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覺(542年―557年),(557年在位),字陀羅尼,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母為元皇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馮翊公主),北周開國國君(當時稱天王),但實際上是權臣宇文護擁立的傀儡。
宇文覺七歲(一說九歲)時,被封為略陽郡公。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拓跋廓命宇文覺為安定公世子;四月,拜為大司馬。十月,宇文泰過世,由宇文覺繼承太師、安定公等官爵。十二月,拓跋廓又下詔以岐陽之地封宇文覺為周公。
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拓跋廓派濟北公元迪將皇帝的玉璽和綬帶送給宇文覺,二月十五日,在其堂兄宇文護的扶持下,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國號大周,史稱北周。宇文覺稱帝後為了親自執政,與大冢宰宇文護髮生衝突。宇文護於是與尉遲綱合謀廢立之事,先設計誅殺乙弗鳳,並使宇文覺身邊沒有侍衛;接著派賀蘭祥逼迫宇文覺遜位,將他貶為略陽公並幽禁。
不久宇文覺被宇文護殺害,年僅十六歲。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派遣蜀國公尉遲迥在南郊上諡宇文覺為孝閔皇帝,稱其陵墓為靜陵。
北周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僅有25年的統治時間(557年—581年)。北周的政權更替如走馬燈一般,這都和一個人有關,他就是權臣宇文護。
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的下場令人咋舌。他的命運始終掌握在他的堂兄、權臣宇文護手中。宇文護是宇文泰之侄。早年追隨宇文泰徵戰,在與東魏的交戰中屢建戰功。宇文泰死後,諸子年幼,遺命護掌管國家大事。557年宇文覺稱周天王,建立北周。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
北周王朝初建時,政局甚為動蕩。宇文護急於把政權搶到手,昔日曾與宇文泰同為柱國的趙貴、獨孤信並不服從宇文護的統制,趙貴雖想除掉宇文護,卻不料被人告發,宇文護遂殺死趙貴,並免去獨孤信官職,不久又逼他自盡。
幾個月後,宇文覺不甘心處於傀儡皇帝地位,便與親信密謀殺護。結果密謀洩漏,宇文覺反被宇文護廢黜而死。
宇文護又立宇文泰長子宇文毓做天王,是為周明帝。頭兩年明帝不用年號,第三年八月才改稱皇帝。560年明帝被宇文護毒死,時年二十七歲。臨終前口授遺詔,希望「仁兄冢宰」等「協和為心」,輔佐其四弟宇文邕。
明帝死後,宇文護又立宇文邕,是為周武帝,即位時僅十八歲。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宇文護手中。護不識大體,委任非人而久專權柄,又素無戎略,兩次伐齊均大敗而歸。
572年三月,宇文護進宮覲見皇太后,武帝陪護進宮時希望他諫勸太后戒酒,並把一篇題為酒誥的文章讀給太后聽。
當宇文護念這篇文章時,武帝突然用玉珽﹙皇帝執的笏﹚從背後猛擊一下,使他跌倒在地。武帝喝令一宦官動手。誰知他緊張得手都軟了。預先埋伏在內的宇文直﹙武帝同母弟﹚衝出來,一刀結果了宇文護的性命,又殺死護的多名親兵。
宇文護執政十五年,武帝在宣布其罪狀的詔書中,說他「任情誅暴,肆行威福,朋黨相扇,賄貨公行」,「使戶口凋殘,徵賦勞劇」,不是沒有根據的。
周武帝親政後,首先把府兵掌握在自己手裡,其後又將府兵改稱侍官,以示府兵從屬於皇帝,是皇帝的侍從,府兵對柱國的從屬關係因此大為削弱。他還大量招募漢族農民充當府兵,以改善府兵的組織形式。
周武帝自即位之日起,就著手準備滅齊。575年七月武帝下詔伐齊,結果以失敗告終。次年十月,再次伐齊。武帝承認去年伐齊「直為拊背,未扼其喉」,改而採用直取晉陽的策略。
