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都有關於龍的傳說,我們中國人一直以來也都是以龍的傳人自居,但是,龍這種生物真的就存在嗎?答案肯定是不存在的,雖然民間有關龍的傳說從未斷絕過。那為什麼在十二生肖裡面唯獨只有龍是不存在的呢?古人又是通過什麼想像出龍的樣子的呢?
首先我們要從龍是怎樣產生的說起,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聖獸,而圖騰最早的時候是在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那個時候,人們以部落為單位生活在一起,每個部落都會有自己的圖騰,圖騰就是每個部落的信仰。雖然那個時候就有圖騰,但是大多數的圖騰都是以實際存在的動物或猛獸為原型的,並沒有龍這種生物,直達大禹治水以後,原始的各族部落開始融合,但因為每個部落的信仰並不統一,在這方面很難達成共識,於是就開始把各個部落的圖騰進行融合,隨著融合在一起的部落越來越多,圖騰的內容就越來越豐富,逐漸就形成了龍的原型。
因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龍的形體是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取駝頭、鹿角、 兔眼、馬嘴、牛耳,蛇項,蜃腹,鯉鱗,鷹爪,虎掌,魚尾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也是在哪個時候定下的十二生肖。而自古以來,關於龍的傳說中都是能飛天遁地,呼風喚雨,其原因就是龍融合了多種動物,自然也具備了各種動物的能力,有很多小說傳記都會寫到天地萬物皆可化龍,同樣是因為龍本身就是取自天地萬物而成的。
而有種說法是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的"龍生九子",並不是說龍恰好生了九子。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九表示極多的意思,也有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如九五之尊,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這其實也表示的龍自身就代表了各種各樣的動物,因此九子才會各有不同。
到秦漢時期,中原大地統一後,人們的信仰就需要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而龍這種逐漸被世人神化的生物就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從此,龍就成為了帝王的象徵。而龍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隨著時間的歷史,它已經成為了我們民族的一部分。龍文化在中國曆久不衰,歷朝歷代延續不斷,可以說是延續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文化現象之一。
在傳統過節的時候,人們有舞龍的習慣,過去沿襲漢代的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現在逢年過節舞彩龍,舞到人家門前就暫時停下來,龍頭頻點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後再上下翻騰,左盤右旋。這時,主人必須鳴放鞭炮以示歡迎。而在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龍棗由柳條、青藤、稻草紮成,夜晚舞耍時,龍身上滿插香火,因而又稱「香龍」、「香火龍」。舞龍結束時,還要在喧天的鑼鼓鞭炮聲中,恭恭敬敬地將草龍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讓龍回龍宮,以保佑一方地面風調雨順。
中國傳統中的十二生肖分別對應了十二地支,因此也把龍稱之為「辰龍」。可以說龍在中國是與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有聯繫,而我們說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也並不是說我們的先祖是龍的後人,而是因為龍是中華民族的信仰,是民族精神文明傳承的重要因素,也是繼承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文化並將它流傳下來的重要載體。所以,在古人眼中,龍就是天的象徵,代表著健康、善良、遠大、生生不息,因此,我們才被稱為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