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相權與皇權的衝突矛盾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君弱臣強之時相權必然會凌駕於皇權之上。而在南北朝時期,在那個皇權普遍衰弱,世家大族唯我獨尊的年代裡,相權往往是超越於皇權之上的。
就以東晉時期的王敦、王導為例,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即使後來王敦造反也沒有影響王導相權地位。同樣的,在北朝,宇文護與楊堅二人以「五府總於天官」的方式企圖凌駕於皇權之上,其人的結果卻是大相庭徑,背後究竟隱藏著怎麼樣的原因?
一:以相權代皇權——五府總於天官
1.何為五府,何為天官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五府天官的概念。首先北周時期的五府天官最早可以追隨到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據《周禮》當中記載五府天官的職能稱:「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由此可見,在西周時期五府天官原本稱之為「六官」,其中六官的職能是相互平行的,絕對不存在某一個官位總領其他五官的存在。而且,其中六個的職能也沒有多少交叉,基本上是處於相互獨立的狀態。因此天官就是的大冢宰,其餘五府分別對應剩下五官。
2.北周西魏五府總於天官的演變
從上面可知,五府天官原本是相互獨立的職位,然而到了北朝時期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六官之一的天官大冢宰開始凌駕於並且統領其餘五官。據《後周書》當中明確記載西魏文帝始設五府總於天官稱:「「文帝依《周禮》建六官,遂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掌邦理以建邦之六典佐皇帝理邦國。」
由此可見,當時的天官大冢宰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可以說其職能與丞相無二。可以說其代表著天官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而北朝時期出現的五府總與天官現象,也代表著原有六官格局的被打破。
二:宇文護與楊堅如何進行「五府總於天官」的集權活動
1.大冢宰宇文護時代的五府總於天官,企圖壓制皇權
在了解宇文護通過五府總於天官的行政變革來達到壓制皇權,唯我獨尊的目的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宇文護其人。宇文護可以說是西魏末年、北周初年的頭號大權臣,出生關隴貴族,身經百戰。某種程度上宇文護才是北周政權的真正建立者。
據《周書》當中記載宇文護威脅西魏末代皇帝舉行禪讓的事件稱:「太祖山陵畢,護以天命有歸,遣人諷魏帝,遂行禪代之事。」為北周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宇文護,自然而然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宇文護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先後誅殺了北周三位皇帝,整個國家政權實際掌握在宇文護手中,為了達到進一步壓制皇權,為以後謀奪皇位做準備的宇文護,特意的實行了「五府總於天官」的行政權力調整,自封為大冢宰。
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稱:「或有希護旨者,雲周公德重,魯立文王之廟,以護功比周公,宜用此禮。」由此可見,宇文護為了達到這一個目的,特意讓手下造勢,將其與周公相比。最後以達到宇文護成為天官大冢宰的目的。
2.成功的篡位者,楊堅時代的五府總於天官措施
楊堅,北周外戚,隋朝的建立者,同樣的出生於關隴貴族之列,先為北周權臣,後乘機謀朝篡位,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
楊堅在成為權臣的路上,效法宇文護,也實行了五府總於天官的行政舉措,希望以此來達到進一步集權,壓制皇權的生存空間。 據《隋書》當中記載稱:「「太定元年二月以大丞相楊堅為相國,總百揆,尋禪於隋。」
