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村與香港隔河相望,是「春天的故事」的精彩樣本。
從2019年6月開始,漁民村在村文化廣場舉行升國旗儀式,至今已舉辦60多場。
漁邨社區建成全市首個多功能、複合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集成了黨建、政務、醫療、養老、文化、教育等一體化功能。
漁邨社區港逸志願服務隊是全市首支港人志願者隊伍。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2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馮慶 杜澎)近來,位於深圳河畔的羅湖區漁民村又接連迎來大動作——12月10日,籌備了一年的漁民村村史館經改造後正式開館與市民見面,蘊含漁村豐富傳統文化的首屆「漁樂文化節」同期舉行。緊接著,12月17日下午,由羅湖區委宣傳部聯合區委組織部、漁豐股份有限公司舉辦的「新時代新漁村·雙周發布」漁民村專場活動在漁邨社區「悠·圖書館」舉行。通過三位發布人的現場講述,漁民村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未來猶如一幅長卷徐徐展開,幸福美滿的氣息撲面而來。
漁民村是深圳敘事的起點,也是深圳奇蹟的發軔地之一。從「打漁世家」到中國最早的「萬元戶村」,再到今天現代化的花園社區,漁民村留下了改革開放的重要印記,也留下了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深情的足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輝煌成就和深刻變遷的縮影。40年風雲激蕩,漁民村人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勇立時代潮頭,走在時代前列,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發展史,生動演繹了「敢為天下先」的特區精神,也成為「春天的故事」的精彩樣本。
2019年以來,羅湖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關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按照「標準+質量+示範」思路,在漁民村所在的漁邨社區開展先行試點,探索超大型城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子,助力漁邨社區從「物質小康」到「精神小康」華麗轉身,為「灣區樞紐、萬象羅湖」城區發展新實踐積累更多基層經驗。
1
從「物理整合」到「化學反應」
激發新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效能,為基層治理謀劃「好法子」
「哈哈哈!」在新落成的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長者服務區內,常常能聽見李永棠的開懷大笑。李永棠是漁民村一位退休長者。今年,老人的兒子因疫情原因一直在香港,無法照料他和老伴。得知此情況後,社區幹部和工作人員便登門邀請老人來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每天我和老伴都在這裡鍛鍊身體,還交到了很多新朋友,老兩口也不覺得孤單了。從沒想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有這麼多功能,還全部免費向居民開放,帶給我們快樂好心情。」
2019年以來,羅湖區委把漁邨社區作為第一個試點社區,將原本分散在社區裡的社康、老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書吧進行整合,一體規劃、整體升級,建成全市首個多功能、複合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共3層3500多平方米。升級後的黨群服務中心立足居民實際需求,面積更大、設施更好、配套更齊,系統集成了黨建、政務、醫療、養老、文化、教育等一體化功能,實現了下沉資源、管理與服務在社區的「物理整合」。
對此,羅湖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宮雪連舉了兩組數據為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升級後,服務長者人次從之前的300人次上升至1293人次,增長率達331%;家庭醫生籤約數由2019年的2998人增長到8930人,增長率達197.8%。再如,通過政務服務的下沉,實現了區、街、社區三級431項政務服務在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站通辦」,讓群眾最多跑一次;建成了24小時「不打烊」智慧政務驛站,實現了230個事項自助辦理。「如今,居民足不出戶,在社區內即可享受多種多樣的一體化服務。」宮雪說。
在「物理整合」的基礎上,社區黨委在區和街道指導下,配套建立了「社區黨委領導、條塊聯動、以塊為主」的社區治理機制,由社區黨委統一調度下沉資源,充分激發了黨群服務中心的綜合效能,更精準高效地服務群眾、管理社區,讓居民群眾更為直觀地感受到黨的溫暖和力量,產生了「1+1>2」的強烈「化學反應」,大幅提升了社區黨委的治理能力。
