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木筆客
一輛在暴風雪裡飛馳的列車,一節看似平靜的車廂,一車各懷心思的旅客,一名乘客的突然死亡……
很難想像,早就被好萊塢商業大片養得爽點極高的觀眾會願意去觀看一部沒有特效與打鬥,節奏沉悶的2D懸疑推理電影。但它在上映的首日就將稱霸多日的《雷神3》拉下單日票房冠軍寶座,首周三天就輕鬆拿到1.28億人民幣的票房。
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東方快車謀殺案》。
預告片
阿加莎與她的東方快車
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大名在中國或許不如柯南·道爾來得有名,但在英國,他們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在有的推理迷(比如我)心中,她的地位甚至能超過柯南·道爾爵士,被親切地稱為「阿婆」。
阿加莎一生寫過80多部作品,數量之豐富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中大部分是推理小說。多部作品都成為推理小說發展的長河中熠熠閃光的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便是其中之一。
東方快車並不是一輛虛構的列車,它有著百年的傳奇歷史。在飛機出現前,火車曾是現代社會最先進的交通工具,自然也受到貴族們的青睞。東方快車就以它的奢華貴族氣質深受人們喜愛,它既有著蒸汽時代粗獷浪漫的外表,又有著皇家宮殿一般的內在氣質。純手工打造的臥室,厚重的褶皺窗簾,精緻的繡花地毯,高檔的桌椅與餐具,還有穿著襯衫領結的服務員那彬彬有禮的服務,誰又會不喜歡呢?
整整百年,東方快車滿載著玫瑰色的酒和優雅貴族的夢,拉著汽笛穿行在歐洲大陸上,「咯噔咯噔」地固守著昔日鐵路時代的榮光與輝煌。
火車也是那個年代的榮光和浪漫啊
阿加莎登上東方快車的時候,正處於人生的低谷。母親突然因病去世,第一任丈夫突然背叛,心灰意冷的阿加莎駕駛著小車,一度消失在茫茫夜色中。當時的她已是英國著名的作家,這起「失蹤」轟動了全國,連柯南道爾都加入到對她的搜索當中。
雖然最終有驚無險地「被找到」,但阿加莎並沒有太快走出低潮。正是在這個時候,朋友建議她登上了東方快車,遠赴中東,新的風景與異域的文化讓她漸漸與過去作別。在後來重訪舊地時,阿加莎認識了她的第二任丈夫。
可以說,東方快車在她心裡,該是有些特別的意味的。在她登上列車的5年後,《東方快車謀殺案》面世。
這一版能成為經典嗎?
《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經典造就了多次的改編與致敬,加上這一部,已經有兩部電影加三部劇的改編之作了,至於各種致敬,那就更是數不過來。
《名偵探柯南》主線「漆黑的特快列車」也是明顯的致敬了
這些改編之作在豆瓣的評分都是一水兒的7分以上,最經典的74版評分高達8.3。珠玉在前,導演肯尼思·布拉納的壓力想必也是不小,更何況,他不僅要導,還要出演魅力男主角赫爾克裡·波洛。
日版雖然拍得不錯,不過主角確實貢獻了很多「表情包」
肯尼思·布拉納是莎翁戲劇大師,主演過、還翻拍過不少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他自編自導電影版《亨利五世》,同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服裝設計、最佳男主角在內的多項提名。近來最讓大家熟知的可能是《灰姑娘》《雷神》。
這一部電影比起經典的74版,顏藝的日版,色調沉重的10版,顯然有著更為獨特的質感。
這部電影起用了強大的卡司,奧斯卡獲獎女影星佩內洛普·克魯茲,老戲骨朱迪·丹奇,好萊塢著名影星約翰尼·德普,還有在影片裡奉獻出不遜於主角的精彩表演的性感女神米歇爾·菲佛。
講真,實力派演員就是美貌和演技的集合體
很巧的是,這部作品是推理題材裡比較常見的「暴風雪山莊」模式。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火車車廂裡發生了案件,兇手就在車廂乘客之中,偵探要做的,就是在這些人裡抽絲剝繭地推理出真正的兇手。
是的,兇手就在我們當中!
