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護寡於學術,暱近群小,威福在己,徵伐自出。有人臣無君之心,為人主不堪之事。忠孝大節也,違之而不疑;廢弒至逆也,行之而無悔。終於身首橫分,妻孥為戮,不亦宜乎。」
《北史》:「有周受命之始,宇文護實預艱難。及文後崩殂,諸子衝幼,群公懷等夷之士,天下有去就之心,卒能變魏為周,捍危獲義者,護之力也。向使加之以禮讓,經之以忠貞,桐宮有悔過之期,未央終天年之數,同前史所載,焉足道哉?然護寡於學術,暱近群小,威福在已,徵伐自出,有人臣無君之心,為人主不堪之事,終於妻子為戮,身首橫分,蓋其宜也。」
《周書》、《北史》:「幼方正有志度」;「護性至孝。」
宇文邕:「爰初草創,同濟艱難,遂任總朝權,寄深國命。不能竭其誠效,罄以心力,盡事君之節,申送往情。朕兄略陽公,英風秀遠,神機穎悟,地居聖胤,禮歸當璧。遺訓在耳,忍害先加。永尋摧割,貫切骨髓。世宗明皇帝聰明神武,惟幾藏智。護內懷兇悖,外託尊崇。凡厥臣民,誰亡怨憤。」「護志在無君,義違臣節。懷茲蠆毒,逞彼狼心,任情誅暴,肆行威福,朋黨相扇,賄貨公行,所好加羽毛,所惡生瘡磐。」
盧思道:「於時大冢宰、晉公宇文護,太祖之猶子也,負圖作宰,親受顧命。國柄朝權,頓去王室。高祖高拱深視,彌歷歲年,談議儒玄,無所關預,祭則寡人,晉公不之忌也。但自下裁物,其主不堪。累世權強,一朝折首。其於黨與,鹹見夷戮。惡禽臭物,埽地無餘。」
虞世南:「宇文護與晉裡克、宋謝晦無以異也。此三人者,並功藎一時,勢傾宇宙,若欲窺其神器,有餘力矣。其始實欲存國安身,從容沒齒,樹德後人,以贖前愆。……但三子才不逮於伊、霍,故不能克全厥美,原其本志,豈不然乎?」
呂思勉:「宇文護雖跋扈,亦不可謂無才,其居相位時,政事亦似未大壞。」
蔡東藩:「宇文氏之篡魏,非覺為之,護實使之然也,故覺可恕,護不可恕。護既導覺為惡,復弒魏主,彼猶得曰吾為宗族計,吾為昆弟計,不得不爾。即如殺趙貴,逼死獨孤信等,俱尚有詞可辯,覺負何罪,乃遽廢之,且並弒之?然則護之兇逆,一試再試,固不問為何氏子也。」
宇文護出生於戰亂紛爭的南北朝時期,隸屬於北魏時期六鎮。六鎮原本是拱衛北魏首都平城的重要軍事力量,但隨著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六鎮逐漸衰落,爆發了六鎮起義,宇文家族就是這個時候登上政治舞臺的。
宇文護是宇文泰的大哥,宇文顥的第三個兒子。宇文護年幼的時候端莊正直,又有大志向和非凡的氣度,他的爺爺宇文肱非常的喜歡他,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兄弟。宇文肱當時也是柱國之一,也曾經身為大冢宰。
跟隨叔叔宇文泰屢立戰功
在宇文護十二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宇文護十九歲的時候投奔了自己的叔叔宇文泰,由於宇文泰的兒子們都還比較小,就委託宇文護管理家務。其實這個職位是非常的難做的,畢竟對於宇文泰的家裡人來說,宇文護是個外人。宇文護將宇文泰家裡治理的井然有序,因此宇文泰非常的滿意,曾經誇獎宇文護,說他的志向和氣度都跟自己很像。可以說這個評價非常的高。
後來宇文泰出戰下周,宇文護沒有跟著前往,而是留下來跟隨著賀拔嶽。賀拔嶽是關隴集團的第一任領導人,賀拔嶽雖然有著很高的軍事素養,但是在政治方面卻不是很擅長,所以他後來被人殺害,關隴集團內部就推舉宇文泰作為第二任領導人。這個時候的宇文護被封為都督,跟隨宇文泰徵討侯莫陳悅,並將其擊敗,坐穩了關隴集團的第二任領導人的位置。
