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神的迷宮》,獨樹一幟的魔幻現實主義電影,現實與夢幻的交融

2020-12-22 軌道為你而來

我這人的藝術痴迷和我所說的故事,都來自人生前 11 年。我想,每個人的本質在早年便已成形,此後我們窮極一生補上崩毀的、打造尚存的童年印象。 ---吉爾莫·德爾·託羅

吉爾莫·德爾·託羅與阿方索·卡隆、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並稱為「墨西哥三傑」,其中託羅憑藉《水形物語》榮獲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等殊榮,奠定了託羅在世界影壇中的地位,其實在2006年的作品《潘神的迷宮》中,我們已經能夠發現這一端倪,半人半神的農牧神與純潔無暇的小姑娘奧菲利亞之間這段魔幻主義與現實主義交相輝映的傳奇故事充滿了對生活和生命的哲思。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西班牙內戰即將結束的1944年,這場持續8年的戰鬥最終以保守派擊敗共和派而告終,也象徵著法西斯政權的土崩瓦解,在弗朗哥政權下,保守派不斷地鎮壓國內的共產黨員和民主人士,在這樣的背景下,12歲的奧菲利亞與母親卡門與繼父維達會和,孤獨的奧菲利亞見證了法西斯對遊擊隊的種種醜惡暴行,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聊以自慰,這種現實與想像的交融有諸多隱藏內涵,通過獨具特色的神話傳說和奇思妙想為觀眾打開虛幻世界的大門,源頭就是20世紀30年代拉丁美洲誕生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

01、從小說到電影,託羅的魔幻現實主義根治於童年的不幸,豐富的想像力是自我保護的潛意識體現

《潘神的迷宮》是典型的魔幻主義代表作,它與傳統現實主義小說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描述手法的「魔幻性」,拉丁美洲有著很多傳統的土著文化和圖騰崇拜,受制於教育和環境的特殊性,在充分吸收西方現代主義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大膽地開拓,時常採用象徵、荒誕以及意識流等手法,將社會現實通過魔幻色彩融入到作品之中。

這種表現手法運用到電影中其實就是從無意識狀態向有意識狀態的過渡,在電影的改編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小說情節的節選與放大,融入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哲理反思,這就是一個吸收-借鑑-表達-升華的過程。

君特格拉斯的小說《鐵皮鼓》在1979年改編成的同名電影就通過強烈的諷刺意象和黑色幽默故事內涵展現出德國那段黑暗的歷史,小說也被稱為「二戰之後世界文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改編的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其中充滿了濃鬱魔幻敘事風格的表現手法為影片增色不少,這種從小說到電影方式的改變並不能脫離其魔幻的實質,後世的電影發展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託羅出生在墨西哥一個天主教家庭,從小不大合群,經常被孤立和受到欺負,在採訪中他曾經提及「我遭遇過的暴力比你們想像的要多得多」,由此他意識到人性的黑暗與恐怖,並對此表達過自己的想法「這個世界的真相是真正的恐懼來自人類」,但奇怪的是他並沒有口無遮攔地訴說童年的種種不幸,恰恰相反,他閉口不談暴力和環境,而是將其放置在了電影之中。

每個人的經歷都決定了他未來的走向,之所以會選擇拍攝像《潘神的迷宮》和《水形物語》這類題材的電影,與託羅童年時不斷聽到的恐怖故事密不可分。當時的保姆喜歡怪異荒誕的故事,這讓託羅愛上了恐怖故事,他的第一本書就是《最嚇人的故事》,由此開啟了他對恐怖故事的藝術之旅。

他曾不止一次在媒體面前提到對《黑湖妖譚》的喜愛,這也構成了《水形物語》中的人魚形象,《潘神的迷宮》中羊頭人身的造型也同樣來源於希臘神話,在暴力與溫情、現實與虛幻之間,託羅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之中,關注著人類的孤獨與恐懼,這其實就是他童年慘痛記憶的一種潛意識自我保護,通過創造各種奇幻人物和故事情節,滿足自己對於無私之愛的滿足,這種愛並不限於人類之愛,而包括了親情、友情與愛情,這也讓他的「恐怖故事」顯得與眾不同,真情流露。

