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根草在水稻田綠色防控上的應用
汪佳涵等
近年來,有學者發現香根草能夠有效誘集並殺害水稻螟蟲,可作為水稻螟蟲的「致死型誘集植物」。開發以香根草為基礎的水稻田綠色防控技術,不僅能有效控制水稻螟蟲的危害,還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育寄生蜂等天敵,增加農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1.香根草的主要特徵
香根草又名巖蘭草,因其根部具有濃鬱香氣而得名,是一種多年生禾本科植物。香根草株高可達 2 米,密集叢生;其發達的鬚根系統呈密集網狀縱深生長,紮根可深達 3 米;葉青綠色,呈劍形狹長,長30~130釐米,寬 0.4~1.3釐米,基部呈「V」形折合,邊緣有鋸齒狀突起,上部漸平展;圓錐花序頂生,秋季開花但難以結籽,無法進行有性繁殖。由於香根草具有較強的再生和分櫱能力,在生產中常通過分蔸繁殖或扦插繁殖。
香根草耐酸、鹼、瘠薄,在 pH 值為 3~8.5 的各類土壤中均可生長,抗旱且耐澇。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廣,主要適應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日均 溫 10 ℃ 左 右 萌 芽 、 15~18 ℃抽莖,冬季在-10 ℃以上可露地越冬。香根草是 C4 植物,光合能力強,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生長量大。
2.誘殺螟蟲的作用原理
香根草原產熱帶、亞熱帶地區,早先主要用作水土保持,後發現香根草能有效引誘玉米禾螟,降低玉米所受蟲害。近年來又發現具有引誘二化螟雌蟲產卵且使所孵化的幼蟲死亡的特性。
研究發現,香根草能產生大量的揮發物,在這些揮發物中含有大量烷烴類和萜烯類化合物,與水稻相比,香根草對二化螟有更強的吸引力,從而使得附近的二化螟向其聚集。同時,香根草可以調節二化螟取食、遷飛和繁殖。由於香根草含有毒性物質 (類神經遞質章魚胺),攝食後擾亂和抑制幼蟲體內保護酶和消化酶的平衡與活性,使幼蟲喪失解毒代謝能力而死亡,這是香根草誘殺害蟲的主要原因。但脊椎動物無章魚胺受體,因此香根草不會對人畜造成毒害。同時,香根草本身的營養物質相對匱乏,無法滿足二化螟幼蟲進行正常生理活動,使其取食後消化功能紊亂、停滯,從而致其死亡。
3.香根草的優勢
香根草在水稻田間作為誘蟲植物栽種具有明顯的優勢。第一,香根草可作為水稻螟蟲的天敵 (赤眼蜂、黑卵蜂等)卵寄生蜂的培育圃,提高區域內天敵的數量和功能,強化對水稻螟蟲的生物防控效果。第二,種植香根草使得水稻田群落結構更為複雜,從而提高了生物多樣性,成為可持續農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香根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種植、多年使用,不需特殊水肥管理,適時、適量修剪即可,節省人工和施藥成本。第四,香根草的適應性佳、抗逆性強,生長繁殖快,在我國長江以南水稻產區均可推廣。第五,香根草只開花不結籽,也無地下匍匐莖,不會侵入水稻田而成為無法剷除的惡性雜草。
4.田間應用方法
(1) 空間布局 經研究,香根草的有效誘蟲聚集距離可達20米以上,且與水稻的距離越近,保護效果越明顯。因此,將香根草作為誘集植物在水稻田間種植時與稻田的間距不宜過大。可以考慮香根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充分發揮其防風固土、保水保肥的作用。同時,二化螟的飛行能力較強,屬於「遷入性」害蟲,常在臨近的稻田為害,故應考慮在其到達水稻田的遷飛過程中加以阻隔。因此,香根草的最佳田間布局為:在水稻田塊四周或平行的兩邊田埂種植,以連成籬笆狀的稠密草帶為宜;叢間距 3~5 米、行間距50~60 米。綜合經濟效益考慮,最佳的香根草種植面積為稻田總面積的6%~10%。
(2) 種植時間 香根草是多年生植物,對二化螟的控制效果隨種植年限的增加而提高。香根草在每年入春後開始抽芽;4—7月快速生長,抽生大量分櫱;7月下旬至10月中旬生長趨於平緩。水稻的生育期與香根草的生長期基本重合,且螟蟲具有在新生分櫱上產卵鑽蛀的偏好,故在水稻的生育期內,香根草應保持抽生新生分櫱枝條。因此,香根草的田間最佳種植時間為3月底至4月初。同時,為了強化香根草對二化螟的吸引力,應在7—8 月對香根草刈割、追肥。第一年種植時,可採用育苗分蔸移栽,每蔸栽3~4櫱,施鈣鎂磷肥作底肥。水稻移栽後,香根草的水肥管理可同水稻一致。當植株生長過高影響行走作業和入冬之前,可在近地面處刈割。次年開春後,植株即可自然萌發、生長。
5.水稻二化螟綠色防控技術
儘管種植香根草對水稻二化螟有一定的誘殺效果,但在實際應用中,必須採取綜合的綠色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灌水殺蛹 在 3 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二化螟化蛹高峰期,對大田進行翻耕並以10釐米以上水深灌溉3~5天,以淹死大量處在化蛹期的蟲蛹,有 效少 下 一二螟 發生數。
(2) 種植蜜源植物 為保護和提高二化螟的天敵 (寄生蜂) 的功能和數量,可在田埂上結合種植顯花植物 (如黃秋葵、硫華菊、波斯菊、芝麻、大豆等),並留種功能性雜草,為二化螟天敵提供蜜源和棲息地。同時,種植芝麻、大豆 等 經作 物 , 獲 得 其 他收入。
(3)「推—拉」結合 在香根草上施用害蟲性引誘劑、水稻上施用驅避劑,通過「引誘」與「排斥」結合的策略,增強香根草的控害能力。
(4) 天敵昆蟲控害 在田間適當人工釋放二化螟天敵赤眼蜂,鞏固「香根草—二化螟—卵寄生蜂」系統,從而強化香根草對二化螟的誘殺效果。
(5) 集中殺卵 注意調查富集在香根草上的螟蟲卵塊數和螟蟲產卵期,並在最佳時期集中殺卵是確保滅蟲效果的關鍵。
(6) 施用生物農藥 研究表明,水稻螟蟲取食香根草後更易於被殺蟲劑殺滅。故可在誘集後施以一定量的殺蟲劑,既能減少農藥使用量,又可提高殺蟲效果。農藥可優先選用蘇雲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等生物農藥,在害蟲輕、中發年份或未達防治指標時可少施或不施藥。
(7) 種養結合 在稻田間放養雛鴨、蛙苗或其他食蟲動物,通過其取食行為減少蟲害發生。水稻收割後,還可售賣生 態 養動 物 ,取 另 外收入。
上述綜合綠色防控體系已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如浙江省瑞安市2018年綠色防控示範區面積達 12 000 畝 (1畝=667平方米,下同),輻射5.7萬畝農田,其主推技術包括:灌水殺蛹、香根草誘控螟蟲、性信息素誘捕、種植顯花植、科學用藥等。在實施綠色防控後,有效降低了農藥的施用量,每畝早、晚稻分別可少噴施1~3輪農藥,每千畝藥費可節省4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