宇文護後續就平步青雲,除了迎接元寶炬獲得功勞外,就是跟隨宇文泰立下戰功,曾隨從宇文泰活捉竇泰,收復弘農,攻克沙苑,大戰河橋,每次均立下戰功,升為鎮東將軍、大都督。大統八年(542年),晉升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在邙山之戰中,宇文護率領的先鋒隊被東魏軍包圍,靠其他將領奮勇抵抗才倖免於難,宇文護因此被免職。但是因為宇文泰的關係很快官復原職。
再後來宇文護和于謹南徵南梁江陵。由於南梁比較弱而且沒有準備,因此宇文護大獲全勝,他的兒子宇文會被封為江陵公。
從宇文護的戰績來看,其實宇文護軍事水平其實並不高,他取得的戰績一般都是跟隨宇文泰或者攻打弱小的軍事集團,才會取勝,如果勢均力敵的敵人,則一般不會取勝。
受命託孤,建立北周
正當宇文泰南徵北戰,東徵西討的時候,他卻生病了,並且一病不起。宇文泰死之前,將自己的家事託付給了自己的侄子宇文護,主要原因還是自己的兒子太小。
宇文護臨危受命,發揮自己的特長,安撫眾人最終穩定了人心,在宇文護的策劃下,宇文家族加緊了篡位計劃。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護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於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覺。次年(557年),宇文覺(孝閔帝)稱周天王,建立北周。拜宇文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食邑一萬戶。
飛揚跋扈殺三帝後被堂弟打死
宇文護擁立宇文覺稱帝以後,開始剷除異己,朝廷最有實力的趙貴和獨孤信先後被殺,宇文護成為真正的權臣。他先是殺死了禪位的西魏恭帝,保證無後顧之憂,又開始加緊在朝廷培養勢力,準備取而代之,宇文覺不甘做傀儡,聯合朝中大臣抓捕宇文護,並在宮中訓練勇士,以抓捕宇文護。
宇文護得知消息後,提前下手,廢黜了孝閔帝,迎立宇文毓為皇帝,是為北周明帝。明帝性格沉穩,又非常聰慧,有勇有謀,宇文護非常怕他,於是就讓自己的心腹也是宇文毓的廚師偷偷在飯菜裡下毒,明帝最終被毒死。宇文護又擁立了宇文邕,是為北周武帝。
宇文邕更加地聰明,他一直對宇文護言聽計從,但是暗中準備。宇文護也不放心,加快了篡位的腳步,最終宇文護在被宇文邕叫入宮中勸太后不要飲酒的時候被宇文邕以及臣子打死。接著宇文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宇文護的勢力一網打盡,從此宇文護一家退出歷史舞臺。
其實宇文護最初沒有篡位的思想,但是形勢比人強,局勢推動著宇文護一步一步走向深淵。宇文護的長處在於治理,軍事能力一般,看機會的能力也一般,他是被權勢衝昏了頭腦才走向了不歸路。
北周
奠基人:宇文泰
大兒子:宇文毓
二兒子:宇文震(早死)
三兒子:宇文覺
四兒子:宇文邕(「庸」音)
五兒子:宇文憲
六兒子:宇文直
侄 子:宇文護
能人能臣但不是好哥哥啊。比楊堅強,普六茹畢竟篡位。肥水不流外人田,肉爛在鍋裡。宇文邕太自以為是了。
《周書》卷三 帝紀第三孝閔帝
帝性剛果,見晉公護執政,深忌之。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恆以先朝佐命,入侍左右,亦疾護之專,乃與宮伯乙弗鳳、賀拔提等潛謀,請帝誅護。帝然之。又引宮伯張光洛同謀。光洛密白護,護乃出植為梁州刺史,恆為潼州刺史。
鳳等遂不自安,更奏帝,將召群公入,因此誅護。光洛又白之。時小司馬尉遲綱總統宿衛兵,護乃召綱共謀廢立。令綱入殿中,詐呼鳳等論事。既至,以次執送護第,並誅之。綱仍罷散禁兵,帝方悟,無左右,獨在內殿,令宮人持兵自守。護又遣大司馬賀蘭祥逼帝遜位。遂幽於舊邸,月餘日,以弒崩,時年十六。植、恆等亦遇害。
