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耗時56年,值得所有人看!

2022-01-05 Lily的育兒百寶箱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右上角菜單┄➢設為星標☆➢即時獲取資源

資源路徑:動畫電影👉V036

在育兒路上難的從來都不是搜集學習資源,而是歸納整理消化這些資源以及如何可以帶動孩子一起學起來並日復一日的堅持輸入輸出。把我們的時間浪費在孩子身上,是世間最有價值的浪費!在公眾號裡我每日整理和分享了各類的資源和其具體使用,養娃路上Lily來陪你,也希望在我學習群裡的父母們堅持學習打卡!免費領取方式在文末~

注意:分享資源連結有效期3天,給我加個星標就不會錯過每日分享喲!

這是一部了不起的英國系列紀錄片《7UP》,中文譯名為《人生七年》,2019年更新了《63UP》。從1964年的第一集開始,每隔7年被跟拍的那14個7歲孩子,今年已經63歲了,其中有人已經離世。。這部紀錄片了不起在於,通過它,我們得以窺見14種真實、平凡而又獨特的人生。都說「一眼望得到頭的人生不值得過」,事實上,真有誰的人生真的可以一眼望穿嗎?
早在三集之前,紀錄片拍到他們42歲的時候,就有觀眾在評論,他們的人生已成定局。然而,各種出人意料的故事,後來也繼續在他們的生活中上演。

《每日電訊報》說,在它面前,所有的真人秀都顯得如此小兒科。片子的初衷其實是立場先行:想要驗證「富人仍富,窮人愈窮」,以此批判英國社會的階層固化。所以,攝製組當時是精心挑選了不同背景的孩子,包括4個女孩、10個男孩,其中,5個來自上流階層,2個中產階層,4個工人階級,1個出身農村,2個來自孤兒院。14位被選中的孩子來自英國不同階層,在節目一開始導演就做出了預判: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將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我們把這些孩子們聚到一起,因為我們想在2000年時看看英格蘭的一個縮影,2000年時的工人和主管,現在都只有七歲。」


紀錄片一開始,上層階級的富家三兄弟已經讓人印象深刻。


在私立學校讀書的三人,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他們每天有著規律的作息,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所中學,進入牛津劍橋然後成為社會精英

7歲的查爾斯、安德魯、約翰

當富家三兄弟每天閱讀《金融報》、《觀察家》、《泰晤士報》的時候,倫敦東區的工人階級三姐妹則自由了許多。


這三個女孩在倫敦的同一所小學上學,雖然需要上舞蹈課,但是其實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自由活動,老師並不會管她們。


7歲的女孩子們,會湊在一起談論喜歡的男孩,興高採烈地討論以後要生幾個孩子,幻想未來生活的景象

7歲的Jackie,Sue,Lynn

與此同時,窮人區貧民窟長大的孩子,甚至談不上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還有人希望能夠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

童年的尼古拉斯天真爛漫 

孤兒院長大的保羅

西蒙是片中唯一的少數族裔,父親是黑人,母親是白人從小在孤兒院長大在英國,階級文化被認為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同英國人對茶與蛋糕的熱愛,融入在了血液中


雖然7歲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但從第一部紀錄片開始,就已經感受到了不同階級間深刻的差異。

第一集紀錄片過後,人們已經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差異影響,正在影響這些孩子們對於未來的想像,並在之後持續影響他們的選擇。階級界限的存在已經毋庸置疑,接下來人們希望知道,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隨著教育水平和社會福利的改變,社會流動性真的會隨之提高和改變麼?

7歲的Jackie,Sue,Lynn

14歲的Jackie,Sue,Lynn

然而,現實比人們的設想更加殘酷,要打破階級鴻溝實現人人平等,不過是烏託邦式的想像。在這14個人中,大多數孩子的人生軌跡,就如同導演所假設地如預期發展


上層社會的家庭給了子女們更多的人生引導,父母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脈,直接影響了這些孩子們的人生軌跡。在父母的引導下,雖然金錢幫助孩子有了更多了解大千世界的機會,但精神層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質更為深遠。從小富家三兄弟就了解社會競爭,懂得合理規劃。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類拔萃的訣竅,一直走在求學路上的他們,有的成了律師,有的成為電視製作人,過著上層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中下層的孩子們並不懂得教育的意義,打架是他們最大的娛樂,對未來沒什麼打算,夢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餓。他們隨意地輟學,早早地進入社會,經歷了輟學、早婚、多子、失業等等底層命運。步入中年,那些因各種原因放棄求學的採訪者,多數會感慨上學時如果好好學習,就不至於為生活所迫,延長退休,靠政府救濟金為生,也會有更好的出路。