02、雙線敘述下的第三人稱視角以及魔幻性的視聽語言構成了影片的骨骼和血脈

本片開篇關於地下王國的獨白描述直接掀開了魔幻主義的面紗「在一個神秘的沒有謊言的地下王國,居住著一位嚮往人類世界的公主,但當她來到了人類世界,強烈的陽光刺瞎了她的雙眼,她忘記了自己來自哪裡」。似乎這是一個童話故事,但是隨之展現的卻是一段「血淋淋「的現實,由此開始了現實與魔幻的交融。

影片在敘事策略上採用了雙線敘述的第三人稱視角,一條線以奧菲利亞的迷宮探險為線索,在「歧途之書「的引領下完成對她恢復身份的任務考驗,一條線以繼父維達對遊擊隊的搜捕、圍剿展開,奧菲利亞受到維達在現實世界的控制,繼而逃亡到潘神的迷宮尋求心理安慰,連接起現實與幻想世界的正是迷宮本身,這兩條敘述主線一個以兒童的視角為觀察點,展現出童話般五彩斑斕的想像世界,一個以成年軍人的視角為切入點,展現出政治武裝鬥爭的殘酷和人心的險惡,通過兩者的橫向對比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對於大部分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來說,經常會使用不同時空的轉換、敘事視角的更迭以及平行蒙太奇等手法,尤其是視聽語言會表現出非常規的手段,對於這一點,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說:

「生活正如我們所發現的那樣,對我們來說太艱難了:帶給我們那麼多痛苦、失望和難以完成的工作,為了忍受生活,我們不能不採取緩衝的措施。這類措施也許有三個:強有力的轉移,它使我們無視我們的痛苦;代替的滿足,它減輕我們的痛苦;陶醉的方法,它使我們對我們的痛苦遲鈍、麻木「。

在表現手法上,電影打破了現實與想像的界限,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體驗心靈上的震撼往往使魔幻性效果達到極致,在空間上構建出一個虛幻的迷宮世界,轉移了觀眾對於現實世界的關注。在時間上,讓母親卡門死去,革命戰爭逐漸接近尾聲,人民的反抗聲浪達到了最高點,註定了反派人物維達死亡的命運,將兩條敘事線最後合二為一,以重生的喜悅代替死亡的悲傷,不但沒有傷感,反而對幸福有了別樣的解讀。讓觀眾留戀於不同的人物角色的魅力之中,產生陶醉的感受,這其實就是視聽語言特殊性所形成的。

奧菲利亞這個名字與《哈姆雷特》中的女主角同名,哈姆雷特為了復仇而將其拋棄,並殺害了她的父親波隆尼爾,最終使奧菲利亞癲狂,溺水而亡的命運糾葛使奧菲利亞這個人物充滿了悲情色彩。而本片以奧菲利亞與繼父的對立為影片的最高潮具有強烈的現實引申含義,也註定了在悲劇情節中使用喜劇化處理方式。

雙線敘述方式增強了影片的觀賞性和懸疑感,魔幻色彩的視聽語言讓影片吸引住眾多「童心未泯」的成年人,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影片的骨骼與血脈,也成為影片高票房的保證。

03、希臘神話至高無上的農牧神以及多重物象的現實隱喻

希臘神話中,潘神是守護山林野獸、人類、動物的神,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文學作品中出現羊臉、人身、奇怪的下肢的潘神形象,也有傳聞說潘神形象來源於撒旦,所以影片中當奧菲利亞見到潘神時,潘神說「我有太多名字,只有風和樹才能讀出來。我是高山、森林和大地,我是你最卑微的僕人,我的殿下「。