及武帝誅護後,乃詔曰:「慎始敬終,有國彝典;事亡如存,哲王通制。義崇追遠,禮貴尊親。故略陽公至德純粹,天姿秀傑。屬魏祚告終,寶命將改,謳歌允集,歷數攸歸,上協蒼靈之慶,下昭後祇之錫。而禍生肘腋,釁起蕭牆,白獸噬驂,蒼鷹集殿,幽辱神器,弒酷乘輿,冤結生民,毒流宇縣。今河海澄清,氛沴消蕩,追尊之禮,宜崇徽號。」遣太師、蜀國公(過)〔迥〕於南郊上諡曰孝閔皇帝,陵曰靜陵。
武成元年春正月己酉,太師、晉公護上表歸政,帝始親覽萬機。軍旅之事,護猶總焉。初改都督諸州軍事為總管。丙辰,封大將軍、章武孝公導子亮為永昌公,翼為西陽公。(假惺惺顧作態 ,等你上鉤)
三月癸巳,陳六軍,帝親擐甲冑,迎太白於東方。秦郡公直鎮蒲州。吐谷渾寇邊,庚戌,遣大司馬、博陵公賀蘭祥率眾討之。(上鉤)
四月戊午,武當郡獻赤烏。甲戌,雲。秦州獻白馬朱鬣。五月戊子,詔曰:「皇王之跡不一,因革之道已殊,莫不播八政以成物,兆三元而為紀。是以容成創定於軒轅,羲和欽若於唐世,鴻範九疇,大弘五法。易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故歷之為義大矣。但忽微成象,象極則差;分積命時,時積斯舛。開闢至於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晷度推移,餘分盈縮,南正無聞,疇人靡記。暑往寒來,理乖攸序,敬授民時,何其積謬。昔漢世巴郡洛下閎善治歷,雲後八百歲,當有聖人定之。自火行至今,木德應其運矣,朕何讓焉。可命有司,傍稽六歷,仰觀七曜,博推古今,造我周曆,量定以聞。」己亥,聽訟於正武殿。
辛亥,以大宗伯、梁國公侯莫陳崇為大司徒,大司寇、高陽公達奚武為大宗伯,武陽公豆盧寧為大司寇,柱國、輔城公邕為大司空。乙卯,詔曰:「比屢有糾發官司赦前事。此雖意在疾惡,但先王制肆眚之道,令天下自新,若又推問,自新何由哉。如此之徒,有司勿為推究。惟庫廄倉廩與海內所共,漢帝有雲「朕為天下守財耳」。若有侵盜公家財畜錢粟者,魏朝之事,年月既遠,一不須問。自周有天下以來,雖經赦宥,而事跡可知者,有司宜即推窮。得實之日,但免其罪,徵備如法。」賀蘭祥攻拔洮陽、洪和二城,吐谷渾遁走。閏月庚申,高昌遣使獻方物。(作死作死第二步)
六月戊子,大雨霖。詔曰:「昔唐諮四嶽,殷告六眚,睹災興懼,鹹寘時雍。
朕撫運應圖,作民父母,弗敢怠荒,以求民瘼。而霖雨作沴,害麥傷苗,隤屋漂垣,洎於昏墊。諒朕不德,蒼生何咎。刑政所失,罔識厥由。公卿大夫士爰及牧守黎庶等,今宜各上封事,讜言極諫,罔有所諱。朕將覽察,以答天譴。其遭水者,有司可時巡檢,條列以聞。」庚子,詔曰:「潁川從我,是曰元勳;無忘父城,實起王業。文考屬天地草昧,造化權輿,拯彼橫流,匡茲頹運。賴英賢盡力,文武同心,翼贊大功,克隆帝業。而被堅執銳,櫛風沐雨,永言疇昔,良用憮然。
至若功成名遂,建國剖符,予惟休也。其有致死王事,妻子無歸者,朕甚傷之。
凡是從先王向夏州,發夏州從來,見在及薨亡者,並量賜錢帛,稱朕意焉。」是月,陳武帝薨,兄子蒨立,是謂文帝。 秋八月己亥,改天王稱皇帝,追尊文王為帝,大赦改元。壬子,以大將軍、安城公憲為益州總管。癸丑,增御正四人,位上大夫。
九月乙卯,以大將軍、天水公廣為梁州總管。辛未,進封輔城公邕為魯國公,安城公憲為齊國公,秦郡公直為衛國公,正平公招為趙國公。封皇弟儉為譙國公,純為陳國公,盛為越國公,達為代國公,通為冀國公,逌為滕國公。進封天水公廣為蔡國公,高陽公達奚武為鄭國公,武陽公豆盧寧為楚國公,博陵公賀蘭祥為涼國公,寧蜀公尉遲迥為蜀國公,化政公宇文貴為許國公,陳留公楊忠為(隋)〔隨〕國公,昌平公尉遲綱為吳國公,武威公王雄為庸國公。邑各萬戶。(作死第三步)
冬十月甲午,以柱國、吳國公尉遲綱為涇州總管。是月,齊文宣帝薨,子殷嗣立。以柱國、蜀國公尉遲迥為秦州總管。二年春正月癸丑朔,大會群臣於紫極殿,始用百戲焉。
三月辛酉,重陽閣成,會群公列將卿大夫及突厥使者於芳林園,賜錢帛各有差。(作死成功了。)
夏四月,帝因食遇毒。庚子,大漸
