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走進BBC紀錄片《56 Up》

2022-01-06 四城蜜語

                                                                                                     圖片和部分摘要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一部《歡樂頌》讓「階層」這個詞再一次被推上了熱搜榜前十。而1964年的英國,就有這樣一部紀錄片誕生了。一直想來寫一下BBC的這部片子,確切說是一整個系列。《56UP》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部,分為三集,比較完整的描述了不同階層的孩子們不同的人生。

先從豆瓣搬一下簡介: 

  麥可·艾普特在1964年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了記錄片《7 Up》,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最近的一部是2012年拍攝的《56 UP》。 
  一開始,拍這部片子的本意是揭示不同的階級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但在這一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導演也發現自己從開拍時試圖映照英國階級社會狀況的政治動機,演變成一個命運的沉思者。 
  導演簡介: 
  導演Apted自己出生於1941年,當這部紀錄片在64年首拍時,他還只是個助手,而後來則成為核心導演。七年、又七年,一部部拍下來,他自己也在電影電視圈中不斷積累著豐富的經驗。作為英國左翼思想的知識分子代表,他從英國到美國,從電視到電影,不斷探索表達著自己對政治、對倫理、對人生命運的思考。


14個孩子不同的人生,很多人都沒有跳脫出原有階層,唯有一個男孩Nick通過自己的努力晉升了一個階層。底層的人們普遍早婚、多子、離異、失業或就業困難。精英階層從小就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很明確,甚至將來讀什麼學校都很清晰,長大後基本也是沿著這些軌跡來走的。而底層的孩子7歲那年的願望是少挨揍、少挨罰,能吃飽……     

一下湧上很多想法,不知從何說起,請給我一點時間慢慢說完。

 

(一)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健康的心理比什麼都重要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產階層裡那個七歲萌娃Neil。在7歲的鏡頭裡他的笑容如此燦爛,天馬星空充滿無限想像力。14歲時,他是那個背著書包和小夥伴騎著自行車飛馳而過的快樂少年。我一度以為他會是階級上升的孩子,結果,21歲的他因為考牛津大學失利去了另外一所大學。一年後又因為精神上出現問題,輟學了。之後看到的就是一番相當心酸的畫面,他也嘗試過很多工作,但是終因無法堅持每一份工而不斷放棄,輾轉各地,最終成了一名流浪漢,令人唏噓不已。然而56歲時,他突然又有了一些起色,做了某地區的議員,有點類似咱們這裡社區工作者。平日裡還會在教會做做祭司,但是還能看出他的生活依舊不是很好。而且他也擔心自己的問題是否會影響下一代,一直沒有辦法維持一段戀愛關係。總之,這個人物看了讓人相當心酸。如果他當時精神沒有出現問題,正常的大學畢業後他應該是可以順利走在中產階級應有的軌道上。一如他的好基友Peter。

我們常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一生影響很大,但這並不是完全不能改變的。如果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給孩子培養一個正確的自我認知,一個健康良好的心態,那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極為重要!我們可以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我們依舊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失敗,可以哭泣,沒有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成功的法門是什麼?多多練習、不輕言放棄。特別是生命!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最近時常會看到那些新聞,這邊跳樓了,那邊離家出走了。這些鮮活的生命都還是孩子。真的,一個人如果連死都不怕了,還有什麼難關過不去呢?身心健康,比起成績,比起成功,比起財富都重要!都重要!都重要!

 

(二)一個好的伴侶、一段好的婚姻可以拯救你

     坐擁40000畝地的小白富美Suzy,14歲之前用四個字可以概括:按部就班。16歲時突然決定輟學去巴黎,原因很簡單,就是對學校失去了興趣。然而28歲時候,畫風一下從頹廢黨變成了正能量,她的臉上一直都是笑意滿滿。可能這些功勞都來源於她身邊的丈夫Rupert。別看白富美好像什麼都是漫不經心,儘管她的人生很多都是被安排,但是對於婚姻的態度來說,我很贊同。她說「他們是在她24歲時結的婚,關於婚姻關於伴侶,有的時候是運氣,有的時候需要一點毅力,不管因為哪一個,我們就是堅持到了現在。其實經營好自己的婚姻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需要彼此的磨合、包容以及信任。再一次的,我發現對于堅持這個詞,我很喜歡。(btw,Rupert大叔很帥!)

