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班牙懸疑電影《飢餓站臺》的燒腦劇情,讓不少懸疑劇粉絲意猶未盡。今天我們來看另一部同樣燒腦的西班牙電影:
《潘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2006)
有人認為《潘神的迷宮》這部電影,諷刺了現代集權和極端主義。
海報略有劇透。有個小女孩站在枯黃的神秘大樹前,一切的故事都從這裡開始。導演兼編劇吉爾莫·德爾·託羅(Guillermo del Toro)用3個關鍵點,去打開這個莫大的世界格局。
關鍵一:歷史背景
「佛朗哥政權」是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在1930年打敗當時民選的政府而建立的獨裁政權。佛朗哥信奉法西斯主義,雖然在二戰期間保持中立,但他與義大利王國、納粹德國友好。
佛朗哥強勢的政策,不斷排除異己。在他執政的四十多年間,迫害了數萬人民。「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的利益原則,讓當時的西班牙只能容納弘揚的聲音。在生存面前,只有服從的人才能活下去。
《潘神的迷宮》的故事背景正是佛朗哥政權下,人民飢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時期。
關鍵二:以始為終
《潘神的迷宮》的開場便是女主角Ofelia(伊萬娜巴克羅飾),躺在血泊中。她慢慢地流著血,卻平靜地哼著小調。
她為什麼會這樣?
一切從倒流的鏡頭開始娓娓道來。
童話傳說中有一個住在地底的小公主,由於嚮往地面的生活偷偷離開了地底。但離開地底的公主,不僅失去了記憶還失去了她的肉身。失望的國王一直相信,公主的靈魂只是流浪到另一個人身上,總有一天公主會重回地底王國,重新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而與童話對應的現實,則是一個破敗飽受戰爭摧毀的古老宮殿。直到《潘神的迷宮》故事的最後,我們才發現女主角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最後似曾相識的小調,正是女主角開頭哼的小調。
開頭即結尾,以始為終。
關鍵三:話中有話
童話就是寫在書本上的囈語。
而這童話故事的背後,另有深意。小女孩來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她又似乎又變回那個備受寵愛的小公主了。她穿著美麗的衣服,面對滿桌的美食。這一切都有點美好,但又有點虛幻。
這個開放式結局不禁讓人懷疑,故事裡的精靈和羊角獸,以及苦盡甘來的一切美好是真實的還是女孩的幻想?這一切都沒有人看得見,也無人分享。
在女孩身處的現實世界,與女孩腦海中童話世界的顏色是截然不同的。《潘神的迷宮》把現實世界用冷色調處理,而理想的童話世界則都是暖色調。童話與現實之間,也反應在兩個世界故事的緊緊相連中。女孩在現實中求而不得溫飽的生活,便把追求投射於童話世界之中。
《潘神的迷宮》除了發人深省的懸疑故事線,瞳魔(Pale Man)的設定也讓人印象深刻。把眼珠放在盤子裡,只有當被人偷吃它的食物才會甦醒的瞳魔,有著慘白松垮的皮膚和血紅尖銳的手指。
導演兼編劇吉爾莫·德爾託羅在接受訪問時曾分享,原本瞳魔的設定是一個受到詛咒而百年飢餓的老人,會不斷吞食小孩。但他後來受到天主教會的聖露西畫像的啟發,因為殉教而把眼睛挖出放在盤子,讓人覺得不寒而慄。
《潘神的迷宮》這部2006年的作品,至今豆瓣還在7.8的高分停留,實屬不易。這部不輸《飢餓站臺》的西班牙經典懸疑電影,是你感興趣的類型嗎?歡迎留言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