辛丑,崩於延壽殿,時年二十七,諡曰明皇帝,廟稱世宗。五月辛未,葬於昭陵。(「搶救不及時,」毒發身亡)
卷五 帝紀第五武帝
高祖武皇帝諱邕,字禰羅突,太祖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大統九年,生於同州,有神光照室。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太祖異之,曰:「成吾志者,必此兒也。」年十二,封輔城郡公。孝閔帝踐阼,拜大將軍,出鎮同州。世宗即位,遷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武成元年,入為大司空、治御正,進封魯國公,領宗師。甚為世宗所親愛,朝廷大事,多共參議。性沉深有遠識,非因顧問,終不輒言。世宗每嘆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武成二年夏四月,世宗崩,遺詔傳帝位於高祖。高祖固讓,百官勸進,乃從之。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冬十二月,改作露門、應門。
是歲,齊常山王高演廢其主殷而自立,是為孝昭帝。
閏月己亥,以大將軍韋孝寬、大將軍長孫儉並為柱國。
冬十月癸亥,以大將軍陸通、大將軍宇文盛、蔡國公廣並為柱國。甲子,詔大將軍、大冢宰、晉國公護率軍伐齊,帝於太廟庭授以斧鉞。於是護總大軍出潼關,大將軍權景宣率山南諸軍出豫州,少師楊摽出(枳)〔軹〕關。丁卯,幸沙苑勞師。癸酉,還宮。
十一月甲午,柱國、蜀國公尉遲迥率師圍洛陽,柱國、齊國公憲營於邙山,晉公護次於陝州。
十二月,權景宣攻齊豫州,刺史王士良以州降。壬戌,齊師渡河,晨至洛陽,諸軍驚散。尉遲迥率麾下數十騎扞敵,得卻,至夜引還。柱國、庸國公王雄力戰,死之。遂班師。楊摽於軹關戰沒。權景宣亦棄豫州而還。
五年春正月甲申朔,廢朝,以庸國公王雄死王事故也。辛卯,白虹貫日。庚子,令荊州、安州、江陵等總管並隸襄州總管府,以柱國、大司空、衛國公直為襄州總管。甲辰,太白、熒惑、歲星合於婁。乙巳,吐谷渾遣使獻方物。以庸國公王雄世子開府謙為柱國。
二月辛酉,詔陳國公純、柱國許國公宇文貴、神武公竇毅、南安公楊(薦)〔薦〕等,如突厥逆女。甲子,郢州獲綠毛龜。
五月丙戌,以皇族父興為大將軍,襲虞國公封。己亥,詔左右武伯各置中大夫一人。
夏四月辛巳,以太保、鄭國公達奚武為太傅,大司馬、蜀國公尉遲迥為太保,柱國、齊國公憲為大司馬。太白入輿鬼,犯積屍。
三月辛卯,進封柱國韋孝寬為鄖國公。甲辰,初令宿衛官住關外者,將家累入京,不樂者,解宿衛。
夏四月甲寅,以柱國宇文盛為大宗伯。行幸醴泉宮。省帥都督官。丙寅,遣大使巡天下。以陳國公純為陝州總管。
甲午,以柱國、燕國公於寔為涼州總管,大將軍、杞國公亮為秦州總管。庚子,以大將軍、滎陽公司馬消難為柱國。陳國公純、鴈門公田弘率師取齊宜陽等九城。以大將軍武安公侯莫陳瓊、太安公閻慶、神武公竇毅、南陽公叱羅協、平高公侯伏侯龍恩並為柱國。封開府斛斯徵為岐國公,右宮伯長孫覽為薛國公。
五月癸卯,遣納言鄭詡使於陳。丙寅,以大將軍唐國公李昞、中山公訓、杞國公亮、上庸公陸騰、安義公宇文丘、北平公寇紹、許國公宇文善、犍為公高琳、鄭國公達奚震、隴東公楊纂、常山公於翼並為柱國。(分權而制)
六月乙未,以大將軍、太原公王柬為柱國。是月,齊將段孝先攻陷汾州。
秋七月乙丑,以大將軍、越國公盛為柱國。
冬十月壬午,(翼)〔冀〕國公通薨。乙未,遣右武伯谷會琨、御正蔡斌使於齊。壬寅,上親率六軍講武於城南。 (磨刀霍霍向豬羊)
十一月壬子,以大將軍梁國公侯莫陳芮、大將軍李意並為柱國。丙辰,齊遣使來聘。丁巳,行幸散關。十二月己丑,還宮。
建德元年春正月戊午,帝幸玄都觀,親御法座講說,公卿道俗論難,事畢還宮。降死罪及流罪一等,其五歲刑已下,並宥之。
