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四大文明古國,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其絢爛的文化,以及在人類歷史上做出的貢獻。之所以說是四大文明古國,並不特指其歷史有多悠久,而它們所擁有的制度和傳承的精神,將人類從野蠻帶入文明,教會了人類什麼是榮辱。
然而,隨著歷史洪波的湧動,人類的最原始的榮辱觀逐漸被欲望吞噬,國家、權力的出現,更是將這種欲望推到頂峰,有的國家開始覬覦別國的土地、他人的財富。
於是,世界上開始出現了戰爭,從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演變成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戰爭,最後出現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
戰爭必有勝負,那麼戰敗國的命運只能是任人宰割,分割出去的不僅僅是土地,還有土地上的人民與原有的文化。
中國一直以來都有內蒙與外蒙的說法,而外蒙就是如今的蒙古國和部分俄羅斯土地的總和。作為原本中國的地區,蒙古國內如今依舊有許多人講普通話,只是,文化的斷層又該如何彌補呢?
一、蒙古國的前世與今生
眾所周知,1840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屈辱史的開端。英國人用手中的槍炮,毫不客氣地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於是豺狼虎豹在中國橫行,貪婪的外國人瘋狂地掠奪我們的文物,迫使清政府割讓我們的土地。封建王朝,開始淪為洋人的朝廷。
對比清朝初年中國的版圖和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就會發現有許多地方早已成為別國的土地。那些被列強分割、奪走的地方,終究是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
列強侵略我國的土地,並不是從1840年才開始的。歷朝歷代,邊疆地區都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他們將魔爪深入我國的國土,用不正當的手段蠶食邊疆的土地,妄圖將這些地區從我國的版圖中分裂出去。
早在1727年,清雍正帝就先後與俄國籤訂《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割讓了大約半個蒙古地區,使俄國侵佔的原屬中國的蒙古領土合法化。據不完全統計,此次俄國得到了約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從此以後,俄國理所當然地幹涉蒙古與清王朝的交往與聯繫。他們給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灌輸俄國的文化與思想,將這裡的人民「俄」化,蒙古終究是從這片熱土上被分離了出去。
1945年,國民政府和蘇聯籤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為了贏得蘇聯人的支持,條約中中華民國政府允許外蒙進行公正的公民投票,來決定外蒙古是否獨立。
在蘇聯與蒙古人民的監控下,公民投票最終以97.8%的贊成率決定外蒙古獨立。次年,國民政府也正式認可獨立的蒙古國。
然而風波卻未就此平息,國共兩黨之爭,並不是僅僅體現在國內的不平靜上,也影響著國際局勢動蕩不安。
國民政府出爾反爾,又拒絕承認蒙古國的合法性,也因此蒙古遲遲未加入聯合國。直到1961年,蒙古才在十一會員國的支持下正式加入聯合國。
那麼此時的蒙古,可還記得百年前中國文化的薰陶,可還能夠感受脈搏深處中華文化的律動嗎?
二、摩崖石刻——展開千百年前的歷史畫卷
1990年的某天,蒙古國內的一場大雨將蒙古與中國再次聯結。
當時,一對牧民兄弟外出,行至杭愛山附近時,天降瓢潑大雨,兩兄弟不得不找地方避雨。雨後初晴之事,他們突然發現自己躲雨之處一塊石頭上似有文字。兄弟二人不敢怠慢,立刻通知了相關部門。
在經過史學家的多次驗證之後,確定為摩崖石刻,只是上面所記載的文字一時三刻也不能搞清楚。
不過令人慶幸的是,這塊石頭所處地區的海拔較高,很少有人會行至此處,且石頭的位置比較隱蔽,也不會被人蓄意破壞,如此才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最重要的是經過一場大雨的洗刷,該石頭與其背後的秘密才能被世人窺得,最終重現於世。
蒙古國對此多方重視,可是迫於對文化認知的斷層和近代以來的「西化」,縱使專家們絞盡腦汁,翻閱本國資料,也是沒有尋得石刻的出處。
在此之後,許多西方的學者也聞名而來,但是出於條件的不允許,也為得出可靠的結論。
在多方研究無果之下,蒙古國不得不請中國權威的專家到本國考察。2014年,蒙古國正式著名蒙古學家齊木德道爾吉提出誠摯的邀請。令人遺憾的是,齊木德道爾吉也未能即刻認出石頭上所雕刻的文字,更別提解讀出其中的含義了。
中方對此也是十分重視,畢竟蒙古國曾在我國的版圖之內,這個摩崖石刻很有可能揭開我國歷史研究中的一些懸念、證實某些猜想。經過大量準備,三年後中蒙兩方組建了聯合調查小組,對杭愛山石刻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
此次調查,是中蒙兩國一同探索歷史的過程,勾起了蒙古國對自己「前世」好奇,也給予了他們重新探千百年前歷史的機會。如此看來,著實促進了中蒙兩國的聯繫。
三、石刻的秘密解開,專家激動道:終於找到了
此次調查過程也是十分艱難。由於石刻在高山之上,且下面完全懸空,距離地面約有四五米,專家們不得不藉助腳手架來進行近距離觀察。
通過專業的工具,專家們將石刻上的字跡完整地拓印了下來,根據分析,上面的文字大約是介於漢代隸書和楷體之間。
由於古代的文字統一需要官方頒布專門的「子書」,外蒙屬於漢代邊疆地區,「子書」的頒布和百姓學習均需要時間,因此石刻上的字正是出於時間交錯之際,難以辨認便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
經過一個月的仔細考察和嚴格證實之後,兩國專家辨認出了石刻中近百分之九十的文字,並根據史料中的一些記載,確認了這便是漢代班固所寫的《封燕然山銘》。
此項發現,解開了困擾史學界多年的謎題。史學家門十分激動,高呼:終於找到了。前期在國內的考古工作中曾發現過《封燕然山銘》的拓片,但是其具體位置依舊難以確定。
《封燕然山銘》作為中國邊塞紀功碑的開山鼻祖,其史學價值難以衡量,其所記錄的正是漢代車騎大將軍竇憲率軍擊潰匈奴的偉大功績。考慮到其獨一無二的價值,專家們如此興奮也就不足為奇了。
小結:
古中國絢爛的文化,很多人會聯想到價值不菲的文物、古色古香的建築。但是,古人所給予我們的遠不止這些,他們留下的詩詞歌賦,才是後世考證歷史、了解人文風俗的重要文獻。他們種植在血脈深處的精神,更是我們克服一切困難、砥礪前行的動力。
歷史的車輪不斷滾動,有戰爭、有殺戮。縱使古董可以被掠奪,古建築可以被毀壞,甚至我們的土地都被掠奪,但是中國的文化時至今日依舊是世界璀璨的明珠。因為我們的文化沒有斷層,古人的智慧結晶幾乎完完全全被今人所繼承、發展。
也許某天,在別國的土地上又會發現古中國的遺蹟,那是我們祖先曾經停留的痕跡,是我們國家留下的記號。
徘徊在歷史的黃沙玉臺間,且看金碧輝煌傾塌成斷牆殘垣,終究溯回山河歲月。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