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2021-02-09 祖道影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

憨山大師 著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此示壽命相也。謂前能了之心為眾生相。今觀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淨覺體,所謂覺心源,故名究竟覺。到此境智俱泯,一切俱離,謂以即心之智,還照寂滅之體,境智一如。如眼不見眼,故云一切業智所不自見。以返妄歸真,至法身極則處。但守住寂滅不能轉位回機。所謂抱守竿頭,靜沉死水,宗門名為尊貴墮,即此墮處,不能超越,故猶如命根,為壽命相。語云: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大千世界現全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斷。前雲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相耳。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消冰,無別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此直示妄源也。一切覺者,前三相也。謂心照清淨覺,前三相皆為塵垢。即此覺心,亦未離塵。然以真照妄,妄即是真,故如湯消冰,冰即是湯。今存我覺,我則如冰。知冰以不能自遣,如不自斷命,所以為壽者相也。下明我為法障。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此明我為法障道之本也。謂末世眾生,若不了此四相,縱多劫勤苦,終不能成聖果,以執我見而修故也。正法末世,謂末世眾生,幸遇此圓教法門,可為正法。若錯亂修習,與不修等,故無行證,所以為末法也。釋迦法中,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證果者少。末法一萬年,但有教理,而無行證。今教理雖存,而徒勞無益者多矣。下有三徵,三釋。此久修無證之義。

  

何以故?

  

此徵何故久修無證耶。下釋。

  

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釋義謂所以久修不證者,以認一切我為涅槃故,以證悟未忘,得少為足故。言認一切我者,謂凡所修行,皆依我見,將此我見,以為涅槃,故終不成就耳。認賊為子,喻終不成就。

  

何以故?

  

此徵何故認我便妨於道耶。

  

有愛我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根,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釋義所以認我妨道者,以我為愛憎之根本故也。謂凡執我者必愛我,今以我愛而求涅槃,則涅槃但資愛根,非真涅槃也。故云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故非真也。凡不順我愛者,必起憎心,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本從愛起,不知此愛,真生死本。故今修行人,不知斷己愛根,而別憎生死,迷之甚也,故不解脫。然說認妨道者,以愛資愛故也。