 片中還有一個貧民窟的孩子Paul,7歲的他的願望就是少挨罰,少挨揍。真的看到那一段,心頭一緊。那張哀怨悲傷的臉,好想衝過去抱一抱他。長大後,他的學習也是一般般,做過很多工作,可是上帝還是很公平的,給了他一個長得有點像黛安娜的可愛妻子。妻子性格燦爛,給了Paul很多的肯定。他也是那一個階層唯一一個沒有離婚的孩子。56歲時,他們依舊相愛,妻子給了Paul如母親一般的關懷還有一個妻子對丈夫的肯定和愛。Paul的笑容是如此靦腆又洋溢著幸福。當他的妻子說這麼多年來Paul依舊是她每天早上醒來想看到的人,我的小眼眶竟然有一點溼潤。愛,其實就是這麼樸實卻又令人感動

這兩位都是比較典型的因為伴侶,讓自己的人生有了完全改變的例子。所以說,一個好的伴侶,他/她帶給你的,會是一片更開闊更美好的未來,你的生活將迎來更多的陽光。如果你的另一半此刻正在你身旁,別害羞,請給他們一個擁抱,如果不在身邊,掏出手機給他們來一句暖心的問候吧。

 

(三)一個好的教育受益終生,學習的路上除了刻苦,沒有捷徑

談到教育,Paul說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孫子孫女們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並且說自己以前不夠用功,是沒能上大學的最主要原因。他希望教育制度能不斷改善,因為一個人讀的書是別人永遠也拿不走的

 

同樣,作為精英階層的Andrew,對於子女的教育也有一樣的想法:人無法能給下一代留下什麼財物,但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我喜歡他,雖然年少時一副傲嬌臉,但是長大後心態一直很平和,看問題也很一針見血。

另外一位來自精英階層的John說,人們往往都只看到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優越的家庭、教育資源和社會環境,但是人們沒有看到他們的背後其實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相反,他們需要加倍刻苦才能不負眾望。九歲時他父親去世後,母親也被迫需要出去賺錢支付他們幾個孩子的學費。而他上大學的費用都是靠的獎學金。看他們的平日生活,也是相當的緊張充實,學習並非那麼輕鬆,非常的刻苦。

不妨讓我們來回顧下這個階層,從小讀私立學校的Andrew和John,7歲時候已經每天在看《金融時報》或者《觀察家報》了,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也很明確,甚至將來讀什麼學校都很明了,長大後也基本沿著這條軌跡來走的:上了牛津大學,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受人尊敬的優渥生活,家庭幸福。子女一般在兩個左右。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輩的老路——好的學校、好的教育、好的工作。階級固化,各階層的差異從這麼小就已產生,其實是很殘酷的。這個階層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身材都保持良好,注重體育鍛鍊。

反過來再看天朝,我們不難從各種真人秀節目中發現,發達地區優秀的教育資源和其他地區普通的教育資源相比,差距已經拉開很大。從這個角度來說階級固化已露端倪。但是知識改變命運還是大有可能的,只要你努力。(包括片中Nick的晉升也恰巧能印證這一論點)

 試問,比我們強的人,還比我們更刻苦,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在那裡抱怨種種?

 

片中,到了56歲那年他們都開始回顧這個節目所想探討的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樣,卻在某種意義上是有共通點的。

隨附收到的同一部紀錄片的觀後感,來自英國的帥小夥Charlie:

The 7 up series is quite famous, but I have never watched it until recently. I thought it was an interesting and enjoyable show. In each 45 minute episode they show the lives of 4 people, each 10 minutes long. To see a whole life in 10 minutes is a reminder how short life is.
The people on the show were interviewed every 7 years. Their behaviour all varied at ages 7, 14, and 21; however I feel that 28 is an important year. At 7 and 14 they’re kids. At 21 they’re adults, but haven’t had much time to get into a career or find a partner. But by 28 they』ve found their personality, settled into a career, and some have got married. Their position at 28 sets the tone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Most of the people featured in the show weren’t very successful. I am currently 24, so 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I have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 now, and hopefully by 28 I』ll be on a good path in life.
At 56, if I had to present my life in 10 minutes I would want it to be something I’m proud of, so I have to make sure that I’m always working towards something, so that I have achieved something every 7 year interval. 

