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越來越普遍了,原因是因為隨著溫室效應氣體的不斷加劇,很多地區接連長時間的高溫,比如前段時間的美國就發生了70年難得一遇的旱情,目前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以至於多處隨即爆發了火山噴發事件,山火蔓延事故也接連不斷。這可謂是一場無妄之災了。
如何才能有效的控制旱情,以及讓久旱的田地逢甘露呢?既然天公不作美,也就只能讓人力勞動力來想辦法了,這便被稱為了人工降雨。和自然降雨的形成原理自然是極為相似的,只不過要從中多增加一些催化劑而已。自然降雨也是雲層中的水滴凝結到了一起,相互之間發生碰撞才形成了雨水,落到了地面上。而人工降雨卻是需要利用飛機,火箭來發射一些催化劑,促使雲層中的水能夠儘快的凝結到一起。
人工降雨的作用範圍極為廣泛,除了解除農田的旱情之外,還有一些水庫的蓄水量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有效的補給。可能就沒辦法正常的供電,比如我國湖北地區的三峽水電水利工程,是一刻都無法耽擱的。顯然人工降水能夠極為有效的控制和減緩這一問題的到來。人工降雨的原理其實極為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冷雲增雨,另一種是暖雲增雨。這也是根據當時的地球氣溫來決定的。如果雲層的溫度超過了0℃,那麼必然需要雨滴先凝結到一起,然後再予以分散,因此需要利用火箭去雲層中散播鹽粉、尿素。這兩種物質是為了吸附雲層中的溼性粒子。若是雲層的溫度低於0℃的話,那麼則需要向雲層中釋放一些乾冰、碘化銀等其他的催化劑,使其產生大量的冰晶。
這兩種方式運用的都極為廣泛,原理非常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其實也會面臨諸多問題,比如,雲層內部的冰晶的濃度時刻都會發生變化。因此就需要更多的人力成本來增加雲層冰晶了。往往預計的一次降雨的人工費用,最終都會超出30%。這在人工降雨初期時,一度造成成本過多浪費。不過,如今人們已經能很好的控制人工降雨的花銷了。
我國上海市第一次實施人工降雨的費用就達到了470萬元,畢竟降雨需要的催化劑費用就佔據了近10分之一的花銷。
其中還包括了人力成本,飛機火箭的租賃成本,還有管理費維修費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在我國,飛機和火箭作為重要的交通軍事航天等武器,一般是不予以外借的,但人工降雨不包括其中,可也不會平白無故的借出去。據悉,一枚降雨彈,也就是火箭彈、飛機彈就高達4000元。其中火箭的發射發射架的費用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0萬元,且降水量還得看「天公」施捨,如果雲層的凝水度不高,一枚降水彈即便發射了,也不一定能帶來多大的降水量,因此GPS衛星中的定位功能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可美國會讓我國便宜使用嗎?顯然不然,好在如今,我國已經有了自主研發的北鬥導航衛星定位功能。
綜上所述,即便如今人工降雨的技術在提升,卻依舊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如果不是因為物有所值,能幫助人們暫緩旱情,避免更多的資金損耗流失,人工降雨或許早就面臨淘汰了。一般而言,一個省全年依賴的降水彈大約為100顆左右,能實現的降水量大約在1億立方米之上,可見成果還是極為不錯的。
從古代時起,就已經有人在向老天求雨了,但那時人類文明科技發展較為落後,神明並不會顯靈,於是乾旱時節一旦到來,人類損失必然很嚴峻,如今,人類文明科技得到了很大程度提升,人類才終於人為的解決了地質生態自然危機,這正是科技改變時代,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看完是不是發現長知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