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一切生活的奧秘都逃不開這個字

2021-02-19 十點讀書

天津大學的深秋,飛滿蘆花煙絮。


一進門,我就被一片青白色的蘆葦叢簇擁而上。 

馮驥才極喜蘆花,大樹畫館裡就掛著自己的蘆花畫作。 


這是在荒灘野水中的花,是一年蕭瑟之際,最後開的花。

它唯美卻熱情,是馮驥才藝術審美的象徵。 

我就在這樣的蘆花世界中,採訪了馮驥才。 

這個一直出現在中學課本中的,久聞大名的人,第一次坐在我面前,向我袒露自己的人生奧秘。


奧秘的主題逃不開這個字:美。 

貧瘠時刻的光亮


在78歲之際,馮驥才並沒有就此封筆,而是用飽滿的熱情完成了又一本小說: 

《藝術家們》。 

這是一部講藝術家的書,也是一部講美如何照亮生活的書。


一個敏感的人,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的因素。 

故事發生在貧瘠的60年代。 

彼時人們穿的衣服只是普通的藍衣布衫,吃的食物更談不上珍饈美味。 

一窮二白,一無所有。 

在這樣的匱乏中,3位藝術家出場了。 

與其稱作藝術家,不如說是3個熱愛藝術的青年。 

他們聚在破舊的小木屋裡聽鋼琴曲,在無人的林中暢談文學與詩歌。 

作畫時兜裡揣著一個蘋果,餓了就咬上一口,一呆就是一天。

起風時,他們就用大衣裹緊身體,胸懷裡裹著的是一顆神採奕奕的心。


和書中人物一樣,馮驥才也經歷過那個匱乏時代。 

這本書也是他自身狀況的寫照。 

與妻結婚時,他們只擁有一間7平米的小屋,唯一的柜子還是爛的。

馮驥才在破舊的地方放上了一盆弔蘭,遮擋起來。 

沒有錢裝修,就去買圖畫紙貼在牆上,馮驥才說自己喜歡天藍色,因為能讓房間顯得大一點。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藝術並不是一個高深的詞,而是一種美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狹窄的小房裡,馮驥才與美為伍。 

那時城市還是土路,路邊野花開得旺盛,馮驥才就摘一朵回來。

有時是野花,有時是一兩叢小草。 

沒有精緻的容器,但馮驥才依舊可以比劃半天,思考是插在小藥瓶裡好,還是插在檯燈底下好。 

在他們那個時代,照亮內心的還在於自己。 

那時喝不起酒,也沒有點心甜品。

讀書談天時,馮驥才就找出榨菜,配上粗茶,這樣的助興已經足夠。 

直到現在,馮驥才依舊保持著這個習慣。

就算出國,他也會帶上幾包榨菜茶葉,在酒店的晚上,重溫那段貧瘠卻溫柔的歲月。 

《論語》中,孔子對顏回有著如此評價: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裡,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他的樂趣。 

也許孔子還未說出的是,顏回之所以如此快樂,和所有沉迷於美與藝術的人一樣,是因為他們富足的內心世界。 

困頓時刻的力量 

書中的藝術家們並沒有一直這樣生活下去,他們的人生在一次地震中遭遇了不幸。 

主角楚雲天與妻女唯一的棲身之處在地震中倒塌了。


無家可歸,他只能支起一個大箱子,讓妻女在其下躲避風雨。 

即使冒著餘震危險,楚雲天還是從房子的廢墟中帶回了那幅小畫。

畫中畫的是他與妻子的溫馨小屋,也是他們曾經的快樂時光。 

災後重新分配的平房,矮小枯燥,但只要把這幅小畫掛上去,一切希望似乎又回來了。


3個藝術家曾聚會的屋子,也是楚雲天最喜歡的小木屋,那裡密布著一股神秘又寧靜的氣息。


小屋裡的東西隨意自由地擺放著,牆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畫,還有一臺租界時期遺留下的留聲機。 

然而,這個小屋裡的物件在一次查封中被沒收禁毀。

這等於藝術家們的精神載體轟然倒塌。 

當人們以為他們要從此一蹶不振時,另一位主人公,畫家羅潛,在被拆除的光禿禿的牆面上,用畫筆畫上了一扇窗子。 

他不時修改這幅畫,窗外的景色也就一直變換。 

貝多芬曾說:

 「領悟音樂的人,能從一切世俗的煩惱中超脫出來。」 

這句話,也可以換作,領悟美與藝術的人。 

在完成這本《藝術家們》前,馮驥才還寫過另一本和藝術家有關的書——《煉獄·天堂》。 

這是他採訪畫家韓美林後,整理出來的口述史。 

韓美林現任清華大學教授,是中國藝術史上繞不開的人物。 

但他早期人生卻十分坎坷。


因為沒錢,年僅5歲的韓美林被母親送進救濟會。

12歲時,個頭還沒步槍高的韓美林就去參軍。 

部隊轉業後,韓美林好不容易考上美院,想要潛心創作,沒想到又遭遇文革。

他被打為反派,送進監獄。 

出獄後被發配到一個陶瓷廠工作,原本拿著畫筆的韓美林,要在50度高溫的車間內,像擰緊發條一樣不停地幹活。

經歷如此厄運的韓美林,創作出再灰暗悲傷的作品也不足為奇。 

但一反常態,他的繪畫卻充滿著美與溫柔。 

白巖松曾經問馮驥才,為什麼? 

馮驥才當時說了一句話:

「太陽是黑夜下的蛋。」 



對美的追求,或許就是黑夜裡的那個太陽。

點擊獨家專訪視頻,聽十點君與馮驥才談美

浮躁時刻的指引 

如今的時代,過於龐雜,過於浮躁。 

短視頻app裡,只需手指上滑,就會有一個又一個的10秒視頻出現,時間也會以10秒為單位,一個又一個地流走。 

貨架上的商品,也越來越多地誘惑著人們的欲望。 

倘若不加審視,心靈就易迷失。 

小說裡,最令人痛心的是洛夫這個角色。 

他曾擁有最耀人的才華,能夠畫出最卓越的畫作。 

但因為商品大潮襲來,洛夫開始一心鑽研賺錢。

他想的不再是自己的畫作能帶來多少美麗,而是能在拍賣會上標出多少高價。 

為換一個更大的房子,他將自己早年用生命鑄就的畫作賣給不識趣味的商人。 

他的才氣也在日日鑽營中萎縮消耗了。 

等到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的生活被浪費得一乾二淨,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存留下來。 

這或許是現代生活的一個縮影—— 

被俗世裹挾。 

豆瓣上曾有個「出租房改造」小組,很有意思。 

一群沒錢的年輕人聚在一起,討論怎樣低成本改裝房子,讓自己住得更愜意。 

動手掛窗簾,廢舊桌子改書架,去舊貨市場淘二手地毯,養綠植…… 

小組的介紹語中寫著: 

房子是租來的,生活不是。 

誰又能說,這群人不是生活的藝術家呢? 

從繁雜的工作中脫離出來,仔細擺弄一朵花的角度,下班後捧一本書在桌前閱讀,這些瞬間的美都能助你心靈純淨。 

也許有人質疑:賺錢那麼難,幹嘛花在這些地方? 

但穆罕默德曾說過一句話: 

「誰有兩個麵包,賣掉一個吧,用來買水仙花,因為麵包是身體的糧食,水仙是精神的糧食。」 

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記者曾讓馮驥才推薦一本書給年輕人。 

毫不猶豫,馮驥才選了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朵夫》。

這本書講的也是藝術家追求藝術的故事。 

為什麼是它呢? 

馮驥才說:「它能讓我們對美更加敏感。」

說到底,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的瑣碎,可為什麼每個人活出來的樣子不一樣呢? 