此外,圍繞社區高效治理的落實落地,區委組織部和南湖街道還指導漁邨社區黨委搭建起共建共治平臺——「漁邨社區基層治理綜合分析會」,不僅建立了「反饋問題、協調解決、跟蹤反饋、考核評價」社區治理閉環模式,還最大限度調動了各方力量,將「問題處理在基層」,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來解決居民關注的社區治理頑疾。
航運小區是漁邨社區內的一個老舊住宅小區。一直以來,由於個別業主和租戶在小區空地擺起麻將桌,不時引發鄰裡糾紛。小區居民苦不堪言,主動找到了社區黨委書記李競。社區黨委聯合街道執法隊、警務室、小區物管企業,多次召集業主及麻將臺經營者召開「社區治理綜合分析會」,一起研究部署集中整治。經過整治,航運小區的面貌煥然一新,整體環境得到了提升,居民群眾及周邊商戶紛紛點讚。
在今年啟動的船步街片區棚改中,漁邨社區黨委充分發揮居民小區「四位一體」黨建模式作用,僅用15天就實現了籤約戶數、套數、面積三個「99.7%」的籤約率,刷新了深圳同類項目的速度。「新的黨群服務中心和共建共治平臺搭建起來以後,我這個社區小書記能夠撬動起更多的大資源了。」李競如是說。
2
「一張網」縱覽大事小情
「AI管家」24小時不間斷工作,為社區管理增添「高科技」
正值早高峰期間,位於漁民村某棟底層的一名早餐店老闆違規將桌椅擺放到了人行道上招攬客人。7點50分,社區93號AI攝像頭經過「認真」抓拍,發現該早餐店有超範圍經營情況,隨即通過「智慧漁邨」終端將信息傳達給羅湖區網格管理中心,隨後分撥到處置部門,南湖街道執法隊即刻前往巡查,督促商家整改並將處置情況上報至系統,整個過程耗時約1小時。
這是漁邨社區「AI機器人管家」的一個日常工作場景。從今年9月起,漁邨社區先行探索「多網合一」改革,將原有的區、城管、安全生產三大網格整合為「一張網」,組成「智慧漁邨」運行管理系統,通過數位化手段將智慧城市建設能力和數據資源全部下沉至社區,讓社區管理者實時掌握社區動態。由此,社區的「科技味兒」越來越濃鬱,社區治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
現在,「智慧漁邨」系統的AI攝像頭能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實施監控,自動識別抓拍出店鋪經營、垃圾箱滿溢、亂堆物料等14類城市管理類事件,並自動傳輸到相關平臺進行處理。除此之外,「智慧漁邨」系統還可以運用在多個常見的社區治理場景中,讓社區的風險防控更嚴密、人口管理更精準、政務服務更便捷。比如該系統以漁邨的三維數字沙盤為底板,融入了社區房屋、人口等數據,並接入了消防、水務感知設備和公安的視頻監控,社區管理者可以通過「一張圖」實時掌握社區安全動態。再如該系統以網格的人口數據為基礎,可以藉助公安的視頻門禁,實行人員標籤管理,形成獨居老人等七類關愛人群清單,方便社區黨委定期定向走訪困難群體。該系統還藉助「i羅湖」平臺開設了「漁邨專區」,為居民提供社區黨建、醫療、教育等7大類80餘項綜合服務,讓居民充分享受「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暖心服務。
「藉助AI管家,依託綜合網格改革,我們打通了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實現『全面感知、態勢預測、事件預警、高效處置』的網格化全周期管理。同時推動社區黨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有更『全科』的功能和更『實在』的話語權,把『民生七優』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量化指標,讓社區治理更聰明、更智慧。」宮雪說。
3
「政治引領+教育實踐+公眾服務」
構建多平臺文明實踐活動圈,為精神傳承開闢「主陣地」
村口公園樹起了《揚帆》主題雕塑、村史館和文化長廊修葺一新全新亮相、由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09劇場《軍哥劇說》團隊主創的主題話劇《幸福漁村》開鑼上演……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敢為人先、勤勞務實、團結奮鬥」的漁民村精神,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羅湖區委宣傳部牽頭開闢多個「主陣地」,努力把漁民村打造成為深圳改革開放和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基地,激勵特區幹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投身「雙區」建設。
羅湖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章紅班介紹說,改造後的文化長廊長350米、共28幅浮雕,以漁民村發展歷程中的標誌性事件為線索,以場景再現的形式,精煉地概括了漁民村近百年來的變遷歷程。而升級後的村史館建築面積約278平方米,共四個部分,累計收錄文件實物近百件、照片213張、影音視頻4個,全面系統展現了漁民村在黨的領導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主動融入大灣區建設、投身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歷史進程。
近日,漁邨社區「悠·圖書館」投入使用,這裡環境溫馨、燈光柔和、書香怡人、布局創意十足,更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優質、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閱讀服務。與此同時,這裡也是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絕佳場所。開館以來,社區中的老人、孩童、成人、學生等群體都在紛紛享用著這個「文化聖殿」,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體驗各種公共文化服務。
