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部經典的好萊塢恐怖片——《潘神的迷宮》
吉勒莫·德爾·託羅1964年生於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由信奉天主教的祖母撫養長大,大約八歲時就開始涉及電影製作。他在1986年製作了第一部影片《赫琳達夫人和她的兒子》( Dona Herlinda and HerSon)。在此之前,他做了將近10年的置景工作,並在80年代早期組建了自己的公司 Cecropia他曾參與創建了位於瓜達拉哈拉的墨西哥電影節。《魔鬼銀爪》( Cronos,1992)是德爾·託羅第一個大突破,在坎城獲得了國際評論周獎金。接著,他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好萊塢電影《秘密客》( Mimic,1997)。德爾·託羅與要求苛刻的好萊塢製片公司合作《秘密客》時的不快經歷,使得他回到墨西哥,組建了自己的製作公司: The Tequila Gang。2001年的《鬼童院》( El Espinazo del diablo)是一部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鬼故事電影。這部西班牙語影片受到觀眾和評論的狂熱歡迎。他決定再回到好菜塢做一次嘗試。
德爾·託羅在2002年執導了吸血鬼動作片《刀鋒戰士2,200年執導了《地獄男爵》( Hello這兩部影片使得他在好萊塢站穩了腳跟進入了擅長恐怖和魔幻題材導演的名單。與特裡·吉列姆相比,德爾託羅的幻想氣質中更少一些烏託邦式的表達;與蒂姆·波頓相比,他更少一些浪漫氣質;與史匹柏相比,他缺少猶太人特有的悲憫;與他最為接近的應該是最近進入好萊塢的彼得·傑克遜,他們同樣在八九歲的時候接觸到攝影機,並在少年時代狂熱地學習模型和特技拍攝,在他們後來的電影作品中,這種對於喚起視覺幻象的電影技術的狂熱保持了下來。這種對於幻象世界的意識在他們的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延伸到敘事、人物、空間、時間等不同的層面,成為區別於其他好萊塢商業導演的標誌。
《潘神的迷宮》的劇本靈感來自亞瑟。萊克漢姆、凱·尼爾森、愛德蒙·杜拉克等童話故事插圖。影片中許多象徵性符號與神靈聯繫在一起,這與德爾·託羅自小就養成的興趣有關,他對宗教符號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甚至影片中人物的姓名都很講究①。另外,從《鬼童院》、《地獄男爵》以來,法西斯主題一直是德爾·託羅電影中一個重要的要素,《潘神的迷宮》也不例外。「法西斯主義代表了極端的恐怖,從這個方向入手,就能夠講述一個面向成年人的童話故事,因為法西斯主義扼殺了純真和童年。對我來說,法西斯主義代表著心靈的死亡,因為它強迫你進行痛苦的抉擇,在內心演算留下難以磨滅的軌跡。因此,這部影片中真正的「怪物』實際上是維達爾上尉。法西斯主義讓你的身體和精神都備受煎熬。
這個想法早就體現在《鬼童院》中,但《潘神的迷宮》更好地處理了這個主題,這部影片更黑暗,更複雜,也更有象徵意義。」把恐怖片題材放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來展現,這在德爾·託羅以前的影片中就已經嘗試過。所以我們如果熟悉這個導演,那麼就知道《潘神的迷宮》所顯現出來神話傳說、真實歷史糾纏在一起的奇怪格局並非空穴來風。另外,近年風靡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也是現實與魔幻世界對立並存的,而《潘神的迷宮》與《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相似點遠遠不是一處兩處而已。在《哈利·波特》中,魔幻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縫隙是被刻意誇張出來的,《潘神的迷宮》則在展現這種張裂的同時,又彌合了這種張裂。影片開始於從地下洞穴世界搖移出來並停留在奧菲莉婭垂死的眼睛的鏡頭,接著是地下王國公主,停留於人間的童話。影片結束時,回到奧菲莉婭那雙垂死的眼睛,在她眼前映起的她自己終於完成了所有任務,回到地下王國的燦爛影像。
我們無法保證,那些精靈、潘神地下王國不僅僅只是奧菲莉婭孤寂的想像。哈利·波特和奧菲莉婭都極其符合弗洛伊德所說的「家庭羅曼史」的特徵:小孩在家庭中處於被忽視的地位,受到家人刻薄的對待,懷疑自己在家庭中的血緣性關係,從而想像自己是來自另一個神秘世界的王子或公主。兩者的區別是哈利波特的現實世界是帶有普遍性的現實,奧菲莉婭的現實則被德爾·託羅固定在西班牙內戰的背景下,使得她的想像失去了一種普遍性現實的依託。同樣,父親形象被固定為維達爾上尉這個冷漠無情的法西斯軍官,在某種意義上,奧菲莉婭的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對比更加鮮明、強烈。不過,對觀眾而言,這種簡單直接的對比會使他們離開電影院後,失去想像的空間。
本文是小編對《潘神的迷宮》的一些解讀和看法,碼字辛苦,喜歡的小夥伴朋友可以點讚轉發支持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