或許就像劇中Suzy所說,無論我們自己是怎麼樣的一本書,精彩或者乏味,讀著讀著,也就讀下去了;或許也如Paul的妻子所言,所謂幸福,就是我們都還平穩地在這裡,沒有遭遇到厄運,這也是一種幸福;或者又如Symon所說,如果能重新來過,一定不會像當年那麼懶,會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機會,那麼還是會有很多機會改變整個人生。而對於我來說,如果在我上學時期能先看到這部片子,或許我會認認真真去對待每一門課程,而不會在自己不喜歡的課上呼呼大睡。

只是,我們的人生沒有如果。趁著現在還可以再努力,那就繼續加把勁吧!

雙手奉上視頻連結,華麗的七十多秒後,和我們一起開始思考人生吧:)此部紀錄片有上中下三集,請耐心觀看哦~

   

           

   

  

相關焦點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7up——56up)
    人生七年
  • 推薦一部BBC超級紀錄片《seven up》(人生七年)~
    這部片子是小編上大學時英語老師推薦的,當時在課上看了《7 up》、《14 up》、《21up》、《28up》,後面的《35up》、《42up》、
  • 人生七年丨56 Up
    紀錄片《人生七年/56 Up》保羅·阿爾蒙德 1964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人生的輪迴從這十四個七歲的孩子真實生活開始,他們天真無邪的臉上寫滿對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七歲看老」,在這童言無忌的問與答中,人生七年又七年,震撼上演。 1964年,導演麥可·艾普特首拍此紀錄片時,還是只是個助手。此後在他的不斷努力下,積累了豐富的拍攝經驗,成為知名導演。
  • 人生七年/56 up
  • BBC紀錄片《63UP》- 跟拍56年的真人秀:什麼在決定我們的人生?
    ,中文譯名為《人生七年》的,今年更新了《63UP》。上一集《56UP》,我們之前也介紹過。文章標題為:BBC紀錄片《56UP》-14個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為方便大家回顧,也放在今天組合的最後一篇。這部紀錄片了不起在於,通過它,我們得以窺見14種真實、平凡而又獨特的人生。都說「一眼望得到頭的人生不值得過」,事實上,真有誰的人生真的可以一眼望穿嗎?
  • 不吹不擂改變人生的兩部紀錄片:《人生七年》與《浮生一日》
    導語:不吹不擂改變人生的兩部紀錄片:《人生七年》與《浮生一日》小編曾是一個閱讀愛好者,遇到自己喜歡的某類題材可以一晚上拿著手機看完幾十萬字,不看完就不想睡的那種,但是有時候遇到特別好的文時也非常的糾結,一方面想看故事的發展到底是怎樣,另一方面又非常的不舍,看完之後就又少了一本。
  • 神作紀錄片系列一:《人生七年》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個全新的板塊,神作紀錄片系列,每一篇我都會給大家推薦一部優秀的紀錄片。今天給大家帶來的紀錄片就是《人生七年》。從1964年拍攝第一部開始,到2019年拍攝第九部,難以想像這部片子已經延續了整整56年。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跟蹤14位英國孩子成長, 決定人生命運的到底是什麼?
    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採訪拍攝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並且每隔7年進行一次回訪拍攝。從7歲到63歲,孩子們的人生被濃縮在這9部系列紀錄片裡。而導演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向大家展示:階層決定命運。可是世俗的觀點究竟能否定義人生的成敗?決定命運的除了階層,還有什麼?我強烈向大家推薦這部最新的《人生七年》,希望看了今天的文章,大家都能對人生和成長的議題,有所思考。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結局道盡人生殘酷真相(附視頻)
    這部紀錄片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拍攝每個人物的意義。片中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這部名為《人生七年》的系列紀錄片目前為止共有8部通過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在這些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中他們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貧寒從1965年開始,7歲,14歲,28歲
  • 成長經曆紀錄片《人生七年 7Up》全8集標清紀錄片百度雲下載
    人生七年 7Up》是一部由ITV出品的紀錄片,於1964年開始記錄14位英國的七歲兒童的生活,到目前為止,該紀錄片已經跨越50年(每7年一集)並在ITV和BBC播出。2005年英國第四臺將該系列納入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名單中。被選中的孩子們代表了當時英國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階層,並做出了明確的假設,即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預先決定了他們的未來。每隔7年導演麥可·艾普特從14位參與拍攝的參與者生活中取材。
