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 | 知道結局還要看?因為它是《東方快車謀殺案》

2021-02-19 新民周刊

文 | 木筆客

一輛在暴風雪裡飛馳的列車,一節看似平靜的車廂,一車各懷心思的旅客,一名乘客的突然死亡……

很難想像,早就被好萊塢商業大片養得爽點極高的觀眾會願意去觀看一部沒有特效與打鬥,節奏沉悶的2D懸疑推理電影。但它在上映的首日就將稱霸多日的《雷神3》拉下單日票房冠軍寶座,首周三天就輕鬆拿到1.28億人民幣的票房。

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東方快車謀殺案》。

預告片

 

阿加莎與她的東方快車

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大名在中國或許不如柯南·道爾來得有名,但在英國,他們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在有的推理迷(比如我)心中,她的地位甚至能超過柯南·道爾爵士,被親切地稱為「阿婆」。

阿加莎一生寫過80多部作品,數量之豐富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中大部分是推理小說。多部作品都成為推理小說發展的長河中熠熠閃光的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便是其中之一。

東方快車並不是一輛虛構的列車,它有著百年的傳奇歷史。在飛機出現前,火車曾是現代社會最先進的交通工具,自然也受到貴族們的青睞。東方快車就以它的奢華貴族氣質深受人們喜愛,它既有著蒸汽時代粗獷浪漫的外表,又有著皇家宮殿一般的內在氣質。純手工打造的臥室,厚重的褶皺窗簾,精緻的繡花地毯,高檔的桌椅與餐具,還有穿著襯衫領結的服務員那彬彬有禮的服務,誰又會不喜歡呢?

整整百年,東方快車滿載著玫瑰色的酒和優雅貴族的夢,拉著汽笛穿行在歐洲大陸上,「咯噔咯噔」地固守著昔日鐵路時代的榮光與輝煌。

火車也是那個年代的榮光和浪漫啊

阿加莎登上東方快車的時候,正處於人生的低谷。母親突然因病去世,第一任丈夫突然背叛,心灰意冷的阿加莎駕駛著小車,一度消失在茫茫夜色中。當時的她已是英國著名的作家,這起「失蹤」轟動了全國,連柯南道爾都加入到對她的搜索當中。

雖然最終有驚無險地「被找到」,但阿加莎並沒有太快走出低潮。正是在這個時候,朋友建議她登上了東方快車,遠赴中東,新的風景與異域的文化讓她漸漸與過去作別。在後來重訪舊地時,阿加莎認識了她的第二任丈夫。

可以說,東方快車在她心裡,該是有些特別的意味的。在她登上列車的5年後,《東方快車謀殺案》面世。

 

這一版能成為經典嗎?

《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經典造就了多次的改編與致敬,加上這一部,已經有兩部電影加三部劇的改編之作了,至於各種致敬,那就更是數不過來。

《名偵探柯南》主線「漆黑的特快列車」也是明顯的致敬了

這些改編之作在豆瓣的評分都是一水兒的7分以上,最經典的74版評分高達8.3。珠玉在前,導演肯尼思·布拉納的壓力想必也是不小,更何況,他不僅要導,還要出演魅力男主角赫爾克裡·波洛。

日版雖然拍得不錯,不過主角確實貢獻了很多「表情包」

肯尼思·布拉納是莎翁戲劇大師,主演過、還翻拍過不少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他自編自導電影版《亨利五世》,同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服裝設計、最佳男主角在內的多項提名。近來最讓大家熟知的可能是《灰姑娘》《雷神》。

這一部電影比起經典的74版,顏藝的日版,色調沉重的10版,顯然有著更為獨特的質感。

這部電影起用了強大的卡司,奧斯卡獲獎女影星佩內洛普·克魯茲,老戲骨朱迪·丹奇,好萊塢著名影星約翰尼·德普,還有在影片裡奉獻出不遜於主角的精彩表演的性感女神米歇爾·菲佛。

講真,實力派演員就是美貌和演技的集合體

很巧的是,這部作品是推理題材裡比較常見的「暴風雪山莊」模式。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火車車廂裡發生了案件,兇手就在車廂乘客之中,偵探要做的,就是在這些人裡抽絲剝繭地推理出真正的兇手。

是的,兇手就在我們當中!

