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這部戰爭片的上映,
歷經一年多的曲折,終於搬上院線,
給因疫情沉寂許久的影院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引來諸多關注,
而這部影片的背後隱藏著一位與眾不同的導演。
楊瀾曾經這樣評價過他:「他是華語導演中的異數。
他的電影作品不多,但爭議不少。他也可能更是個被低估了的導演。」
他就是管虎。
1.比頭髮還亂的成長
1969 年管虎出生在北京,
父親管宗祥,母親於黛琴,
都是當時著名的演員,
可謂出生於電影世家。
但管虎的童年生活卻不同於大多數的演員後代。
在那個動蕩的時代,
管虎的父母一個發配北大荒,一個遠走青海。
而他一直在鄰居家長大,
直到管宗祥在平反後,
才搬回北影廠大院。
出於對孩子童年的虧欠,
生性灑脫的管宗祥在管虎的少年時代給了最大程度的自由,
同時也影響了管虎的藝術之路。
1991 年他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
賈樟柯、婁燁都是他的同期校友。
他們都被稱為第六代導演。
1994 年管虎四處籌錢,終於拍出處女作《頭髮亂了》。
那是一段在迷幻的搖滾樂下,四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青春的故事。
雖說這部片子前前後後改了一年,剪了一千多尺的膠片才通過審查,
可在全國高校放映時大受歡迎,
這為他的導演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為了生活
縱觀第六代的導演,
他們大多鍾情於電影的創作,
在電視劇熱潮來臨,電影業近至冰點,
面臨無電影可拍的管虎,選擇暫時轉向電視劇領域,
他也是第六代導演中少數轉型拍攝電視劇的導演。
2000年,他的第一部電視電影作品《上車,走吧》問世,
這也是黃渤的第一部影視作品。
講述了兩個農村青年從山東農村到北京開小巴車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北漂一族中搖滾歌手、餐館打工妹等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
都被管虎真實搬上銀幕。
2001年獲得了金雞獎「最佳電視電影獎」,
這個獎可謂意義深重。
管虎憑藉此拿到了下一部劇《黑洞》的投資,
黃渤則受到激勵和鼓舞,成為他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動力之一。
從此兩人成為鐵搭檔,陸續合作了多部作品。
2002年,管虎正式進軍電視劇,拍攝緝私大戲《黑洞》贏得滿堂紅 。
劇中的男主儒雅而清冷,愛聽莫扎特、房間擺放著藝術雕塑……
管虎將這些帶有文藝氣息的男男女女、生活韻味帶入到刑偵故事裡,
整部劇帶著如詩般的謎語,很難不讓人沉迷,
陳道明塑造的形象更如「男神」一般。
在《黑洞》之後,憑藉《冬至》、《七日》、《生存之民工》、《緊急連結》、
《活著,真好》等電視劇他迅速站穩腳跟。
在電視劇創作時期,
管虎經常把電視劇當電影拍,給了團隊夥伴不小的壓力,
正因如此,
成為2000年拍攝電視劇品質最高的導演之一,
也為他後續回歸電影創作不斷鋪墊。
三、慢慢回歸大銀幕
在影視劇中盤旋的管虎,依舊沒有放棄電影創作。
2009年,拍攝革命題材電視劇《沂蒙》,
獲得2009年CCTV電視劇最高收視率」獎、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等諸多榮譽。
隨劇套拍的小成本電影《鬥牛》,也獲得第4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並一舉將黃渤送上影帝的位置。
這讓管虎重回大銀幕有了充足的信心。
2012年,電影《殺生》延續了《鬥牛》的荒誕黑色喜劇,
