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一如既往的展現了薩弗迪兄弟濃厚的個人色彩與獨特的攝影美學。
《原鑽》是由薩弗迪兄弟執導的一部獨立電影,由亞當·桑德勒、伊迪娜·門澤爾等主演,該片摘得了第35屆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最佳剪輯三項桂冠。桑德勒飾演的主人公霍德華一名沉迷於賭博的珠寶店老闆,深處還債的危機中,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顆來自埃塞爾比亞的原鑽,他希望靠拍賣這顆原鑽解決當前的困境,不料卻因此走上了更為失控的「人生賭局」。
電影聚焦霍華德混亂的生活節奏,展現混亂複雜日常。影片中的戲劇衝突極其密集,在影片前20分鐘中,就發生了挖採原鑽、醫院體檢、逼還債務,KG到店、原鑽快遞、原鑽展示、原鑽被借等多個事件。
凱文加內特來到珠寶店,並借走了剛剛到貨的原鑽,開啟了故事的主線情節,霍華德為了拿回原鑽去拍賣,艱難的周旋於各式的人物之間,維持著危險又微妙的平衡。主人公霍華德遭遇的種種狀況都是不可預測的,比如在與德馬尼在店內爭吵的過程中,醫生卻打電話來告知體檢結果,一方面德馬尼氣急敗壞在店裡鬧事,一方面霍華德又得知自己沒有癌症,仿佛人生就是如此的悲喜交加。
如此種種,構成了一套自然主義敘事手法,看似混亂,卻更像是一種對生活客觀性的展現。在本片中,觀眾很難對這個嗜賭成性,奸詐狡猾、滿嘴謊言的霍華德產生認同,但不妨礙對主人公的遭遇產生好奇。
除了賣鑽石的主線情節之外,該片的支線情節表現為霍華德,妻子和情人之間的三角關係。霍華德需要在情人和妻子之間做出決定,這便構成了支線情節的懸念。
情人朱莉本是霍華德珠寶店的員工,去夜店找凱文加內特的和霍華德撞見朱莉與盆栽哥出軌,原本和妻子準備協議離婚的霍華德,決定和情人分手,求得妻子的諒解,但被妻子無情拒絕。經過一番曲折後,影片的情感故事以霍華德與朱莉的重歸於好而終結。
霍華德的賭徒心理是推動影片發展的內驅動力。影片中展現了霍華德兩次的賭博過程。第一次是凱文加內特為了借原鑽,用自己的冠軍戒指放在霍華德店中進行抵押,霍德華轉頭將戒指拿去典當,獲得了第一次賭博的籌碼。
第二次則是在凱文加內特用17萬5美金買下原鑽後,霍華德並沒有拿這筆錢去償還債務,而是讓朱莉拿著錢去拉斯維加斯下注,將債主關在門外,結果贏了比賽卻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在霍華德不斷賭博、欠債、再賭博、再欠債的惡性循環中,帶給觀眾的焦慮感也越來越重。
薩弗迪兄弟的影片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與獨特的攝影美學,在拍攝上,一方面採用大量的特寫鏡頭,放大的面部充斥著電影屏幕,更多的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人物的緊張、憤怒、恐懼、疲憊等。時時刻刻處於歇斯底裡的狀態,最大程度上提升畫面張力,更給人身不由已的狂躁觀感。
另一方面使用大量長焦來壓縮畫面空間,在觀影體驗上倍感壓抑。攝影機置於一種不介入的視點上,用大量觀察者限制視角,窺探主人公在生活的泥沼中不斷掙扎。在這種遠窺視角下,無形中拉遠了攝影機和和被攝人物之間的距離,主人公霍華德顯得渺小。
觀眾隨著不停移動的攝影機一起,遊走在紐約的各式場景中。粗糲的畫面,躁動的視聽之下,讓觀眾進入到一種焦慮的觀影情緒之中。
在聲音運用上,使用大量對白重疊,臺詞細碎又囉嗦,聒噪的音響填滿全片,幾種聲音細密編織,謾罵、威脅、討要、爭吵……伴隨著嘈雜惡環境音和BGM,無情的打擊著觀眾神經末梢,增大了戲劇張力。
色彩上大膽醒目,橙色與藍色貫穿影片始終,對比色是影片營造氛圍的一種獨特方式。在霍華德去夜店找凱文加內特要回原鑽時,夜店整體籠罩在藍色的燈光下,而德馬尼橙色的衣服尤為突出,與環境格格不入。橙色與藍色所形成的整體與局部的對立與鬥爭,也不斷刺激著觀眾的視覺與心理。
影片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欲望。愛人與情人,還錢與賭資,家庭與財富……在這場「人生賭局」中,霍華德始終處在漩渦中心,賭徒心理使他陷的越來越深,每次出現一丁點轉機,又會投入新的賭局之中,這樣一步步被心中的貪念反噬。
在金錢與欲望背後,也一定程度上對美國資本鏈條進行了控訴,看似毫無關聯,卻被欲望串在了一起。
影片的開頭,隨著鏡頭的不斷推進,是一段礦物質向胃鏡檢查視角過渡的畫面,結尾則是反方向重複,由霍華德的身體組織轉向鑽石礦物質到達宇宙的畫面,開頭與結尾互為對照,設計上精妙。
長達135分鐘的聒噪,伴隨著「砰」的一聲,戛然而止,頗有黑色幽默諷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