傳說中,潘神常常荒淫無度,因此並不是一個正面形象,言語中充滿了謊言與欺騙,正因如此,它在影片中是一個亦正亦邪的設置,作為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它一直處於試探者和欺騙者的角色設定中,以黑色系顏色的運用給觀眾帶來了神鬼莫辯的觀影體驗,不得不說這個人物為整部影片帶來了濃鬱的諷刺色彩和黑色基調。

潘神的迷宮如同天主教堂裡面的同心圓迷宮,這裡只有一個出入口,所謂的三個挑戰任務不過是奧菲利亞的幻覺,迷宮抓住的就是奧菲利亞渴望被傾聽、被鼓勵的內心世界。由於身處二戰時期,奧菲利亞和弟弟映射的就是當時的時局。奧菲利亞不斷挑戰著維達的權威,她第一次和維達見面,伸出左手握手,帶著曼德拉草根為母親治病,並且明知梅賽德斯是遊擊隊員仍然與之交往。可以說奧菲利亞始終站在法西斯政權的對立面,這與結局她沒有獻祭弟弟,選擇犧牲自己生命表現出的善良正直相一致。

奧菲利亞的弟弟與母親的死亡互為表裡,弟弟成為維達權力繼承的象徵,代表著黎明的曙光,更多是映射政權的蒸蒸日上和社會的欣欣向榮,維達代表著腐朽脆弱的政權統治,他遊走在遊擊隊和內奸之間,想法設法剷除異己,就連外出打獵的普通市民都不放過,影片多次映射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以奧菲利亞為代表的普通市民選擇相信遊擊隊,意味著政權將發生更迭。

影片中對於現實的映射比比皆是,比如開頭處遺失眼睛和嘴巴的神像,一塊石頭成為精靈甦醒的標誌,連接起奧菲利亞和地下王國,這其實隱喻著革命思想的啟蒙以及在黑暗之中的探索之路,而三個任務則象徵為了達到復興目的革命者所付出的血和淚。

弟弟出生前,奧菲利亞給他講了一個關於玫瑰花的故事,「日落時,山頂上,有朵神奇的玫瑰花每晚開放,摘下它的人會長生不老。但沒人敢接近它,因為它的刺滿是劇毒。人們說著他們如何恐懼死亡還有痛苦,卻從來不談希望擁有不死之身「。玫瑰花象徵著通往理想生活道路中的荊棘叢生,儘管困難重重,但是革命者的信心仍然具有破除一切阻礙的力量。

曼德拉草曾挽救母親的性命,可是母親卻認為幻想構成了奧菲利亞信仰的崩塌,將曼德拉草扔進了火堆,自己的生命也由此畫上了句號。曼德拉草具有懷孕的功效,在希伯來文明中代表了生育繁衍,由於形狀與人形相似,所以更具有象徵意義,表達處於黑暗統治下民眾們苦不堪言的生活,就如同那位革命者一樣,祈求能夠死亡以解脫塵世的苦惱。

影片數次用特寫鏡頭展示了維達上尉的懷表,他的父親臨死前砸壞了懷表,讓時間發生了定格,也提醒維達要記住戰爭帶來的慘痛代價,希望兒子能夠勇敢的面對死亡。懷表象徵著視死如歸的無畏精神,卻牢牢束縛住維達的精神,維達和父親一樣懷恨而死,更加象徵著政權的崩塌完結。

《歧途之書》本身指引著奧菲利亞完成任務,卻更像一種誘惑,在第一個任務中,癩蛤蟆象徵著暴政統治的法西斯政權,無花果樹象徵著受到壓迫和奴役的人民,人民只有拿到通往幸福大門的鑰匙才能翻開嶄新的一頁。在第二個任務中,無眼神吞食精靈,象徵著對貪婪政權對公平善良的踐踏,而奧菲利亞留戀於美味的葡萄忘記了歸來的時間比喻革命道路中出現的種種誘惑。在第三個任務中,奧菲利亞沒有將弟弟交給手持利刃的潘神,象徵著人民心中僅存的善念,正是因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指引著他們做出種種友善的行為。《歧途之書》的目的就是試探與誘惑,可是奧菲利亞最終戰勝了心中貪婪的欲望,如同取景歸來的唐僧師徒位列仙班,大團圓結局更多代表了美好理想的實現,哪怕只是存在於夢境之中。然而哪些是夢境哪些是現實,誰又能說的清楚呢?