相關焦點

  • 寫給惟覺老和尚的一封信
    若第一念能知,第二念不能起了知之心念,又如何能知此文之內容?若因每字字義不同,而起不同之念,則此念為初念?或相續之念?若為初念,於理難通,有前後之次第故!如為相續之念,而言初念為正念,即成戲論,因二念同故,同能了知!故說無能見、無所見才是涅槃心,能知能覺之性皆有念,初念一起即有能所,即非涅槃心。
  • 北周建立者:宇文覺
    臨終前口授遺詔,希望「仁兄冢宰」等「協和為心」,輔佐其四弟宇文邕。明帝死後,宇文護又立宇文邕,是為周武帝,即位時僅十八歲。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宇文護手中。護不識大體,委任非人而久專權柄,又素無戎略,兩次伐齊均大敗而歸。572年三月,宇文護進宮覲見皇太后,武帝陪護進宮時希望他諫勸太后戒酒,並把一篇題為酒誥的文章讀給太后聽。
  • 楞嚴經講解395:一切法不受就破受陰,一切覺受都知道是妄的
    如是」五陰之「五重」覆蓋,若欲破除,當「詣」(就是至)「何為界」限?(須修到什麼地步,才算完成?)「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得「清明」之「心目」,並「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正法之「眼」目,得以辨識一切法。二  總答五陰生滅本因:同是妄想——妄元無因。經文:【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 自然法師:覺心若只知道清淨,不知道煩惱,叫覺心嗎?
    覺可以現一個感覺的名字,但你絕對不會在這個上面妄墮名字,妄取名字,就像逐相尋名,就一味只是尋名而已。你不會著相尋名(名字的名),你才能夠明白一切世間現前所緣的一切變化,那叫做什麼?那才叫做覺心,那才叫滿覺。不然覺心不覺,那怎叫滿覺呢?覺心只知道清淨,不知道煩惱,叫覺心嗎?
  • 慈心覺者:史上穢跡金剛最全版!除穢之王 • 大力怒王穢跡金剛
    為利眾生故願大覺成(三遍)穢跡金剛神通大圓滿陀羅尼唵跋吉囉二合格饒二合達.瑪哈巴拉.若聽聞者,一切事業皆悉成就。但諸惡事皆不及身。毗那夜迦伺不得便。一切眾生之所愛敬。一切怨敵常皆遠離。一切密言皆得成驗。諸金剛法任運當成。一切不祥即得解脫。一切吉慶常當加護。若持此明滿十千遍。即同登壇具足灌頂。如遇明師之所傳授。
  • 《dnf》女聖職者三覺幾時出 女聖職者三覺上線時間介紹
    導 讀在dnf中,女聖職者三覺的上線時間為2020年12月26日。
  • 《天道》覺者由心生律,律者以性施行
    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每個人根器和慧根不一樣,有人不用修,內心毫無漣漪,心境無垢,靈境亦非臺,何處染塵埃。人心本來是沒有塵埃的,隨著在紅塵中摸爬滾打,我們的心也變複雜了,這就突出一點,人越活越回去了,屬於一顆平常心;一顆清淨心,一顆處事不驚,臨危不亂的心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覺者也是修者,只不過比修者的境界更高一層,因為覺者是有智慧存在的,而修者還停留在「相」的層面。
  • 佛說八大人覺經
    「同體大悲」者,乃了知眾生本具佛性,與聖人圓證的真如體性,本質上無二無別,同在如來毗盧性海本體中,乃至於一切無情萬物,亦不離此性體,即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成佛道,則一切心、一切有情及所依報的無情世界,統統攝入諸佛空性本體,故除有情眾生外,對無情萬物示生同體大悲。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 《生命·覺者》梁冬對話酈波全集(音頻、視頻、文字)
    睡覺,「覺」是指從沉睡進入醒來的一個狀態。你這個叫「覺者」就很有意思了。「覺醒」,這是一個詞。但是「覺」和「醒」在訓詁裡又不一樣。沉醉之後神智漸清晰,叫做「醒」;沉睡之後醒來叫做「覺」。區別在哪兒?《說文解字》還引申覺的一種深刻內涵,為什麼沉睡之後醒來叫「覺」?沉睡,就不是「寐」之後。奴隸、平民,只能叫「寐」,勞作之後,倒頭就睡。而貴族是有閒階層。
  • 傳普法師講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謂何意
    我來自江蘇,我的法名叫傳普,我今天要講的經文是《八大人覺經》。我看今天來的出家眾少,我想出家眾可能會對《八大人覺經》要熟悉一點。因為我們常誦「遺教三經」,《八大人覺經》是「遺教三經」中篇幅最短的一篇,全經只是比《心經》要長一點點。但是就是在那麼簡短的一篇經文當中,佛陀將整個修行的要點娓娓道來。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一下《八大人覺經》。
  • 《金剛經》: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直譯--「為什麼呢?如果執取空無一切法的非法相,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真實的壽者。」解釋--「何以故?若取非法相」--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雖然是虛幻不實、無常不堅,如夢幻泡影一般;可是它們畢竟還是存在,並不是沒有。
  • 《金剛經》: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雖然如此,佛弟子千萬不可起輕慢心,因為聲聞阿羅漢,或即使只是初果人,對凡夫眾生而言,都已經是聖人,是故不應心生輕慢。就多數眾生而言,要證得聲聞初果已非易事,更何況阿羅漢之解脫果位?若就大乘別教而言,有三賢位之賢人,也有初地以上之聖人。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 釋迦道場興國寺妙覺上人:覺知心力即菩提
    淅川興國寺釋妙覺 河南南陽 釋迦道場 興國寺緣 起:因抱著深重的「我執」「我所」「我見」,對於尊師一再教誡叮囑之事宜,弟子們未能真正理解,心神相印,如期成辦。尊師為破除弟子們的「我」與「我所」,調伏由「我」而滋生之五毒,先是現金剛忿怒相進行棒喝,後又以金剛道歌的方式脫口為弟子們應緣開示「覺知心力即菩提」的修心法要。若能用心體悟領會運用此心法義諦,當受益無窮。現做如實如是記錄,供養無量具緣有情。惟願見者清淨,聞法生喜,聞法得度,淨智圓滿覺慧如海……。南無阿彌陀佛!
  • 自然法師|不解大覺,如何能明白世間的一切法相、法義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部份的人都會認為,佛門之中講到佛法,就只是念念照見覺心,就是這樣子而已?難道所有世間法的一切法義、法相都不必知道嗎?一切世間的道理,都不需要了解了嗎?這就是一個根本沒有念念觀心的人,心中所說的儘是世間愚痴語言!你根本還不認覺體,你怎麼會知道世間法相呢?就好像在鏡色之前,你根本不認鏡體。站在鏡色的妄想執著,想要在鏡色的執著之中,明白一切鏡色中種種一切的法相、法義,絕無是處!
  • 民間三大聖經之《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如劉華勳《重鐫覺世經圖說序》中所云:鹹豐年間「塾師史慎庵先生以兒輩初授讀,暫輟夜課,借得《覺世經圖說》一書,於燈前月下為兒輩按圖講解」。《覺世經》認為:世上無一人不在五倫綱常之內,亦無一人能跳出心性天理之外。儒釋道三教,合之則互美,離之則互傷。儒教之克己復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與佛道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是相互融通,垂教世間,開化迷誤,直指人心。 無論是對入世間解決問題用的法,是對出世間解脫輪迴修的法,法無高下,因心而有差別,心淨則佛土淨,心垢故眾生垢。
  • 見聞覺知夢一場
    眼睛只是眼識見性功能的出口如窗戶***********耳鼻舌身意亦如此是窗口功能皆是心本具有心有見聞覺知本功能本不依於六根存在雖可以六根而出比如人在夢中不依眼而見不依身而行不依身而覺>不依意而想是本功能也心不依六根而顯***********眼見是空所見物是空見者亦是空***********
  • 《覺林菩薩偈》的故事~
    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好象善於畫畫的畫師,當他在畫畫的時候,只知道一個輪廓,究竟畫什麼?也不詳知,不過隨緣應畫而已。由心想畫而畫。一切諸法性,也象畫畫的心一樣。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人的心,好象工畫師,能畫出一切世間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能畫出來。色受想行識五蘊,也都從心所生,如同畫畫。
  • 人有八大覺,對照自己的心,領悟當前的境界
    很多人借著「佛教」的依仗四處斂財,不幹實事竟幹虛頭巴腦的事情。對此需要了解,有信仰是好事情,信仰缺失會導致精神危機,如今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精神危機是潛藏的隱患。對此人們更得尋找無上的智慧來對照自己的心,讓這顆不安的心,安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