齊後主恣意作樂不以國家存亡為意,平陽陷落後才率領主力從晉陽南下,與平陽以北的周軍交鋒。十一月齊後主進至平陽城外,周武帝見齊軍聲勢很盛,便引兵西還。回到長安後,周武帝獲悉平陽告急,才後悔當初不該退兵。在長安住了幾天,便重新出兵東徵。
十二月初四,武帝集結八萬兵力開赴平陽城外。初七武帝解平陽之圍。周軍守將梁士彥見了武帝哭道:「臣幾乎見不到陛下了!」武帝也忍不住流下淚來。
這一仗周軍是僥倖取勝,齊軍是敗在自己手上。武帝見將士疲憊,又動了撤軍的念頭。梁士彥攔住武帝坐騎,諫道:「如今齊軍潰散,人心搖動,乘此進攻,其勢必可成功。」武帝這才改變主意,下令追擊齊軍。
十二月十五日周武帝抵達晉陽城下,次日周軍攻城。打到黃昏,周軍攻入東門,武帝親自率兵衝進城裡。齊軍馳援堵住城門口。城外周軍衝不進去,城內周軍腹背受敵。武帝身邊侍從只剩下兩個,四更時分才衝出城門。
齊軍打了勝仗,喝得醉如爛泥;周軍吃了敗仗,武帝逃回營內,心力俱瘁,想收兵撤回。多數將領勸武帝班師,只有少數幾個人不岡意收兵。宇文忻說:「昨天城都破了,只因將士輕敵,受了些挫折。大丈夫要死中求活,敗中取勝,何況如今已形成破竹之勢,奈何棄之而去?」
周武帝打消了退兵的念頭,一待天明便集結兵力,猛攻東門。齊軍將士大多還在睡夢之中,不多一會兒,城門就被攻破。齊後主叔父高延宗被擒。高在危城中做了十幾天皇帝便淪為階下囚。
齊後主日前已出城逃往鄴城。周軍於除夕向鄴城進發。其時城內已亂成一鍋粥。正月初一,後主禪位於太子—八歲的高恆,自己做了太上皇。十八日周軍抵達城下,次日攻城,擊敗齊軍。後主離城出逃,他讓高恆亦禪位,然後父子倆走青州逃往南朝陳國,結果出青州不遠,就被追兵擒獲。不久,後主以謀反罪被殺。
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中國北方得以一統。
578年六月周武帝死,年僅三十六歲。太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周宣帝。次年二月傳位給太子宇文闡,是為周靜帝。580年五月,宣帝死,年僅二十二歲,而繼位的靜帝只有八歲。實權落入楊堅手中,朝政由他一人把持。
楊堅自稱漢太尉震十四世孫。堅父忠,西魏恭帝賜姓普六如氏,北周時封隨國公,官至涇州總管,娶呂氏,生堅。
靜帝即位後,即晉堅為大丞相。外鎮如相州、申州、滎州、青州等,曾相繼發難,不久皆被平定;周之宗室畢王、趙王、越王等,均以謀執政之罪名而被誅。
581年楊堅廢靜帝自立,建立隨朝,又因「隨」字帶「走」,故改朝號為「隋」,是為隋文帝。楊隋政權587年滅後梁,589年滅陳,結束了南北朝分立局面,重新統一全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統一之後的第二次大統一。這次統一,不僅是南北兩方水土合為一體,而且是歷時三百年的民族大融合的收官之作,真正實現了地無分南北、人無分夷夏的大一統。南北一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從文化形態看,「南學簡約,得其精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南朝就像樹的主幹,保持著中國文化的主幹;北朝猶如樹的枝葉,伸展著中國文化的樹陰。南北一統讓樹幹與枝葉長到了一塊,中華文明的參天大樹得以牢固地樹立起來。
北周建立後(公元557年),楊堅十七歲,被授予右小宮伯,進封大興郡公;
在這一年,楊堅與獨孤信的幼女、時年十四歲獨孤伽羅結婚。當時的北周明帝宇文毓見楊堅相貌非凡,就命一位名叫趙昭的看相術士給楊堅看相。趙昭對宇文毓謊稱:「不過當個柱國而已。」但私下卻對楊堅說:「大人將成為全天下的君主,然而,你必定需要經過一番大規模的屠殺之後,才能平定天下。請牢記我的這話。」周武帝宇文邕即位時(公元560年),楊堅二十歲,被任命為左小宮伯,外調為隋州(今湖北省隨州市)刺史,並晉升為大將軍。