寫在最後:

《潘神的迷宮》絕不是託羅的最高水平,卻代表了他對於魔幻現實主義理想的永恆追求,他通過壯觀的視聽盛宴和頗具內涵色彩的物象隱喻讓觀眾進入到幻想之中,通過人物和環境的營造為觀眾預留了充足的想像空間,奧菲利亞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洗禮,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歲月,用更客觀的視角去審視那段過去的歲月。

相關焦點

  • 從神話傳說到魔幻電影,深度剖析"重口味"影片《潘神的迷宮》
    &34;,魔幻現實主義的批判,深深地烙印在這部影片的奇妙情景之中。可是,現實中的奧菲利亞只是一位被公主靈魂寄居的小女孩,殘酷的現實逼迫著她接受了潘神的考驗。《潘神的迷宮》這部西班牙電影很神奇,它藉助一個小女孩奧菲利亞充滿幻想的視角,構築出了一場童話與現實相互交織的神奇經歷。其實,這部影片所設定的童話魔幻部分,與小女孩現實中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
  • 解構《潘神的迷宮》一部寫給成年人的暗黑童話,魔幻也是現實
    《潘神的迷宮》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由吉爾莫·德爾·託羅編劇兼導演的一部充滿了魔幻色彩的影射戰爭的電影,他的代表作品還有《環太平洋》《刀鋒戰士2》《魔鬼銀爪》等。本片在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評比中獲得了6項提名,包括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配樂,並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化妝、三項大獎。
  • 【電影】潘神的迷宮
    眼看著冷酷的繼父和其黨羽每日作惡還以此為樂,母親又身懷六甲患病在床,被孤獨感和目睹暴行的痛苦困擾的奧菲麗婭開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聊以自慰。  一天,奧菲麗婭遇到了迷宮的守護者,潘神(道格•瓊斯飾)。潘神告訴她,她其實是奇幻王國失蹤的公主,要想恢復身份,必須通過三個危險的考驗。
  • 《潘神的迷宮》一邊是奇幻的童話,一邊是扭曲的現實
    《潘神的迷宮》作為童話故事來講,它是特殊的,因為其背景屬於帶有濃厚神話色彩和法西斯殘酷現實的兩條主線構成。在所有帶著童話故事的影片中,只有《潘神的迷宮》擁有魔幻和現實主義色彩,它的構成是雙面性的,一邊是奇幻的童話,一邊是扭曲的現實。
  • 《潘神的迷宮》:奧菲莉亞的陰陽兩界
    《別人的生活》,我記得頒獎當天,在伊甸園還有過一場爭論,有一個擁護潘神的人說,《別人的生活》太具像太現實,不是他喜歡的那盤菜。而《潘神的迷宮》不是這樣,它讓我覺得又愛又恨,導演是墨西哥人,如果說「生活」是現實主義的,「迷宮」就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如果說德國人是嚴謹的,拉美的人們總是更放縱更自由。所以「迷宮」有太多的隱喻太多無解的謎面,讓我一忽兒感動一忽兒噁心一忽兒害怕,同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對影片的脈絡也常常摸不著頭腦。
  • 電影推薦| 《潘神的迷宮》