  • 最特殊的紀錄片:7年一部、真實人生-紀錄片,真實,人生,英國,56UP
    英國格拉納達電視臺拍攝播出了來自英國不同地區和家庭的14位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經歷,默默追問決定人生的答案。這不僅僅是一部史無前例引人思考的紀錄片,或者說,這是一個追問普通人命運的社會學研究報告。看到他們小,看著他們老,看他們努力奮鬥,看他們徒勞掙扎。他們是他們,但他們也可能是你、是我。
  • 《56UP》| 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差距到底有多大?
    《人生七年》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它讓我們跳出自己的生活,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得以近距離觀察他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選擇和結果,體會他人在成長路途中的歡樂,彷徨,奮鬥,悲傷和成長。看不同的人生,為的是遇見更好的自己。
  • BBC跟拍56年《人生七年》,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人生七年》準時更新了——這是很多人今年最期盼的作品之一。21歲後退出了拍攝,後來在新聞業工作,也為BBC拍過紀錄片。中產家庭尼爾:青春期時患上精神疾病,從大學輟學,成為流浪漢。40歲後人生轉折,當上了議會顧問和業餘牧師。
  • 最特殊的紀錄片:《56UP》
    (第一集)看到他們小,看著他們老,看他們努力奮鬥,看他們徒勞掙扎。他們是他們,但他們也可能是你、是我。沒有什麼比這更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感慨萬千的了。1964年,英國格拉納達電視臺拍攝播出了40分鐘的紀錄片《7歲》,選取來自英國不同地區和家庭背景的14位7歲孩子,用紀錄片手法拍攝他們的生活、言談和想法。
  • 《人生七年》豆瓣9.7,這部紀錄片用56年跟拍了14種人生!
    這部拍了半個世紀的《人生七年》,決定了人的一輩子自小就喜歡刷劇的我,卻一直反感一種劇,那就是紀錄片,但《人生七年》可能真的刷新了我對紀錄片得認識。《人生七年》於半個世紀,從未諳世事的14位七歲少年一直跟拍採訪到現在的《63up》。14個人,14種家庭,乃至14種生活。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有的人一出生就父母雙亡。那他們的未來又是怎樣。
  • BBC跟拍56年《人生七年》,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經緯低調分享】
    紀錄片《人生七年》又更新了。 這是BBC從56年前開始拍攝的紀錄片,它跟拍了14個7歲的英國孩子,每隔7年紀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直到今年的63歲,其中有人已經離世。 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 BBC紀錄片《56UP》,用半個世紀解讀的命運轉換式
    《56UP》——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記錄片,BBC跟拍了14個孩子從7歲至56歲,耗費半個世紀取材拍攝,意義非凡。整部紀錄片分為幾個階段,每七年為一個階段,從孩童時期開始一直到他們56歲的人生軌跡,基本囊括了有變化階段的整個人生。
  • 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耗時56年,值得所有人看!
    這是一部了不起的英國系列紀錄片《7UP》,中文譯名為《人生七年》,2019年更新了《63UP》。從1964年的第一集開始,每隔7年被跟拍的那14個7歲孩子,今年已經63歲了,其中有人已經離世。。這部紀錄片了不起在於,通過它,我們得以窺見14種真實、平凡而又獨特的人生。都說「一眼望得到頭的人生不值得過」,事實上,真有誰的人生真的可以一眼望穿嗎?
  • 《浮生一日》&《56 up》 內個 電影
    在浮華迷亂的最後一天裡,推薦《56 up》和《浮生一日》這兩部紀錄片。一直痴迷紀錄片的原因在於鏡頭下旁觀者的態度。《56 up》並不會讓我們百毒不侵,也不會阻擋我們當下的一意孤行。他是繁華無為的片刻間,高樓林立裡映出的身影,恰似我們,就是我們,剛剛好一個分身下可能會重複的人生。
  • 英國BBC紀錄片《人生七年》
    也正是麥可記錄這部影片的初衷,1963年開始,用了8集: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直到2003年才完成了巨作。他想通過這些孩子們的成長經歷來觀望英格蘭未來的發展趨勢到、亦或是記錄不同階層的人生經歷。這部紀錄片到現在已經評為2005年度「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回首過往,每人主人公都是典型代表,真的是不可逾越的階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