因此,這個故事就顯得非常有「舞臺劇」的味道,最精彩的部分都是在密閉而固定的環境裡展開的。導演的鏡頭語言上少了很多商業電影的刺激感,反而多了不少古典的藝術味道。服裝、布景上精緻而講究,充斥著歐洲貴族的氣息。導演採用了65mm膠片拍攝,使得畫面色彩強烈,電影的許多鏡頭就像是從歐洲文藝復興的油畫中走出來一樣。尤其是影片高潮時那個「最後的晚餐」構圖,直接驚豔了我。

這種古典的美感也從電影的各個海報中中強烈散發出來。這對於觀影的觀眾來說就更是一種福利,在欣賞古典推理故事的同時,也能順帶欣賞學習一把古典藝術。

但在故事的改編上,電影採用了更為大膽的嘗試。導演儘可能地穿插進了一些快節奏的情節,如打鬥、追逐等,來加入電影感。其中,我個人認為最好的,是在與不同人談話時加入了不同的背景與鏡頭設計,並借角色說出了理由:你想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聊天,來看穿他們內心。

這簡直拯救了大部分觀眾,要知道原著裡面,波羅和十二個人一個一個聊過去,雖然說確實細緻地展現了推理的過程,但這最後的效果估計就是《十二公民》了。顯然這種過於舞臺劇式的演出會嚴重影響大眾觀影效果,使它成為一個相對小眾作品。

恰好還正是十二個人

然而,這種改編相應的,就是推理味不可避免的減弱。尤其是對於這樣一部古典推理小說,偵探抽絲剝繭追逐真相的過程是劇情上最為迷人的橋段,但顯然導演加入的其他因素使得這部分過程被壓縮,部分戲份少的人物幾乎完全臉譜化。

另一方面,有些加入的內容又顯得太單薄而有些意味不明,比如波洛照片上的摯愛。雖然這是為了顯示理性偵探的溫暖一面,但每次都只是對照片深情喊個名字,最後和影片劇情也沒啥關係,就讓人很摸不著頭腦。

 

波洛不應是第二個福爾摩斯

最後想講一講波洛這個偵探,這部電影如果有什麼比較大的改編的話,大概就在于波羅的人設形象。這件事情對於像我這樣的原著粉來說,幾乎毀掉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好印象。

波洛是一個什麼樣的偵探?

他是個和福爾摩斯齊名的偵探,都因為在作品裡死去而登上了當時英國各大媒體的版面。但實際上,波洛和福爾摩斯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偵探,雖然他們都是各自派別裡開山立派式的人物。

如果把福爾摩斯比作追逐線索的獵犬型偵探的話,那波洛就是個典型的「安樂椅偵探」。他們一個崇尚理性與基本演繹法,另一個卻念著人性與「灰色腦細胞」。

2010年英劇《大偵探波洛》中的形象

「動動我的灰色腦細胞」是波洛的一個口頭禪,實際上代表著他的破案方式。相比起喜歡勘測現場,用各種現實證據來推斷的福爾摩斯,波洛更喜歡和案件的各個相關人員交流談天。他更善於洞察人性,在交流中發現破綻,從而逐漸擊破真相。他很喜歡一個搭紙牌的遊戲,而破案對他來說,更像是在腦中玩「搭紙牌」遊戲,將零落的事實去搭出一個完美的真相。

由此你可以看到,不同的破案方式使得偵探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福爾摩斯更顯冷酷理性,是個掌握各種科學知識的怪人天才,而波洛卻是個紳士禮貌,愛和人碎碎念的溫暖小老頭。理解了這點,在原著中其實就非常能理解波洛最後作出的選擇。

影視的改編不可避免地對人物會作一些改動,這一部電影卻作出了一個令人爭議的選擇,那就是讓波洛「福爾摩斯」化。不管是那種自戀傲慢毒舌的調調,還是那種從外表細節推斷人的橋段,甚至在推理過程中動不動拉起人就走,還上躥下跳奔跑撕打等等情節都實在不難讓人想到BBC那部風靡大江南北的《神探夏洛克》。

理性的神經質反社會天才成為眾多觀眾心中的偵探代表形象

之所以採用福爾摩斯的那種形象,顯然是源於《神探夏洛克》的成功。畢竟大眾心中的優秀偵探是這個樣子,那麼我們不如照貓畫虎學一學。殊不知,第一個設計出這樣的人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

阿加莎作為一個女性推理小說家,在幾乎「無情」的偵探故事裡摻入了許多人性的光芒和溫暖,這種精髓在偵探身上是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她筆下的兩個偵探,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無不是溫暖而討人喜歡的角色。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他們更像我們身邊的普通人。

雖然未看過原著的觀眾並不會有什麼違和感,但他們卻少了一個接觸到另一種「有趣的偵探」的機會,顯然,這是很遺憾的。

 

轉載請後臺聯繫周刊君,獲得授權!