因此,這個故事就顯得非常有「舞臺劇」的味道,最精彩的部分都是在密閉而固定的環境裡展開的。導演的鏡頭語言上少了很多商業電影的刺激感,反而多了不少古典的藝術味道。服裝、布景上精緻而講究,充斥著歐洲貴族的氣息。導演採用了65mm膠片拍攝,使得畫面色彩強烈,電影的許多鏡頭就像是從歐洲文藝復興的油畫中走出來一樣。尤其是影片高潮時那個「最後的晚餐」構圖,直接驚豔了我。
這種古典的美感也從電影的各個海報中中強烈散發出來。這對於觀影的觀眾來說就更是一種福利,在欣賞古典推理故事的同時,也能順帶欣賞學習一把古典藝術。
但在故事的改編上,電影採用了更為大膽的嘗試。導演儘可能地穿插進了一些快節奏的情節,如打鬥、追逐等,來加入電影感。其中,我個人認為最好的,是在與不同人談話時加入了不同的背景與鏡頭設計,並借角色說出了理由:你想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聊天,來看穿他們內心。
這簡直拯救了大部分觀眾,要知道原著裡面,波羅和十二個人一個一個聊過去,雖然說確實細緻地展現了推理的過程,但這最後的效果估計就是《十二公民》了。顯然這種過於舞臺劇式的演出會嚴重影響大眾觀影效果,使它成為一個相對小眾作品。
恰好還正是十二個人
然而,這種改編相應的,就是推理味不可避免的減弱。尤其是對於這樣一部古典推理小說,偵探抽絲剝繭追逐真相的過程是劇情上最為迷人的橋段,但顯然導演加入的其他因素使得這部分過程被壓縮,部分戲份少的人物幾乎完全臉譜化。
另一方面,有些加入的內容又顯得太單薄而有些意味不明,比如波洛照片上的摯愛。雖然這是為了顯示理性偵探的溫暖一面,但每次都只是對照片深情喊個名字,最後和影片劇情也沒啥關係,就讓人很摸不著頭腦。
波洛不應是第二個福爾摩斯
最後想講一講波洛這個偵探,這部電影如果有什麼比較大的改編的話,大概就在于波羅的人設形象。這件事情對於像我這樣的原著粉來說,幾乎毀掉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好印象。
波洛是一個什麼樣的偵探?
他是個和福爾摩斯齊名的偵探,都因為在作品裡死去而登上了當時英國各大媒體的版面。但實際上,波洛和福爾摩斯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偵探,雖然他們都是各自派別裡開山立派式的人物。
如果把福爾摩斯比作追逐線索的獵犬型偵探的話,那波洛就是個典型的「安樂椅偵探」。他們一個崇尚理性與基本演繹法,另一個卻念著人性與「灰色腦細胞」。
2010年英劇《大偵探波洛》中的形象
「動動我的灰色腦細胞」是波洛的一個口頭禪,實際上代表著他的破案方式。相比起喜歡勘測現場,用各種現實證據來推斷的福爾摩斯,波洛更喜歡和案件的各個相關人員交流談天。他更善於洞察人性,在交流中發現破綻,從而逐漸擊破真相。他很喜歡一個搭紙牌的遊戲,而破案對他來說,更像是在腦中玩「搭紙牌」遊戲,將零落的事實去搭出一個完美的真相。
由此你可以看到,不同的破案方式使得偵探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福爾摩斯更顯冷酷理性,是個掌握各種科學知識的怪人天才,而波洛卻是個紳士禮貌,愛和人碎碎念的溫暖小老頭。理解了這點,在原著中其實就非常能理解波洛最後作出的選擇。
影視的改編不可避免地對人物會作一些改動,這一部電影卻作出了一個令人爭議的選擇,那就是讓波洛「福爾摩斯」化。不管是那種自戀傲慢毒舌的調調,還是那種從外表細節推斷人的橋段,甚至在推理過程中動不動拉起人就走,還上躥下跳奔跑撕打等等情節都實在不難讓人想到BBC那部風靡大江南北的《神探夏洛克》。
理性的神經質反社會天才成為眾多觀眾心中的偵探代表形象
之所以採用福爾摩斯的那種形象,顯然是源於《神探夏洛克》的成功。畢竟大眾心中的優秀偵探是這個樣子,那麼我們不如照貓畫虎學一學。殊不知,第一個設計出這樣的人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
阿加莎作為一個女性推理小說家,在幾乎「無情」的偵探故事裡摻入了許多人性的光芒和溫暖,這種精髓在偵探身上是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她筆下的兩個偵探,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無不是溫暖而討人喜歡的角色。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他們更像我們身邊的普通人。
雖然未看過原著的觀眾並不會有什麼違和感,但他們卻少了一個接觸到另一種「有趣的偵探」的機會,顯然,這是很遺憾的。
轉載請後臺聯繫周刊君,獲得授權!
轉載時,須註明作者、出處和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