由此可見,隋文帝楊堅的反心昭然若揭,但是北周的皇帝年幼,一下忠於北周的大臣也無可奈何,只能任由楊堅謀朝篡位。
由此可見,楊堅與宇文護二人都曾經在北周實行過五府總於天官的行政權力的調整,但是他們二人的最終結局卻是大相庭徑的。那麼宇文護最終被周武帝所殺而楊堅卻成功上位,這兩個截然相反的事實背後隱藏著哪些原因。
三:宇文護、楊堅二人方法相同,結局命運迥異的原因何在
1.宇文護雖然權傾朝野,然而對外軍事活動卻大多以失敗告終
首先我們來看宇文護進行五府總於天官企圖取代皇權失敗的原因,宇文護的失敗與其在對外軍事上的多次大敗息息相關。
宇文護雖然是北周初期最大的權臣,但是在軍事方面卻沒有多少才能,而在南北朝時期幾乎改朝換代的皇帝都是以軍隊起家的馬上皇帝,無不是戰功赫赫之輩。而宇文護多次徵討北周死對頭東齊政權失利,對宇文護的名聲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據《周書》當中記載稱:「護性無戎略,且此行也,又非其本心。」沒有顯赫軍功的宇文護自然而然難以實現取而代之的夢想。
四:宇文護才不配位,而且周武帝遠盛勝宇文護
其次就是宇文護其志大才疏,為人殘暴不堪引起了眾怒。宇文護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甚至達到取而代之的目的,先後以殘忍的手段殺死了北周三位皇帝,這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存在。
《周書》當中記載其弒君的事件稱:「尋亦弒帝。迎世宗於岐州而立之。」由此可見,宇文護對待皇帝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對待手下的大臣,稍有忤逆之心,宇文護便大開殺戒。久而久之天下人對於宇文護早已是怨恨久已。
不僅僅如此,宇文護在權臣最後的日子裡,北周迎來了一位雄才偉略的君王周武帝,他不僅僅迅速平定了宇文護這樣的權臣之亂,而且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了東齊政權,一統北方,大有揮師南下一統天下之志。
據《北史》當中評價宇文護稱:「武皇纘業,未親萬機;慮遠謀深,以蒙養正。及英威電發,朝政惟新;」面對如此雄才偉略的君王,志大才疏的宇文護自然而然的不是對手。因此,總而言之,宇文護作為北周歷史上最大的權臣,實行五府總於天官的行政權力調整,最終失敗的原因無外乎是敵強我弱,德不配位。
3.眾望所歸的楊堅進行五府總於天官政策之時北周皇族沒落
在了解過宇文護為何會失敗後,我們再來看看楊堅為何可以成功通過五府總於天官來實現以隋代周的目標,成就皇圖霸業。首先楊堅本來就是北周外戚,位高權重,經歷三朝的元老級人物。
然而在北周宣帝宇文贇大肆屠殺皇族勢力之時,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北周外戚時期的抬頭,在宇文贇暴斃後,楊堅作為輔政大臣上位,據《隋書》當中記載稱稱:「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以高祖皇后之父,眾望所歸,遂矯詔引高祖入總朝政,都督內外諸軍事。」由此可見,楊堅已經是眾望所歸的存在。
五:雄心勃勃的楊堅代周得到了關隴貴族的支持,而且當時北周缺乏可以制約其的勢力
在北周宣帝之時,楊堅曾經受到來朝皇帝的猜忌,多次都被楊堅化險為夷,不僅僅如此,楊堅絕非是宇文護這樣的志大才疏之人,恰恰相反,雄心勃勃的楊堅就把一統天下當成是自己的目標。
最重要的就是楊堅出生於關隴貴族,得到了號稱有國家基石的關隴貴族的大力支持。因此在楊堅緊鑼密鼓進行五府總於天官的活動之時,北周朝廷沒有多大的反對聲音。
除此之外,楊堅之所以能夠以隋代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沒有任何一股反對勢力可以阻止楊堅的計劃。北周皇族早已被宇文贇屠戮要空,而當時的皇帝還僅僅是一個年幼的稚子罷了。
這樣一來朝廷大權自然而然落在楊堅手裡。又加之楊堅素來是德高望重,有才之輩,得到了不少的擁護與支持。如此原來,以五府總於天官為跳板,實行以隋代周的目標就易如反掌。
六:小結
同一個方法與途徑,兩種截然相反的命運和結局,楊堅與宇文護都是北周歷史上僅有的實行五府總於天官的權臣,但是其二人命運相反的原因不僅僅在於當時客觀的環境與時代不同,更重要的是二者之間的實力差距甚大。
參考文獻
《周書》《隋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