轉載時,須註明作者、出處和微信號。

相關焦點

  • 都知道兇手是誰了,為什麼還要看《東方快車謀殺案》?
    《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電影將於11月10日上映經典的偵探故事全奧斯卡明星豪華陣容傾力出演神秘、陰謀、冒險精彩的推理細節讓人百看不厭從1947年的經典電影版本,到2015年日本群星版本這個已經被多個國家多次翻拍的故事既然結局都已經知道了,為什麼還要去看這一次的新版本呢?
  • 為什麼我們還要看《東方快車謀殺案》
    2017-11-11 14:41:16 來源: 薄塵 舉報   《東方快車謀殺案
  • 《東方快車謀殺案》: 明明知道結局,還是百看不厭!
    東方快車,這輛曾是歐洲奢華旅行象徵的代表作,將在三天時間內從伊斯坦堡開到倫敦。人員混雜的車廂內,暗潮洶湧。殺人犯就在這裡,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秘密,每個人都是嫌疑人作者創作靈感源於1929年,阿加莎·克裡斯蒂自己搭乘的東方快車因為暴風雪被困六天之久,和1932年轟動一時的真實案件"林白之子綁架案"。-1-從前,有一位比利時大偵探波洛,他在敘利亞處理完一件非常棘手的案子後,坐上了回國的火車。
  • 別去電影院看《東方快車謀殺案》
    而這部《東方快車謀殺案》就是女王的得意之作。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故事的背景設定其實來源於當時的一個真實事件。有些人認為他是無辜的,因為他拒絕了坦白以換取終身監禁的提議;有些人認為事件裡的那個皮貨商才是真兇;還有人甚至認為是林白自己或者他妻子的姐姐殺死了孩子;而豪普特曼的妻子安娜則至死都在呼籲還她丈夫清白。故事的背景已經足夠傳奇,而小說裡故事發生的地點「東方快車」也非等閒之輩。
  • 《東方快車謀殺案》熱映:看過小說,我為什麼還要看電影?
    陪伴】-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晅萱-雙十一到來前的兩個小時,我在電影院看《東方快車謀殺案》。眾所周知,它改編自同名小說,是「懸疑教母」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代表作之一。前去觀影的人裡,一定也有不少是「阿婆」的書迷。這已經不是這部小說第一次被翻拍,早在高中時代我就看過1974年的英國版,印象深刻。這一次,《快車》再度翻拍,我想去貢獻票房的熱情絲毫未減,儘管我看之前就被「劇透」了結局。
  • 《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跨越83年的經典,為什麼明明知道結局,還是讓人百看不厭
    來源:拇指閱讀這兩天,拇指君的朋友圈都在談論一部剛剛上映的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 雖然以上都是她鼎鼎有名的作品,但都不及以下這一部流傳度高,那就是《東方快車謀殺案》 用想像力去填補作者沒說的話,這是留白的魅力,而它正是因為擁有了這一份留白,才讓看過它的人對這部作品始終念念不忘。
  • 看完《東方快車謀殺案》,必須再回顧一遍1974年經典版!
    《東方快車謀殺案》根據推理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同名巨著改編,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30年代,圍繞發生在法國豪華列車—「東方快車」上的一起謀殺案展開。因為其中顛覆套路的劇情反轉,以及最終偵探在法理與人情之間的抉擇。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兇手是誰,結局如何。
  • 《東方快車謀殺案》票房撲街了嗎?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開山神作,也是赫爾克裡·波洛系列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福爾摩斯」系列以及《神探夏洛克》可以算作同類型可類比的影片,從票房走勢來看,三者的趨勢也基本相同。從受眾群體來看,《東方快車謀殺案》的觀眾範圍相對較窄。
  • 2010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一部還不錯的「四不像」
    17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還沒有看,但是已經在我的「想看」名單中。既然是一部經典的翻拍片,那就一定要看下之前的版本,不然失去了對比的樂趣。2017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Poirot因為對老片的畫質天生過敏,於是就選擇了這部10版。
  • 《東方快車謀殺案》:東方快車上的民間陪審團
    絞盡腦汁的坐在書桌前,瘋狂的想著自己該寫些什麼,百度的首頁正在瘋狂的為我推薦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我就忽然回憶起了初中時代的自己——黑燈瞎火的一個周六的夜晚,我點開了1974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被片頭綁架的場面、鏡頭和音樂嚇得驚慌……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我不是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書迷,但這一列朝著英國倫敦飛馳的列車上發生的命案,卻儼然是典型完美的阿加莎克裡斯蒂式密室殺人案。