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魯,在鏡頭前說:「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麼財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面對階級差異產生的成長壁壘,在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運兒,作為所有人物中,唯一一個從底層實現階級跨越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階級壁壘的特例,也是教育改變人生最好的例證。鏡頭前的Nick並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鄉村,每天需要走3英裡的路去上學,從小缺少與社會的互動顯得十分害羞。


14歲時的他一直把腦袋埋起來迴避鏡頭,厚厚的玻璃眼鏡下,還滿是對未來的憂愁和迷茫。


一開始,在一本關於行星的插圖繪本裡,豐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喚起了Neck對科學的興趣。


一天,正同學們熱烈地討論航天知識,老師熱情地鼓勵Neck說:「你平時那麼愛看書,一定很了解飛機的東西」。


老師不經意的話語,卻讓Neck感受到了信任與鼓勵,從此越發痴迷各式各樣的科技書籍,用心專研科學知識。他說,是這位老師的引導促使他進入了科學的大門。

21歲那年Nick順利考入了牛津大學就讀物理系。28歲時,因為英國緊縮學校經費,於是移民美國做核電研究,並來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教書


我們看著曾經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門以後成為了一個充滿自信,令人如沐春風的學者,見證了他從鄉村小子到大學教授的轉變。

當一個人擁有了知識,他的視野變得開闊,他擁有了更多的機會,他可以輕鬆地發現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頭頂就是廣闊的天空。而在教育與階級之外,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話題便是人格。還記得工人階層三姐妹中的Sue麼,和她的另外兩位朋友一樣,成年後的她們遭遇了貧窮、離婚與單親的苦難。但不同於其他兩位Jackie和Lynn一臉嚴肅,滿腹惱騷地抱怨,Sue總是帶著樂觀的心態,她珍惜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同時也積極尋找機會提升自己

年輕時,她為孩子的成長犧牲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工作機會,但孩子也在她困難時給予了很多希望。家庭的原因讓她沒有上過大學,但通過努力Sue找到了大學管理員的職位,在校園中工作。孩子成年後,她又重拾舞臺劇、唱歌的愛好。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自信樂觀的性格讓她平凡的人生閃亮著耀眼的光彩。最後,我們看到Sue越活越美,事業愛情雙豐收。以下圖片為Sue從7歲到56歲。

而Sue的東區朋友Lynn,7歲是的他可以說是幾個女孩中天真爛漫的一位。

但當她14歲時,已不想直面鏡頭。19歲那年,Lynn就結了婚,然而婚姻生活並沒有為她帶來更多的改變。21歲時,Lynn做了流動圖書館的管理員,但圖書也沒有維持她淡然優雅的氣質,她對很多事情不滿,認為這個國家的教育一敗塗地,臉色也越來越差。再往後,你會發現Lynn是所有人物中老得最迅速的,35歲的她就有了一張完全蒼老的臉

35歲的Lynn

再然後,她開始被疾病纏繞,她早早接納了自己的命運而不做更多的爭取。再往後去,伴隨著臉色的慘不忍睹,她有了更多的疾病,2014年,她因病離開了,剛剛58歲。

 

人格的養成完全在於後天的因素,與階級並無關係。出生中產的Neil便是一個因人格問題,而導致人生悲劇的反例。

出生於教師家庭的她小時候活潑可愛,簡直是《7UP》那集中的顏值擔當。21歲時因考試發揮失常,進了個自己和爸媽都看不上的大學,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學去工地打短工了。在採訪中他回顧過往,身為教師的父母早早就給他做好了職業規劃——成為大學講師或銀行經理,認為他的人生必須按這個模子去走,然而除了學習,父母從未教授他任何社會、人際知識

這種強勢與古板,造就了他自卑、壓抑、焦慮的性格,而父母過高的期望也讓他變得眼高手低,在學業失敗後他和父母都無法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長期被父母過度保護的他,在進入殘酷和複雜的社會後,完全沒有應對能力,而父母的失望與憤怒,更讓他感到無比的孤獨與自責,變得憤世嫉俗


