觀眾互動一段時間之後,總會有一些人感到疑惑:「什麼時候開始表演?」「脫口秀太真實,太自然了,當然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十年前,程璐踏入脫口秀行當,是最早一批成長起來的創作者、演員。如今,他是《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的首席編劇。
  • 李誕:儘管《吐槽大會》更火,但我更為偏愛《脫口秀大會》
    說到李誕,很多人想到的關鍵詞——《吐槽大會》、脫口秀、笑果文化,沒錯,《今晚今晚80後脫口秀》可以說是中國脫口秀節目的首秀和鼻祖,但還是逃不過當時脫口秀過於小眾,不被關注的局面,所以在《今晚80後脫口秀》中,李誕並沒有積累到很多粉絲觀眾。但也正是這個誰都不認識的舞臺上,李誕積累了脫口秀表演的很多經驗,也慢慢從對脫口秀的興趣轉變成了熱愛。觀眾開始認識李誕是因為《吐槽大會》的爆火。
  • 李誕:儘管《吐槽大會》更火,但我更為偏愛《脫口秀大會》
    說到李誕,很多人想到的關鍵詞——《吐槽大會》、脫口秀、笑果文化,沒錯,這都是他的標籤和成就。 從幕後編劇到脫口秀演員,從創造了很多「人間清醒語錄」的段子手到暢銷小說作家,李誕的身份或主動或被動的貼上了不少的標籤,但已經很少有人還能想起《今晚80後脫口秀》裡他和王建國作為脫口秀演員的初次登臺,那個看起來就很青澀的脫口秀新人,因為800塊錢邁出了脫口秀演員的第一步。
  • Jony j上脫口秀?VAVA 歐陽靖 熱狗 等曾登上《吐槽大會》
    當然了,不排除某一些著名Rapper長得像……而說到相聲,就離不開同樣是靠」說「的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作為國內脫口秀綜藝巨頭,還原班人馬打造了《脫口秀大會》,李誕龐博都在其中,人們稱之為《吐槽大會》兄弟篇。8月13日,由Jony J工作室發布消息,Jony J將參加《脫口秀大會》當領笑員,並且播出時間非常之快,8月19日開播。
  • 吐槽身材焦慮、婚戀焦慮《脫口秀大會》女選手崛起
    【僑報網綜合訊】一直以來,脫口秀行業中女性數量不多,能闖出名堂的更是鳳毛麟角。近日,熱播綜藝《脫口秀大會》第三季選出十強,其中就有三組女性脫口秀演員:「雙胞胎姐妹」顏怡、顏悅,「北大網紅」李雪琴,「犀利女性視角」楊笠。很多觀眾發現,女人說起脫口秀不比男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