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微信號:tyzzz01
天有際,思無涯。
來源:拇指閱讀
這兩天,拇指君的朋友圈都在談論一部剛剛上映的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
觀影后,有原著黨在豆瓣上朝聖形容「氛圍渲染的簡直不要太棒。」
有人喜歡它操控鏡頭的功力:「電影感很強,用長鏡頭帶出眾生相,用上帝視角的俯拍呈現謀殺案。」
有人覺得它是強迫症的福音:「拍攝手法很『波洛』,宛如強迫症一般的規整。」
如果你關注過這部電影,就不難發現,不僅服裝、化妝、道具選用了奧斯卡得獎團隊,整片還採用65mm膠片拍攝而成,這賦予了電影絕美且高清晰度的畫面。
除了擁有良心的觀影質感,電影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劇本——根據英國推理教母阿加莎•克裡斯蒂經典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 不朽經典的締造者阿加莎·克裡斯蒂
提到阿加莎·克裡斯蒂,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她的那些耀眼頭銜:不列顛帝國女爵士勳章,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傑出作家獎……但她最引以為豪的,還是作家這個稱謂。
她是史上最暢銷作家,據統計,截止到1950年,阿加莎的全部小說在世界範圍內售出大約五千萬本。
第一部話劇《捕鼠器》也在這個年代登上舞臺。
她的作品《尼羅河上的慘案》《羅傑疑案》《無人生還》等,不僅是推理小說中的經典,更是影視改編最有市場保障的金牌大IP。
她開創了偵探小說的「鄉間別墅派」,即兇殺案發生在一個特定封閉的環境中,而兇手也是幾個特定關係人之一。
自開創以來,歐美日本很多偵探作品也一直沿用這一模式。
雖然以上都是她鼎鼎有名的作品,但都不及以下這一部流傳度高,那就是《東方快車謀殺案》
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說,小說發生在因大雪而停駛的封閉車廂內,眾人的共同點僅限於「東方快車乘客」的身份,命運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命案牽連。
當錯綜的線索一一顯出端倪,這趟列車將帶我們駛入人性深處。
它最出色的地方在於,由案件的進程來揭露每個人的內心活動,反應人心的善惡美醜,而在案件結束之時,側面反應當下現實社會的光明與陰暗。
在日常生活中邪惡的戲劇化表達,這是阿加莎.克裡斯蒂無人能及的洞察力,也是小說最大的魅力所在。
┃ 不朽經典的常青主人公:赫爾克裡·波洛
從一個偵探小說讀者的角度上來看,阿婆筆下的赫爾克裡·波洛,是一個完全稱得上完美的偵探。
他挑剔,每天清早必須要吃兩個形狀大小一模一樣的雞蛋;
他強迫症,一隻腳不小心踏進馬糞堆,還要裝作「為了保持平衡感」把另一隻腳也踏進去;
他觀察細緻入微,如果把偵探比作動物的話,波洛就像一隻最通人性的猴子。他觀察的不是擁有某件物體的某些人,而是某個人對某件物體做了些什麼。
或許你沒有看到過他像福爾摩斯那樣追究蛛絲馬跡後推理案件,但你會看到他在發生命案後,能首先排查出誰是謀殺案的主要受益人。
而這個獲益者往往就是兇手本人。
┃ 不朽經典背後,往往都有著讓讀者對人性的深切感悟
阿加莎·克裡斯蒂所有的推理小說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謀殺前後兇手們如何實施犯罪的過程讓讀者自行去想像。
拿《東方快車謀殺案》舉例,如果作者寫「有些人去xx地集合做些計劃吧」,就會讓讀者覺得乾澀。
而阿加莎卻用留白的方式,讓讀者自行去想像。
在書中或電影中,看到的一些微表情,或點頭揚眉或憤怒高興的瞬間,就成了一場無聲傳遞信息的活動。
他們一車人表面平和禮貌待人,卻都在心底有著各自不為人知的秘密。
而看似無意的車廂走廊搭訕,也成了暗藏禍心的有意試探。
在書中,作者不寫兇手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完成謀殺的。
而是需要讀者自己想像犯人在進入包廂實施謀殺計劃時心中複雜的情感,想像健壯的男人一刀紮下去皮肉悶哼的聲音,身體孱弱的女人無力地紮下時刀鋒偏離
或許有人會在做完這件事時流下眼淚,有人酣暢大笑但以上我形容的這一切都沒有寫在書裡。
只能是讀到此處時,靠你優秀的想像力在腦海中去勾勒。
用想像力去填補作者沒說的話,這是留白的魅力,而它正是因為擁有了這一份留白,才讓看過它的人對這部作品始終念念不忘。
忘了是誰說,小說是讓人類長出想像翅膀的藥,光影是直接給人類點滿飛行的能力。
2017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由隨便就能對莎翁劇信手拈來的英國戲劇大師肯尼思·布拉納自導自演。
在不少已經看過的觀眾看來,這一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就完美填補了以上說的那些看得見卻又想不到的留白。
┃ 好的偵探小說絕不是找出兇手那麼簡單,作者一筆一划勾勒出來的殺人動機更能帶給人心靈的震撼
好的作家也不會因為只告訴兇手是誰而被人歌頌,他們總會用一個除了描述殺人兇手是什麼以外的東西,給我們心靈一記重擊。
那或許會讓我們懷疑人性毫無善良,又或許讓你記住了需要時刻以惡意揣測這個世界。
而這些都會在以原著為核心拍攝的影視作品中被無限放大,那是好的作品為讀者必會帶來的餘韻,也是經典不論什麼時代都會被人稱讚的原因。
好的電影往往仰仗於劇情的經典,不論是1974年得過奧斯卡認證的老版《東方快車謀殺案》:
2010年電影版:
還是被拍成電視劇的2015年日本版:
也許以上影片在拍攝或改編上,與原著有著很多的不同。
但它們都一致得到了阿加莎推理小說IP的精髓——精緻描寫的畫面,經典的作品本身還有對人性精準的描述。
叔本華曾在《論閱讀和書籍》一書中寫道:「壞的東西無論如何少讀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嫌太少。」
或許對於《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小說的故事你早已滾瓜爛熟,又或許你不過是剛剛才知道這部跨越世紀的經典...
可是最吸引人的東西,往往是明明知道結局,我們還願意義無反顧地去追隨,這部最有價值的作品,還是希望你會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