奧秘或許就在,對美的感知。  

時至今日,旺盛的想法仍然在馮驥才腦中活躍。 

他喜歡匆匆吃完飯,隨後投入到文學與美的世界裡。

創作的欲望一個接一個地冒出來。


點擊下圖,即可購買 


聊天採訪結束後,他提到的一個場景,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裡。 

這個場景也曾印在他的腦海裡。 

那是馮驥才去法國訪學,在一個小海港看到的場景。 

黃昏時候,天還沒有全暗,遠處的一小塊天空,映著海水,反射出一片橄欖綠的光。

他還從來沒有見過橄欖綠的天空。 

「現在想到那個橄欖綠,我還是會感動。」 

這,或許就是美的意義。

相關焦點

  • 馮驥才:書房是作家不設防的寫作場
    所有紙都是雜亂的,但我知道我需要的那張紙能在哪一堆裡找到。  中青報·中青網:你在年輕時候想要一間書房嗎?  馮驥才:年輕時候生活很困難,書房是奢望。(上世紀)70年代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住在一個挺小的房子,只有十幾平方米。地震時候整個塌掉了,我又重新把它蓋起來。
  • 馮驥才:我拉著生命的馬車不放手
    馮驥才說,一般去北京等地的短途出差,他都不告訴母親,以免老人家惦記。「必須給她安全感,讓她知道,我隨叫隨到。」如果出差時間長不能去看母親,他會每天給母親打好幾個電話,隨時「匯報情況」,讓母親心安。這個村子有1000多年歷史,當地村民將村整體從水庫淹沒區遷出,還挖了幾十噸土帶走,這令馮驥才特別感動。馮驥才說,2013年在法國演講時說要保護中國的古村落,法國人不相信他70多歲。他說:「我也經常忘記自己的年齡,忘記年齡的人永遠是年輕的。這裡有兩方面使然。一是,我永遠與現實,與生活,與生活的前沿,與生活的問題糾結在一起,我一直在生活的漩渦裡,不會覺得自己老了。
  • 馮驥才書寫家國情懷:他這40年,和時代攪得太緊了
    我想說,這一切都源於我和時代攪得太緊了。」近日,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馮驥才如此盤點他這40年。馮驥才,不宜在他的名字前加上前綴,因為他的身份太多;也不宜在他的名字前加上年齡,因為他一直保持年輕活力。他用文字、行動和聲音,深入參與到一個國家40年的發展進程中,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變遷。「有人說我是傳奇式的人物,做的事兒太多了。我想說,這一切都源於我和時代攪得太緊了。」
  • 馮驥才:苦夏
    回憶過去,誰都有過一段自己稱為「苦」 的經歷,每每提起它,你不再像經受它時那般難過,反而是心懷自豪和慶幸。所以才有人說,你吃過的所有的苦,都會變成平坦的基石,鋪在你未來的路上。把馮驥才的這篇《苦夏》,分享給那些正在奮鬥路上揮汗如雨的人,也分享給正處在高考備戰最後時刻的學子。這一日,終於擱下扇子。
  • 馮驥才:創作最大的快感,是偶然成了必然
    這都成為習慣了,一個字不舒服都得改過來。    中華讀書報:《單筒望遠鏡》的小說結尾非常悲慘,看得讓人落淚。    馮驥才:我心裡一直有個情結,就是庚子情結。對我來說,1900年的兩件事,是特別重要的兩件事:一是敦煌藏書被斯坦因、伯希和盜走,大量知識分子跑到法英把盜走的文物想方設法運回國。這件事對我觸動特別大。
  • 馮驥才:我七十八了,文學找我了
    在宣傳新書時,馮驥才在個人的抖音帳號上說:「我就希望讀者能夠知道,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他們堅守著美,堅守著自己的理想,堅守他們的精神,儘管他們很困難,但是他們始終擁抱不棄。」 在新書中,馮驥才寫道:「藝術家工作的本質,是在任何地方都讓美成為勝利者。」橫跨四個領域,實際上也是他致力於在各個角落散播美的徵程。
  • 君品談丨馮驥才:離不開的「責任」二字
    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馮驥才先生,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文壇的代表性作家,他不僅限於「文學」的層面,還將美術創作、非遺保護、民間藝術也納入他的文學空間。尤其是作為文化遺產保護者,為保護中國古村落時常出現在公眾視野,被人們稱為「中國古村落保護第一人」。
  • 「我不尋找 我見到」——讀馮驥才的《藝術家們》
    這個價值內核帶著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穿行而來的理想主義的底色,也一再充當馮驥才創作之火的燃料,甚至是他之所以為他的精神基石。   事實上,馮驥才近年來的很多作品,從小說到紀實,都有這樣一個堅守價值、堅守美的「正念」,有一個理想主義的創作人格。
  • 「我不尋找,我見到」——讀馮驥才的《藝術家們》
    這個價值內核帶著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穿行而來的理想主義的底色,也一再充當馮驥才創作之火的燃料,甚至是他之所以為他的精神基石。事實上,馮驥才近年來的很多作品,從小說到紀實,都有這樣一個堅守價值、堅守美的「正念」,有一個理想主義的創作人格。
  • 馮驥才:「藝術的本質是在任何地方都讓美成為勝利者」
    文藝報:在新媒體時代,網際網路、手機等電子媒介的快速閱讀與人們的生活聯繫越來越密切,您對於凝練文章的寫作是不是也與這樣的時代潮流有關?馮驥才:1984年我曾經創作過一篇小散文《珍珠鳥》,後來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全文僅有1000多字。