他甚至覺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為孩子會遺傳他的失敗。

最終他患上精神疾病,失業後不願讓父母知道,28歲時成為了一名依靠低保為生的流浪漢,終生未婚,一個中產就這樣沒落成底層。


面對事業的瓶頸、感情的挫折,有的人學會了靠自己站起來走向前去,而有的人就在自怨自艾中消沉沒落。

故事講到這裡,

14位孩子的人生仍未一一道盡

但我們可以看到

教育比物質的影響更為深遠

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對苦難最好的解藥


任何的成功與失敗,

從來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

諸事萬物都有跡可循。

1、學習群內小夥伴可直接在群內獲取連結🔗

2、非群內小夥伴,關注公眾號「Lily的育兒百寶箱」發送關鍵詞「人生七年」可直接獲取資源連結

需要加入vip或者加入學習群可以聯繫小編👇

海量學習資源和育兒乾貨分享

溫暖育兒育己路·攜手前行

微信號|Lilylucky2008

 

特別聲明:

本微信公眾號分享的資源均通過網絡等公共合法渠道獲得,版權屬於出版機構或原作者,本號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資源為電子載體,傳播分享僅限於家庭使用或交流心得、參考和輔助購買決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業行為中使用,如原作者認為侵權請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即刻通知本號刪除。