    高能預警一下,整個故事有兩條線,一條魔幻線奇異而瑰麗,有古老傳說、神奇怪獸、公主迷蹤;一條現實線生猛而殘酷,有鐵錘爆頭、鋼鋸鋸腿、針線縫嘴。雙線敘事,滿足不同受眾,並在碰撞中創造出不同的意義。也許你會無動於衷,但更可能看到潸然淚下。故事發生在1944年,剛結束內戰的西班牙,法西斯政權剛剛建立,但先前失敗的左派革命家仍在以遊擊的方式與之抗爭。
  • 《潘神的迷宮》:誰拒絕榮華富貴的誘惑?對抗法西斯的西班牙戰士
    我想到了莫言的《蛙》,陀螺導演的這部電影也是魔幻現實主義。這種題材是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繪畫流派,到60年代誕生馬爾克斯的文學作品《百年孤獨》,在當代魔幻現實主義被運用到電影的創作。《潘神的迷宮》用牧羊神指引公主回歸地下國度的魔幻故事,準確表現了現實中法西斯的暴虐失道、西班牙的正義得道,突出了魔幻現實主義「真實」的特點。魔幻部分裡奧菲利亞歷經第三項任務時,拒絕用弟弟的鮮血打開月圓之夜的通道,而意外的通過了任務。正如國王所言「你能夠捨己為人,這是至關重要的考驗。」從魔幻的角度理解,這必然是可取的人性。
  • 電影 |《潘神的迷宮》:成人觀看的童話電影,腦洞和尺度都很大
    《潘神的迷宮,潘神(道格·瓊斯 飾)。《潘神的迷宮》雖然在坎城毫無斬獲,但是之後卻是一路凱歌,奧斯卡提名,戈雅多項提名,票房大賣,並且成功擠入IMDB前一百名。一切的讚譽都吊足了我的胃口。與美國另一位知名的黑色魔幻導演蒂姆•波頓一樣,Guillermo del Toro電影的也始終堅持著的黑色魔幻風格,導演承認自己受西班牙畫家戈雅的黑色系列油畫影響頗深。
  • 魔幻現實主義在電影中的運用
    魔幻現實主義植根於拉美現實生活中,吸納古印第安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與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驗,將幻象與現實、神話與現實水乳交融,大膽借鑑象徵、寓意、意識流等西方現代派文學表現技巧、手法,以鮮明獨特的拉美地域色彩為特徵,進行創作。
  • 麥田:解讀《潘神的迷宮》重口味版「愛麗絲漫遊仙境」
    當黑色童話遇到法西斯獨裁統治,魔幻世界的怪物也敵不過獨裁者的血腥無情。在死亡的恐懼面前,人們緘默不談對永生的渴望。童真視角經歷一場魔幻世界的人性考驗,也見證現實中人性鬥爭。本期《麥田電影院》帶你走進奇幻怪物大師吉爾莫·德爾·託羅的天才創意之作《潘神的迷宮》。走進迷宮,也走進靈魂最深處。
  • 《潘神的迷宮》潘神為何如此醜陋
    《潘神的迷宮》是由吉列爾莫·德爾託羅執導的美國奇幻電影,道格·瓊斯 、伊萬娜·巴克爾諾、塞吉·洛佩茲等主演。該片2006年5月16日在美國首映。該片以1944年二戰期間的西班牙為背景,講述12歲的奧菲麗婭在百無聊賴之際,卻意外打開了另一扇魔幻之門,並要完成三個考驗的故事。
  • 一部經典的好萊塢恐怖片——《潘神的迷宮》
    導語:一部經典的好萊塢恐怖片——《潘神的迷宮》吉勒莫·德爾·託羅1964年生於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由信奉天主教的祖母撫養長大,大約八歲時就開始涉及電影製作。他在1986年製作了第一部影片《赫琳達夫人和她的兒子》( Dona Herlinda and HerSon)。
  • 不容錯過的五十部經典電影——潘神的迷宮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經典電影是《潘神的迷宮》。《潘神的迷宮》在美國上映於2006年5月16日,由道格·瓊斯、伊萬娜·巴克爾諾、塞吉·洛佩茲等主演。《潘神的迷宮》故事背景設定在1940年代的西班牙,當時西班牙剛結束內戰,佛朗哥將軍正實施法西斯主義的獨裁統治,故事講述一名小女孩莉亞以及他正懷孕的母親,前往身為軍人的繼父所在的軍營居住,而故事卻與羅馬神話中的農牧神潘恩有著微妙的連結。導演是吉爾莫·德爾·託羅。
