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神的迷宮》,通過這幾個方面的處理,你會更加認同這部影片
大家好,小編今天和大家聊聊電影《潘神的迷宮》。剛開始從片名來看,以為是一部有著酷炫特效的魔幻式冒險片。直到看完影片以後,才以一種沉重的心情領會了,原來這不是一般的魔幻題材片子,而是著重以魔幻反襯現實的象徵主義影片。
影片的敘事手法:
影片講述的故事發生在西班牙1944年,也就是二戰結束前,那段黎明前最黑暗的時期為背景。影片用兩條線索鋪開講述故事,一條線是:講述一位殘暴的上尉以及他的法西斯軍隊與一群敢以犧牲自我完成解放戰爭的遊擊隊之間周旋,並最終遊擊隊擊殺了上尉,贏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為結局。另一條線是跟隨改嫁的母親到達這裡生活,愛幻想愛看童話故事的女孩奧菲利亞,她為了進入冥界而設法完成潘神的三個任務,展開驚險刺激的冒險,並最終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以遺憾為收場。
兩條線索一開始似乎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直到影片的最後,關鍵人物集中在了迷宮裡,線索交錯在了一起。讓觀看影片的我們,如夢初醒。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潘神,也沒有所謂的冥界。一切都只是小女孩的一廂情願的幻想罷了。就如一個絕望、恐懼、懦弱、無助的人會產生的那種幻想那樣,作了一場糾結於現實與夢境的惡夢。
影片的主題:
影片要講述的主題,導演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去展開講述的。對於當時法西斯暴政統治下的戰爭年代,小女孩無疑是弱小的。為什麼導演要以小女孩的視角去展開故事呢?何不以遊擊隊員的視角呢?顯然,導演並不是想渲染英雄主義情結,從影片中對遊擊隊員的輕描淡寫可以看出導演根本不看重遊擊隊是否英勇,是否機智等等。他看重的是小女孩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這一點從影片中大量運用了模擬小女孩的視點鏡頭可以看出來。導演創設了小女孩的一場又一場夢境,去描述那個時代,真正弱小的人心理上的那種彷徨與無助。從側面的描述去反映那個戰爭年代的可怕,受法西斯暴政的肆虐下,人們的恐慌與不安。那種尋求避風港的心理渴望,以及逃避現實的心理矛盾。才是導演真正想要表達的主題。
影片的象徵主義手法:
影片充斥著大量的象徵主義手法,殘暴的上尉,象徵著當時期的法西斯政權的暴政;懦弱的小女孩象徵著當時期的弱小人群;古怪苛刻的潘神,象徵著殘酷的現實世界,潘神提出的三個任務,象徵著在現實世界裡取得成功的人必須具備的三種特質;新生的嬰兒,象徵著人類的愛等等。以我看來,導演想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就是想以展示他大量象徵主義手法來體現他的才華。用童話作為故事渲染,寓意他對人生的理解,對人性的領悟,對戰爭的觀點。
影片的拍攝手法:
影片的攝影,是這部影片的一大亮點。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幅完美構圖的畫面。可以看出,導演是一位很細緻的藝術家,他追求完美,無論從畫面的構圖,再到光線的考究,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影片當中,運用了很多穩定的推拉鏡頭,營造出了一種夢幻的詩意。
影片的後期色調處理:
影片後期製作中的色調處理,是本片的另一大亮點。灰暗的影片色調,突顯出晦暗的影片主題,呈現出了一種完美的演繹。讓我們腦海中的暗黑童話世界的陰暗色調表現的淋漓盡致,增添了影片的魔幻氣氛。為觀眾營造出了一個陰森、古怪的世界,為表現影片的主題下了重重的一筆。
影片的角色設計:
影片中出現的角色形象,緊扣影片的主題思想,其形象設計得恰當其分。如潘神,那個分不清是好是壞的角色,讓觀眾看了以後無不是心生恐懼,又捉摸不定。再就是那個守著豐盛晚餐的怪物,形象讓人眼前一亮,似人非人的造型,能觸動觀眾的神經末梢,看著就讓人害怕。影片的特效也顯得比較真實,自然。
縱觀整部影片,這部《潘神的迷宮》算得上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片子。導演的手法讓人影響深刻,象徵手法映射的內容耐人尋味。美術方面,從攝影到特效製作、角色設計、音效等都算是做得比較精緻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