由於楊堅的嶽父獨孤信在與北周實際統治者宇文護的衝突中被殺,把持北周大權的宇文護一直對楊家心存猜忌。宇文護曾試圖拉攏楊堅,但其父楊忠已看清了武帝宇文邕決不甘心一直當一個傀儡皇帝,總有一天會清除宇文護一黨,因此,他勸阻兒子不要和宇文護交往。於是,楊堅婉言謝絕了宇文護的拉攏,宇文護遂屢屢想加害楊堅。
公元568年,楊堅二十八歲時其父楊忠去世,楊堅襲爵隋國公。四年後,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忍耐了十二年之久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誅殺了宇文護。作為宇文護異己勢力的楊堅很快就得到了宇文邕的信任,並將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聘為皇太子宇文贇的皇太子妃,二人結成了兒女親家。
但是武帝宇文邕的同父異母弟弟齊王宇文憲說:「楊堅相貌異常,我每次見到他,不知不覺中就茫然若失。此人恐怕不會長久甘做臣子,應該早早將其除掉。」由於武帝宇文邕對宇文憲本人更為猜忌,因而沒有聽從。內史王軌與皇太子宇文贇不和,多次在武帝宇文邕面前稱:「皇太子不堪當天下之主,楊堅有反相。」宇文邕雖然知道自己兒子不太成器,但讓別人這樣說自己的兒子,自然很不高興,說道:「如果這是天意,又能怎麼樣呢?」
公元578年,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其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北周宣帝。北周宣帝荒淫無度,即位一年就禪位給自己的兒子宇文闡,自己當上了太上皇。按理說,身為國丈的楊堅地位應該更加穩固了,但其實卻不然。宇文贇即位後又另立了三個皇后,四位皇后家族之間相互傾軋,楊堅一直在擔驚受怕中度過,其間,宇文贇曾多次想殺害楊堅,都沒有行動,兩年後,宇文贇病死。這下,作為北周靜帝宇文闡名義上的外祖父的楊堅這才把持了朝廷大權,並很快於公元581年取而之。時年楊堅四十一歲。
隋文帝楊堅可以說,楊堅廢帝自立的過程還是比較容易的。
呂思勉評價說:
「自來篡奪之業,必資深望重,大權久在掌握而後克成,而高祖(楊堅)獨以資淺望輕獲濟,此又得國者之一變局矣。」岑仲勉也稱:「(楊)堅承襲家蔭,無赫赫勳績,其得篡周立隋,實以受遺輔政為一大樞紐。自其受遺詔起計,不出一年,便移周祚,得國之易,無有如楊堅者。隋文帝楊堅即位以後,勵精圖治,愛民如子,「薄賦斂,輕刑罰,內修制度,外撫戎夷。每旦聽朝,日昃忘倦,居處服玩,務存節儉,令行禁止,上下化之。」無愧於一位劃時代的偉大君主。
一是完善了制度。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後世對此都不過是修修補補,沒有大的變化。這一制度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既加強了皇權,又能相互制約。他還制訂了以「刑網簡要, 疏而不失」著稱的《開皇律》,該法律所確立的一些重要原則,一直被後世所沿襲。他還命令禮部尚書牛弘制定《五禮》(吉、兇、軍、賓、嘉禮),共計一百卷,開皇五年一月十一日,隋文帝下詔命令實施新的禮儀。他又進行大規模的人口普查,確立了輸籍法,杜絕了官吏徇私舞弊的現象,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史稱「自是奸無所容矣」。
二是整飭吏治。隋文帝下令進行改革,沙汰冗員,合併地方州縣,減輕百姓負擔。他本人十分勤政、節儉,官吏不論大小,只要在地方上幹得好,都能被他發現。他還下詔命令全國各地州刺史的高級佐官如長史、司馬等,每年年底要進京親自向皇上述職。開皇年間,隋朝全國各地的地方官吏大多都很稱職,百姓們也日漸富裕起來,這一舉措為開皇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關心民瘼。隋文帝雖然節儉,但對於有功之臣賞賜起來卻毫不吝嗇;他每次出外巡視,路上遇到攔駕鳴冤的,必定會停下來親自詢問;他還經常派人出宮暗訪民間的疾苦、官吏的表現。一次,關中出現饑荒,隋文帝派親信到民間察看百姓們的生活,有人將百姓們吃的豆渣子、雜糠呈上,隋文帝手捧這些食物,流著眼淚讓群臣們看,深刻反省自己,很長時間不吃酒肉。