  • 2006年奇幻電影《潘神的迷宮》大人的童話,小孩勿進
    《潘神的迷宮》完完全全的暗黑童話這是一部具有西班牙魔幻現實主義的影片,片中有兩條線同時並行,神話和現實的完美構造,神話是關於地下王國的公主重回王國的經歷,現實就是關於法西斯將軍維達圍剿遊擊隊失敗的故事,兩條線相交,地下王國的公主正是維達的繼女。對於這部影片的名字,潘神是啥?潘神在希臘神話中一向以荒淫好色著稱,並且因為其相貌醜陋總是被仙女拒絕,潘神的迷宮?
  • 文化作品推薦vol.19|《潘神的迷宮》
    今天要講的電影《潘神的迷宮》是2006年由吉列爾莫·德爾託羅執導拍攝,道格·瓊斯 、伊萬娜·巴克爾諾等主演的魔幻現實主義戲劇電影。
  • 《潘神的迷宮》,通過這幾個方面的處理,你會更加認同這部影片
    《潘神的迷宮》,通過這幾個方面的處理,你會更加認同這部影片大家好,小編今天和大家聊聊電影《潘神的迷宮》。剛開始從片名來看,以為是一部有著酷炫特效的魔幻式冒險片。直到看完影片以後,才以一種沉重的心情領會了,原來這不是一般的魔幻題材片子,而是著重以魔幻反襯現實的象徵主義影片。
  • 電影推薦:潘神的迷宮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是潘神的迷宮,這是一個暗黑風格的魔幻現實主義故事,或者簡稱為黑色童話,故事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地下王國的公主如何重回故國,第二條則是革命鬥爭,故事發生在1944年的西班牙,當時內戰已經結束,勇敢的武裝分子成立了遊擊隊,反抗獨裁的法西斯政權,而法西斯政權則建立了基地進行武裝鎮壓,整個國家都處在壓迫的黑暗陰影裡,在這樣的背影下,主人公奧菲莉婭是個沉迷於童話的小女孩
  • 再刷《潘神的迷宮》:暗黑童話裡虛幻與現實的交替,你看懂了嗎
    雖然《潘神的迷宮》當年並沒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但卻收穫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化妝獎,當然這三個獎項在我來看,大多歸功於導演託羅的怪物情節,才塑造了電影中「潘神」 這樣獨特的造型。從潘神到地獄男爵到魚人,託羅總能在他的電影裡滿足著自己對「怪物」的幻想,把觀眾帶入他所塑造的怪物世界中。
  • 再刷《潘神的迷宮》:暗黑童話裡虛幻與現實的交替,你看懂了嗎?
    雖然《潘神的迷宮》當年並沒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但卻收穫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化妝獎,當然這三個獎項在我來看,大多歸功於導演託羅的怪物情節,才塑造了電影中「潘神」 這樣獨特的造型。從潘神到地獄男爵到魚人,託羅總能在他的電影裡滿足著自己對「怪物」的幻想,把觀眾帶入他所塑造的怪物世界中。
  • 潘神的迷宮:送給成人的一部驚悚黑色童話
    《潘神的迷宮》上映與2006年,該片以1944年二戰時期的西班牙為背景。講述12歲的奧菲利亞在百無聊賴之際,意外打開一扇魔幻之門,並要完成三個任務的故事。《潘神的迷宮》:電影中對色彩運用導演吉爾莫對昏黃色的使用貫穿了整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