  • 這部最偉大的《東方快車謀殺案》,2017新版值得看嗎?
    世上最孤獨的讀書俱樂部(lonelybeach924)院線快報   文 | 王俊俊2017版《東方快車謀殺案》觀影體驗作為偵探小說大師阿加莎的代表作,《東方快車謀殺案》自1934年1月1日出版以來,風行世界足有83年之久,其間它已5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最為人熟知的便是1974年眾星雲集的電影版本,該片獲得第47屆奧斯卡獎6
  • 涵述·影評 | 東方快車謀殺案
    但最令偵探迷期待的,還是剛剛上映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東方快車謀殺案》根據推理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同名巨著改編,故事背景設定於上世紀30年代,在一輛法國豪華列車上,被害人身中數刀慘死。大偵探波洛憑藉回憶發現被害人是一個惡名昭彰的罪犯,曾經綁架美國阿姆斯特朗上校的3歲女兒黛茜,並在得到贖金後殘忍撕票,使上校懷孕的妻子的索尼婭休克並早產,母子醫治無效當場死亡。
  • 東方快車謀殺案2017真實案件詳解 現實中兇手結局是什麼
    ­  由depp和penelope再合作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將於11月10日上映!這一次能和美帝同步觀看有點開心。­  阿婆的小說就不用介紹了吧,這部小說是阿婆的偵探波洛系列之一,可能也是最有名的一部了。
  • 《東方快車謀殺案》,可以說是今年最奢華的一場謀殺案了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是部能喚起年代記憶的電影,它曾與《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並稱「波洛三部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最經典的譯製片。當年,觀眾在電視上一次次反覆觀看的是1974年西德尼·呂美特導演的版本。
  • 愛看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2017電影版
    與流行做法不同的是,2017年《東方快車謀殺案》並沒有採用3D的拍攝手法,而是堅持在2D屏幕上映。不過,觀眾仍然不應該為節約時間、金錢而放棄去影院觀看,因為這實在是一部精心設計過幾乎每一個場景的電影作品,它賣的不是畫面有多「逼真」,而是情節設計之巧妙、演員表演之細膩。 電影不同於小說,就像報告論文不同於寫論文。
  •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真實案件改編嗎?真實事件詳情及結局介紹
    《東方快車謀殺案》原本是由真實案件改編成的小說,而之後在2010年的時候曾經被改編拍成電影,今年也有一版新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上映,不少觀眾十分期待。不知道這新版的和舊版的相比較,會不會有比較精彩的凸出呢?  阿婆的小說就不用介紹了吧,這部小說是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偵探波洛系列之一,可能也是最有名的一部了。
  • 《東方快車謀殺案》:古典推理小說的巔峰之作
    我已經記不起看過多少個影視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了,大概是第五個,起碼是第四個。故事的結局自然早已寫就,豪華的列車,性格各異的乘客,兇狠的謀殺,聰慧的偵探,封閉環境下的驚悚,法理困境中的人性,一起成就了這部標誌性的推理派經典小說。
  • 原作與影視(10)|《東方快車謀殺案》
    看完電影,腦海中是那場上帝的審判.阿婆是愛波洛的,阿婆更愛的是那輛豪華與未知並存的列車.午夜過後,一場大雪迫使東方快車停了下來。這輛豪華列車整年都處於滿員狀態。但那天早上卻發現少了一名乘客。一個美國人死在了他的包廂裡,他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廂的門卻是反鎖著的。
  • 東方快車謀殺案2017小說結局真相解析 豆瓣評分7.1看點介紹
    期待已久的新版2014《東方快車謀殺案》在這周登陸大熒幕,推理迷們終於可以一飽眼福了!電影改編自英國推理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同名小說的,阿加莎可謂是「偵探小說女王」,共創作了80部作品的偵探小說,被英國女王授過爵位,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家之一。
  • 贈票 |《東方快車謀殺案》:到底誰是兇手?
    給沒看過原著的朋友簡單講解下劇情:《東方快車謀殺案》講述了阿加莎推理系列的男主角——偵探波洛在敘利亞完成了一項委託後搭乘辛普朗號東方快車回國。午夜過後,一場大雪迫使辛普朗號停了下來。第二天一早,大家發現少了一名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