四是移風易俗。南北朝後期駢體文盛行,辭藻華麗,卻言之無物,連篇累牘,讀之讓人生厭。隋文帝從改革文風入手,要求各類公文都要有事說事,不得片面追求浮華的文辭,讓人讀了半天如墮雲霧之中,空無一物,不知所云,從而營造出一種樸實無華的社會風氣。
五是消除了北方威脅。從開皇三年開始,隋文帝採取恩威並用、分化瓦解、分而治之的辦法,離間了突厥內部,經過兩年的努力,大大削弱了突厥汗國的實力,基本上消除了突厥汗國對隋朝的威脅,維護了北部邊疆的安全。與此同時,西部的吐谷渾國也從開皇四年以後不再騷擾隋朝邊境。
六是統一中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十月,隋文帝命令晉王楊廣為尚書令,全面負責滅陳的戰役。各路隋軍共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皆受楊廣節度。東自大海,西至巴蜀,向陳發動了全面進攻,並於第二年上半年即滅亡了南陳,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南北割據局面。
史稱隋文帝「鴻恩大德,前古未比。」到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廓廡之下。」在他剛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而唐代直到唐太宗死後,才僅有戶口380萬戶,國力之差距以及「開皇之治」與「貞觀之治」的差距可以想見。
據《貞觀政要》稱,唐初人估計,到開皇末年,「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數量如此龐大的糧食儲備,在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大統八年(542年),宇文覺出生於同州。其父是西魏權臣宇文泰,大統三年(537年)由西魏文帝元寶炬任命為柱國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西魏軍隊的實際統帥;其母為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馮翊公主(元皇后)。
宇文覺七歲(《周書》記為九歲)時,被封為略陽郡公。當時有善面相者史元華為其相面,私下告訴他的父母:「這位公子有至貴之相,但可悲的是他不長命。」宇文覺不到十五歲時,便娶了西魏文帝元寶炬的第五女晉安公主元胡摩為妻。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宇文覺以嫡子被宇文泰立為世子;四月,拜為大將軍。 宇文泰原想取代元氏政權自立為帝,不料十一月在北巡途中病死。宇文泰侄子宇文護(宇文泰長兄宇文顥第三子)因從小追隨宇文泰,既為之管理家族,又隨軍轉戰,東徵西討,功績不小,得到宇文泰的信任和器重。宇文泰臨死前,因為宇文覺還小,於是他委託宇文護輔政宇文覺執掌政權。 宇文泰死後,拓跋廓封宇文覺為太師、大冢宰、襲封安定公;不久,又封宇文覺為周公。
西魏恭帝四年(557年),掌握西魏大權的宇文護陰謀進行禪代,逼西魏恭帝拓跋廓把皇位禪讓給宇文覺 。西魏恭帝親自臨朝,派遣民部中大夫、濟北公元迪將皇帝的印璽奉上。宇文覺力辭不受。公卿百官前去進行勸進,於是宇文覺同意即位。當日,西魏恭帝於大司馬府遜位。
北周孝閔帝元年正月初一日(557年2月15日),在宇文護的扶持下,宇文覺受禪即位,自稱天王,國號「周」,史稱「北周」,是為北周的開始。追尊宇文泰為文王,母元氏為王后。立妃元胡摩為王后。
宇文覺登基後,以大司徒、趙郡公李弼為太師,大宗伯、南陽公趙貴為太傅、大冢宰,大司馬、河內公獨孤信為太保、大宗伯,柱國、中山公護為大司馬。不久,進封太師李弼為趙國公,太傅趙貴為楚國公,太保獨孤信為衛國公,大司寇于謹為燕國公,大司空侯莫陳崇為梁國公,大司馬、中山公宇文護為晉國公。