  • 慈城人馮驥才:鄉情,愈遠牽愈緊
    4月22日,下午5點多,從慈湖中學回馮驥才祖居博物館的路上,街兩邊大排檔已紛紛支了出來,香氣逼人。城隍廟門口的廣場舞,也已井然有序地開始了。  一天前,馮驥才先生從天津來,加入了慈城這個古鎮的生活。  五個多小時的高鐵車程,把他從一個故鄉送到了另一個故鄉。
  • 馮驥才:「俗世奇人」的文化守望
    馮驥才是著名的書法家、畫家、作家,他同時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定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這其中每一個頭銜,都代表著一個領域,以及他在這個領域裡的成就。寫作、畫畫、為中國傳統的村落文化及非物質遺產奔走相傳,他的足跡、聲音及名號,遍布藝術文化體系裡的各個角落。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現代化的浪潮開始席捲中國。
  • 馮驥才和他的「藝術家們」
    那座馮先生10歲到24歲期間居住的樓房,直到今天都有一種古樸的文化感,很安靜,有新的主人,馮先生不經意地回憶起那些童年往事的碎片,尤其是那隻被他捉弄過蝸牛......走出舊居,馮先生給朱迅分享手機裡自己與103歲的母親的合影。歷經人生滄桑,耄耋之年馮先生欣慰高堂老母健康。馮先生說,「我一生沒有離開過天津」。不同於他人對故土的追憶或遠望的蒼涼,馮先生不算是遊子歸巢,卻是一生守望並傳承著自己的文化。
  • 馮驥才:到了冬日,才能實實在在觸摸到歲月
    冬意最濃的那些天,屋裡的熱氣和窗外的陽光一起努力,將凍結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總是先從中間化開,向四邊蔓延。透過這美妙的冰洞,我發現原來嚴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總有陰影遮翳,蔥蘢卻幽暗。小樹林又何曾有這般光明?我忽然對老人這個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閱盡人生,脫淨了生命年華的葉子,才會有眼前這小樹林一般明澈。只有這徹底的通徹,才能有此無邊的安寧。
  • 人物|馮驥才:時代終結,鄉關何處,他們全要換乘另一班車
    大樹畫館是馮驥才先生於1993年創建的,1994年後,馮驥才先生投身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和民間文化搶救,畫館遂成承擔這一繁重工程的工作室。2005年,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建成。大樹畫館遷至此處。大樹畫館的「大樹」二字,取典於馮家先祖漢將軍馮異,為國建功卻不思封官,每逢諸將論功,必避於大樹之下,因被軍中尊稱「大樹將軍」。冰心先生生前深會馮驥才的用意,題寫了「大樹畫館」四字。
  • 領略鬼才馮驥才的津門語言魅力
    馮驥才先生就出生於天津這個有文化底蘊的城市,他既是作家,也是畫家。古人大多是書畫不分家,而馮驥才先生就是這樣一位"鬼才"。馮驥才先生創作的文學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等獲全國文學獎。
  • 人物 | 馮驥才滬上6小時會友記
    以前是寫他者,這次新作《藝術家們》寫的是另一個馮驥才。我78歲了,身體可以,還能再寫兩部。——馮驥才9月28日夜光杯編輯專訪馮驥才擷影「我常說,太陽是黑夜下的蛋。我不迴避寫作的批判性,不迴避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唯美主義者。」「我確實有兩張面孔。
  • 馮驥才:一群才氣縱橫的藝術家,卻被庸俗的價值觀打敗、毀滅了
    我從這個角度去寫,因為我還要表述,我要讓這個思想和我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要一致,我要通過他的思想,跟這個時代的各式各樣的思想思潮雄辯,所以我會不自覺的要把我自己的一些生活,一些感受放進去。朱迅:那就連上了。他一定要想像一個人物,想像的就是您自己。馮驥才:但是你不要把這個小說裡所有的事都認為是我。
  • 馮驥才:我一直守望著鄉村,可是……
    從這個意義上說,村落就像是「人類的父親」。 馮驥才覺得,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是長城,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就是村落。 我國的很多傳統村落,在他看來,就像一本厚厚的古書,「只是來不及翻閱,就已經消亡了。」
  • 馮驥才先生的大師課 萬物生靈當歸善良
    每當提及,心中便滿是敬意,雖然都不曾見過這位大師,但是他的大師風範卻始終影響此身。今天有幸通過大師的這一堂課,收穫頗豐,特來分享。大師名曰馮驥才,而這一堂課便是《萬物生靈:馮驥才給孩子的散文》。《萬物生靈:馮驥才給孩子的散文》這本書選取了馮驥才先生的50篇美文,內容則是從動物、植物、生活、時光等多個角度來共同完成這一課。我的能力不及大師的萬分之一,在讀過此書後,收穫了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