二月癸酉,遣大將軍、昌城公(孫)深使於突厥,司(賓)〔宗〕李際、小賓部賀遂禮使於齊。乙酉,柱國、安義公宇文丘薨。
三月癸卯朔,日有蝕之。齊遣使來聘。丙辰,誅大冢宰晉國公護、護子柱國譚國公會、會弟大將軍莒國公至、崇業公靜,並柱國侯伏侯龍恩、龍恩弟大將軍萬壽、大將軍劉勇等。大赦,改元。罷中外府。
癸亥,以太傅、蜀國公尉遲迥為太師,柱國鄧國公竇熾為太傅,大司空、申國公李穆為太保,齊國公憲為大冢宰,衛國公直為大司徒,趙國公招為大司空,柱國枹罕公辛威為大司寇,綏德公陸通為大司馬。
宇文直無恥小人,朝秦暮楚。
《周書 宇文直傳》:
【保定初,為雍州牧,尋進位柱國,轉大司空,出為襄州總管。天和中,陳湘州刺史華皎舉州來附。詔直督綏德公陸通、大將軍田弘、權景宣、元定等兵赴援,與陳將淳于量、吳明徹等戰於沌口。直軍不利,元定遂沒江南。直坐免官。】
《周書尉遲運傳》:三年,帝幸雲陽宮,又令運以本官兼司武,與長孫覽輔皇太子居守。俄而衛刺王直作亂,率其黨襲肅章門。覽懼,走行在所。運時偶在門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闔門。直黨與運爭門,斫傷運手指,僅而得閉。直既不得入,乃縱火燒門。運懼火盡,直黨得進,乃取宮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勢轉熾。久之,直不得進,乃退。運率留守兵,因其退以擊之,直大敗而走。是日微運,宮中已不守矣。
《隋書李詢傳》:建德三年,武帝幸雲陽宮,拜司衛上士,委以留府事。周衛王直作亂,焚肅章門,詢於內益火,故賊不得入。帝聞而善之,拜儀同三司,遷長安令。
《周書宇文憲傳》:其秋,高祖幸雲陽宮,遂寢疾。衛王直於京師舉兵反。高祖召憲謂曰:"衛王構逆,汝知之乎?"憲曰:"臣初不知,今始奉詔。直若逆天犯順,此則自取滅亡。"高祖曰:"汝即為前軍,吾亦續發。"直尋敗走。高祖至京師,憲與趙王招俱入拜謝。高祖曰:"管蔡為戮,周公作輔,人心不同,有如其面。但愧兄弟親尋幹戈,於我為不足耳。"
宇文護(513年—572年4月12日),字薩保,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人,鮮卑族。北周初期權臣,周文帝宇文泰之侄,邵惠公宇文顥第三子。
端莊正直,頗有志氣,跟隨宇文泰徵戰四方,屢建戰功,歷任都督、徵虜將軍、驃騎大將軍等職。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臨終前,將權力移交給宇文護。宇文護接掌國政後,迫使西魏恭帝拓跋廓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後,封大司馬,進爵晉國公,霸道專政,連殺孝閔帝宇文覺、廢帝拓跋廓、武成帝宇文毓三帝,粉碎了楚國公趙貴、衛國公獨孤信等反對勢力,使得北周政權穩定下來。遷大冢宰,總領左右十二軍,權傾朝野,成為北周實際主宰者。武成二年(560年),擁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為帝。保定三年(563年),命柱國大將軍楊忠聯合突厥東徵北齊,圍攻洛陽,無功而返,導致個人威望大為降低。
天和七年(572年),在長安含仁殿被處死,子嗣和黨羽全部清洗。宇文護自西魏恭帝三年(557年)到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前後執掌政權十五年,對北周王朝的建立和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德三年(574年),恢復晉國公爵位,諡號為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