宇文覺稱天王后,宇文護就任大冢宰(大丞相) ,軍政大權實際上全部掌握在他手中。宇文護專橫跋扈,一部份元老大臣對他心生不服。太傅趙貴密謀刺殺宇文護,找太保獨孤信商議,獨孤信阻止了他,但也沒有告發他。後來有人告發了這件事,宇文護以謀反罪名殺了趙貴,獨孤信也被罷官,不久又被賜死。
宇文覺雖然尚未成年,卻也想親自執政。對宇文護不滿的大臣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恆和宮伯乙弗鳳、賀拔提等看出了宇文覺的心事,便密謀策劃,請求宇文覺除掉宇文護。宇文覺心中贊成,但不敢貿然行動。 於是,招集了一批武士在皇家花園講習武藝,演練擒拿捆縛之術。當年八月,這一伙人怕勢單力薄,又由李植去拉宮伯張光洛入夥。張光洛偷偷向宇文護告了密,宇文護料知這些人成不了氣候,沒有殺他們,只把為主的李植貶為梁州刺史,孫恆貶為潼州刺史。
宇文覺並不肯罷休,總想召回李植、孫恆二人。宇文護耐著性子向宇文覺「哭諫」,他說:「天下至親莫如兄弟,若是兄弟互相猜疑,那世間還有可信之人嗎?叔父囑託我幫陛下治理國家,如果陛下能獨立料理朝政,名揚天下,為兄也就死而無憾了。可是陛下現在年紀尚小,我擔心我被害後大權落到奸臣手中,那時候非旦對陛下不利,連國家也將滅亡,叫我有何面目去見地下的叔父!我既是陛下的長兄,又是朝中宰相,還能有什麼想法!望陛下三思,切勿聽信讒言,疏遠骨肉。」這一席話說得懇切感人,宇文覺便停止召回李、孫二人。
宇文覺身邊的乙弗鳳害怕時日久了,除掉宇文護的主張成為泡影,便加緊謀劃,準備由宇文覺設御宴招待群臣,乘機除掉宇文護。此事又被張光洛告密。宇文護便立刻召集柱國賀蘭祥、領軍尉遲綱商討對策。賀蘭祥等勸宇文護廢掉宇文覺,殺其同黨。當時尉遲綱掌管禁軍,很容易辦到。宇文護便派尉遲綱進宮,通知乙弗鳳等去商議國事,等他們一到,便一個個被活捉生擒。接著下令撤銷了宮廷宿衛,宇文覺發現形勢不妙,忙命宮女太監操起兵器自衛,宇文護派賀蘭祥逼宇文覺退位,廢為略陽公。先殺了乙弗鳳、孫恆等,一個月後宇文覺也被殺害,年僅十六歲。
天和七年(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下令為宇文覺上諡號。於是派遣蜀國公尉遲迥在南郊上諡其為孝閔皇帝,稱其陵墓為靜陵。
宇文覺即位後,多次減賦減刑。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三月十四日,下詔說:「淅州去年歉收,百姓飢餓,我心中悲憫。該州賦稅未完成的,應當全部免除。另派使者巡視,對窮餓者予以賑濟。」三月二十五日,裁減六府官員,三分裁減一分。四月四日,詔命死罪以下的囚犯,各減刑一等。八月五日,下詔道:「我才登皇位,教化未至,使我百姓,多陷刑網。如今秋天已到,將要執行死刑,念及群生,責任在我。應當寬恕有罪之人,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凡犯死罪者,應當降為流放;流放罪以下的,各減一等。不在赦免範圍以內者,不得依此減罪。」八月二十八日,又下詔說:「帝王治理天下,無不廣泛訪求人才,以治理百姓。如今二十四軍應當推薦賢良而有治理才能的人,每軍舉薦九人。被舉薦的人,以後如有不稱職者,凡舉薦的官府,都要治罪。」九月二十四日,下詔道:「我聽說治理天下的,並不是只靠帝王一人,而是上下同心才能做到。如今文武官員及軍人未得封爵者,應當各升兩大級。」
宇文覺生性剛毅果敢,對於其堂兄宇文護專政感到相當不滿。而司會李植與軍司馬孫恆也對宇文護權高位重頗有微詞,便與乙弗鳳、賀拔提等人一同私下向宇文覺請求誅殺宇文護,取得了宇文覺的同意。他們又找了張光洛一同行事,不料張光洛卻將此事告訴宇文護。於是宇文護改封李植為梁州刺史,孫恆為潼州刺史,將他們外放。乙弗鳳因此表示他將把宇文護引進宮後誅殺,但張光洛又將此事告訴宇文護,宇文護反而與尉遲綱合謀廢立之事,先設計誅殺乙弗鳳,並使宇文覺身邊沒有侍衛;接著派賀蘭祥逼迫宇文覺遜位,將他貶為略陽公並幽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