相關焦點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up——56up)
    人生七年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結局道盡人生殘酷真相(附視頻)
    在人類的歷史演進中,有這樣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偉大紀錄片,它耗費半個世紀取材、拍攝、製作。
  • 推薦一部BBC超級紀錄片《seven up》(人生七年)~
    《56up》卻遲遲不敢去看。這是一部真人紀錄片,導演叫麥可·艾普特,他是從1964年開始,通過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來拍攝本部紀錄片的目前,這個系列的最近一部是2012年拍攝的《56 UP》。
  • 人生七年,走進BBC紀錄片《56 Up》
    而1964年的英國,就有這樣一部紀錄片誕生了。一直想來寫一下BBC的這部片子,確切說是一整個系列。《56UP》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部,分為三集,比較完整的描述了不同階層的孩子們不同的人生。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最近的一部是2012年拍攝的《56 UP》。   一開始,拍這部片子的本意是揭示不同的階級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但在這一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導演也發現自己從開拍時試圖映照英國階級社會狀況的政治動機,演變成一個命運的沉思者。
  • BBC跟拍56年《人生七年》,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它從56年前開始跟拍14個7歲的英國孩子,7年一次,直至今年他們63歲,其中有人已經離世。《每日電訊報》說,在它面前,所有的真人秀都顯得如此小兒科。從7歲到63歲,左:尼爾 右:尼克《人生七年1》裡,尼爾是最招人喜歡的孩子。他總是蹦蹦跳跳,眼睛永遠閃閃發光。他夢想著長大後當一個太空人,或者是巴士司機——這樣就能告訴乘客一路上該看些什麼。他出生在中產家庭,被提供了不錯的教育。觀眾都等著看他能否實現自己的夢想。
  • BBC跟拍56年《人生七年》,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經緯低調分享】
    紀錄片《人生七年》又更新了。 這是BBC從56年前開始拍攝的紀錄片,它跟拍了14個7歲的英國孩子,每隔7年紀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直到今年的63歲,其中有人已經離世。 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 最特殊的紀錄片:7年一部、真實人生-紀錄片,真實,人生,英國,56UP
    英國格拉納達電視臺拍攝播出了來自英國不同地區和家庭的14位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經歷,默默追問決定人生的答案。這不僅僅是一部史無前例引人思考的紀錄片,或者說,這是一個追問普通人命運的社會學研究報告。看到他們小,看著他們老,看他們努力奮鬥,看他們徒勞掙扎。他們是他們,但他們也可能是你、是我。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跟蹤14位英國孩子成長, 決定人生命運的到底是什麼?
    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採訪拍攝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並且每隔7年進行一次回訪拍攝。從7歲到63歲,孩子們的人生被濃縮在這9部系列紀錄片裡。而導演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向大家展示:階層決定命運。可是世俗的觀點究竟能否定義人生的成敗?決定命運的除了階層,還有什麼?我強烈向大家推薦這部最新的《人生七年》,希望看了今天的文章,大家都能對人生和成長的議題,有所思考。
  • 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道盡教育真相
    《人生七年》被稱為「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上世紀60年代,導演保羅·阿爾蒙德在精英階級、倫敦東區的貧民階層和鄉村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參與拍攝的14個孩子,有10個男孩,4個女孩。分別選用他們人生中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63歲,這9個節點進行拍攝。記錄下他們當時的出身、家庭、教育和生活狀態。
  • 9.7分神作、耗時56年的BBC紀錄片,拍出了我們不願接受的真相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看完《人生七年9》,你只會覺得世事無常,不存在標準答案。作者 | 臨公子來源 | 臨公子的後花園(hi-lingongzi)如果一定讓我選出最愛的一部紀錄片,無疑是《人生七年》。
  • 成長系列紀錄片《人生七年》全8季 英語中字 高清紀錄片下載
    由ITV出品的紀錄片成長系列紀錄片《人生七年 The Up Series》於1964年開始記錄14位英國的七歲兒童的生活,到目前為止,該紀錄片已經跨越
  • 成長經曆紀錄片《人生七年 7Up》全8集標清紀錄片百度雲下載
    人生七年 7Up》是一部由ITV出品的紀錄片,於1964年開始記錄14位英國的七歲兒童的生活,到目前為止,該紀錄片已經跨越50年(每7年一集)並在ITV和BBC播出。2005年英國第四臺將該系列納入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名單中。被選中的孩子們代表了當時英國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階層,並做出了明確的假設,即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預先決定了他們的未來。每隔7年導演麥可·艾普特從14位參與拍攝的參與者生活中取材。
  • BBC紀錄片《63UP》- 跟拍56年的真人秀:什麼在決定我們的人生?
    ,中文譯名為《人生七年》的,今年更新了《63UP》。從1964年的第一集《7UP》開始,每隔7年被跟拍的那14個7歲孩子,今年已經63歲了。上一集《56UP》,我們之前也介紹過。文章標題為:BBC紀錄片《56UP》-14個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為方便大家回顧,也放在今天組合的最後一篇。這部紀錄片了不起在於,通過它,我們得以窺見14種真實、平凡而又獨特的人生。
  • 人生七年丨56 Up
    紀錄片《人生七年/56 Up》保羅·阿爾蒙德 1964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人生的輪迴從這十四個七歲的孩子真實生活開始,他們天真無邪的臉上寫滿對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七歲看老」,在這童言無忌的問與答中,人生七年又七年,震撼上演。 1964年,導演麥可·艾普特首拍此紀錄片時,還是只是個助手。此後在他的不斷努力下,積累了豐富的拍攝經驗,成為知名導演。
  • BBC拍了49年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狂傲少年託尼
    最近看了一個系列紀錄片《人生七年》(英文名《7 UP》),令人感慨萬千。這個系列紀錄片是由導演過電影《007》、《納尼亞傳奇3》的著名導演麥可·艾普特歷時49年拍攝。從1964年開始,23歲的麥可選了來自英國不同社會階層的14個七歲兒童,每隔七年跟蹤採訪他們7天。最近一次拍攝於2012年,麥可已經71歲,那些孩子也已經56歲。
  • 這部耗時56年的紀錄片,讓所有人明白了關於愛情的真相!
    引言56up(中文名:人生七年)是我極力推薦所有女人必看的紀錄片。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這部紀錄片,從1964年拍到2012年,每七年記錄一次,整整拍了56年。內容為記錄和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七歲的孩子,每隔七年又跑回去拍攝和記錄他們的成長狀況,看看他們的成就以及傾聽他們訴說對未來的夢想。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BBC紀錄片又霸佔了熱搜榜——《人生七年》,將原生家庭這個話題再次拉到大家的眼前,提到原生家庭,很多人就會想到是一生的宿命。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從他們7歲一路拍到56歲,展現了14人從兒童、到青年、到壯年、到暮年人生經歷,。
  • 《人生七年》豆瓣9.7,這部紀錄片用56年跟拍了14種人生!
    自小就喜歡刷劇的我,卻一直反感一種劇,那就是紀錄片,但《人生七年》可能真的刷新了我對紀錄片得認識。小時候聽爺爺講,「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怎奈我年少不知其中意,真正懂得已弱冠。這句話說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在小時候的天資和品性直接影響他以後的命運和生活。《人生七年》於半個世紀,從未諳世事的14位七歲少年一直跟拍採訪到現在的《63up》。14個人,14種家庭,乃至14種生活。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有的人一出生就父母雙亡。
  • BBC最佳紀錄片揭示真相:階級不能決定未來,但階級帶來的教育可以
    如果你想在幾個小時內,看到一個人從7歲到56歲的真實變化,看到一群同齡人的成長軌跡和不同人生。那麼這件事只有紀錄片可以做到!這部紀錄片名為《人生七年》,最新一期也稱《56 up》,被公認為是bbc最佳紀錄片之一。
  • 神作紀錄片系列一:《人生七年》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個全新的板塊,神作紀錄片系列,每一篇我都會給大家推薦一部優秀的紀錄片。今天給大家帶來的紀錄片就是《人生七年》。從1964年拍攝第一部開始,到2019年拍攝第九部,難以想像這部片子已經延續了整整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