並加入了類型片的懸疑元素,
講述一群人如何聯手殺死了一個「不合規矩」之人的故事,
這部電影最突出的就是寓言特徵,
管虎也把自己推崇的精神啟蒙導師魯迅所堅持的批判性帶到了影片之中,
同時主人公「牛結實」 所呈現的性格,
又像極了他欣賞的作家王小波所著作的《特立獨行的豬》中的那頭公豬。
了解管虎成長經歷過後,
其實不難發現,
故事內核中映射著管虎童年時期的遭遇,
十幾歲的大高個,想融入集體卻被排斥。
渴望融入集體的他,卻又那麼孤獨。
影片的結局本是男主人公牛結實殺光全村村民,
但在管虎的女兒出生之後,
「叛逆」「憤怒」的管虎的內心開始變得柔軟,
結局則改成了牛結實自行了斷,成全孩子。
在影片最後留下了一絲的溫暖。
《殺生》是管虎第一次直面商業操作,
他在投資和發行方面都恪守規矩。
製片人與導演之間的抗衡、影片最終剪輯權的爭奪,在《殺生》的整體運作中都露出端倪。
年輕時期的管虎「初生牛犢不怕虎」,
經歷 「打入地下」,
到小心翼翼地在電影審查「紅線」間遊走,
再到後來嘗試加入商業類型元素,
這種敢於改變自己電影創作局面的做法,與牛結實為兒子存活而「自殺」 的行為,有不謀而合之感。
可惜的是,
儘管管虎在商業上做出不少讓步,影片在小眾群體裡口碑也俱佳。
但小眾終歸無法取得上座率的,
因此電影院排片量極少,票房一度十分慘澹。
四、不斷證明自己
為了證明自己的票房能力,
2013年,管虎僅用一年時間便推出純商業電影《廚子戲子痞子》,
1100萬的投資賣了近3個億的票房。
成為了管虎首部破億的電影作品。
2015年,《老炮兒》更是票房與口碑齊飛,
成為管虎的經典之作,
賣出了9億的高票房,
同《廚子戲子痞子》一樣,
影片展現著一種懷舊情懷,
馮小剛扮演的「老炮兒」六爺在冰面上揮起戰刀,年輕時的那股勁似乎還在,
當他心臟病發作倒地時,他身後的一幫被生活打壓的老哥們,開始挺身而出。
這種集體主義的英雄色彩,難得一次的血氣方剛,
在管虎的鏡頭下表現的淋漓盡致。
而這種理想主義背後,批判的是當下生活中道義與規矩的缺失,
年輕一輩與老一輩生活態度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有意思的是,
管虎的父親管宗祥在影片中也有短暫的三場露面,
老爺子飾演的「二爺」,
一頭銀髮,意氣風發。
這才是北京真正的「老炮兒」。
五、嘗試多種創作風格
近日,《八佰》多場點映,
這部戰爭片獲得了不俗的口碑,
暫拋開內容不談,
我們能夠發現,
在這個時期的管虎,不再執拗個體的表達,
開始享受與大眾之間進行交流,
管虎適應了和製片人、明星相處,利用各種力量讓自己的電影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給自己的電影打上票房保障的烙印。
管虎現今還嘗試著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影視創作,
導演網劇《鬼吹燈之黃皮子墳》、正在上映的電影《八佰》。
還有正在籌備之中的電影《金剛川》,
求新求變又渴望保持韌勁的管虎在商業操作中
慢慢實現他自己所定義的「不求跪著,但求成角兒」的電影創作目的。
六、永遠不變的個體關懷
縱觀導演管虎至今拍攝的所有電影,
無論是早期的《頭髮亂了》、《鬥牛》、《殺生》,
還是近幾年的《廚子戲子痞子》《老炮兒》《八佰》,
雖風格各異,
但我們仍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對社會現實的表達欲望。
他的作品中擁有著對於人性的深入思考;
對於普通小人物個體的人文關懷;
以及對於自由、掙脫桎梏的嚮往。
作為第六代導演中較早涉足電視圈和商業電影的一位,
爭議好像始終圍繞著他,
但他卻從未停下向前探索的腳步。
犀利的商業元素和藝術風格的結合,
開始讓更多的觀眾注意到他的作品。
管虎的成功轉型,
讓我們看到了第六代導演正在創造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