章紅班講起一件小事:不久以前,漁邨社區特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韓望喜到「悠·圖書館」舉行傳承家風家訓文化講座。一位80多歲的陳奶奶急急忙忙趕過來參加,被攝影師拍了個正著。原來,陳奶奶以往都是在電視上聽傳統文化講座,這天下樓看到社區活動公告,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聽到名家講座,當場就激動地走了進來。
在漁邨社區,類似的講座正如火如荼地持續舉行。自今年11月起,羅湖在漁邨社區試點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開展「政治引領+教育實踐+公眾服務」三結合的文明實踐活動,推動社區宣傳、民生服務和精神文明建設改革創新,實實在在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據了解,漁邨社區按照「就近就便、統籌共享、便民惠民」原則,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圖書館為主陣地,整合村史館、文化廣場、社區公園、社康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等空間資源,構建「一站多點多平臺」文明實踐活動圈。探索開展了「漁邨之光」教育共享計劃、「漁邨聲韻」文藝悠享計劃、「漁邨溢彩」生活樂享計劃、「漁邨大愛」志願暢享計劃、「漁邨港灣」健康安享計劃、「漁邨之星」未成年人專享計劃文明實踐「六享計劃」和22個子品牌活動,常態化向社區群眾提供思想教育、素質教育、衛生健康、文體娛樂、未成年人保護等文明實踐服務。僅今年10月以來就開展活動80餘場次,參與群眾近1萬人。
4
率先探索港人服務新模式
成立全市首個港人志願者隊伍,為深港協同發展打造「新樣板」
「係哩度,深港一家親,我哋就係一家人。」漁邨社區港逸豪庭小區業委會主任王紀明這樣說。今年9月,在社區黨委牽頭下,全市第一支港人志願者隊伍「漁邨社區港逸志願服務隊」在港逸豪庭試點成立。王紀明就是其中一員。
羅湖毗鄰香港,有近4.3萬名常住港籍居民。在與香港隔河相望的漁邨社區,港籍居民更是佔到了轄區常住人口的8.43%,成為社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群體。
漁邨社區的港逸豪庭業委會共5名成員,其中4名是香港籍業主。長期以來,在王紀明的帶領下,港逸豪庭業委會與物業管理處積極合作,為小區居民做了大量工作。同時,也把香港小區的優秀物業管理經驗帶進小區,助力小區的居民服務與社區的治理。「漁邨社區港逸志願服務隊」成立後,帶動了更多港籍業主融入社區生活、參與社區建設,目前已壯大到12人。
近年來,羅湖充分利用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在港籍居民較為集中的漁邨等社區,率先探索了港人服務新模式。一方面,搭建了港籍居民參與基層治理的平臺。堅持「發揮港人優勢,服務好港人」理念,試點實施了「港人領頭雁計劃」,引導4名港籍居民參選並當選社區居民議事會成員,並通過組建港人志願者隊伍,促進轄區內兩地居民關係從「鬆散」到「緊密」,從「隔閡」到「認同」。除此之外,還建立了面向港籍居民的「標準+示範」服務體系。按照寓治理於服務理念,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置「港人服務專窗」,提供6大類30項業務的辦理。設立諮詢、求助熱線,搭建「政務服務、生活服務、文化交流、就業創業、愛心救助、社區治理」6個平臺,編制繁體字版《深港雙城生活服務手冊》,匯總5大類22項惠港政策,方便港人在深生活工作。
5
「點單派單接單評單」相貫通
社區志願服務不斷開花結果,為文明傳播搭建「優平臺」
在漁邨社區,志願者的身影總是活躍在街頭巷尾,志願服務也是居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良好志願服務平臺和模式的創建,使得社區志願服務在漁邨不斷「開花結果」。
漁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頌球回憶,早在2002年,致富不忘回報社會的漁民村人便積極響應政府支援「西部大開發」的號召,與戈寶公司合作,先後在新疆建立了總計18萬畝規模的戈寶紅麻野生保護區、生態恢復區和仿生種植區,為新疆乃至中國荒漠化防治及傳統產業轉型提供了示範。
秉承著一直以來的志願精神,2016年漁民村成立了以村民為主體的民樂志願者協會,圍繞「助老、助學、助醫、助殘、服務社區、環保、醫療服務和救災救濟」等多個專業服務項目開展活動。近年來,羅湖區在社區層面注重整合現有志願者團體,形成合力,深入開展志願服務。組建漁邨社區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由社區黨委書記兼任隊長,常態化開展社區「8+N」文明實踐活動,「8」即理論宣講、文體服務、關愛未成年人等8大項社區常規服務,「N」即發動黨員幹部、樓棟長、社工、律師、醫生、學生等若干具有自身特色和專業優勢的志願者參與文明實踐,形成百姓「點單」、實踐站「派單」、志願者「接單」、群眾「評單」相貫通的文明實踐模式。社區黨委還鼓勵愛心企業、熱心居民、黨員志願者與社區特殊家庭建立聯繫,長期志願幫扶這些家庭。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中,漁邨社區開展「志願羅湖,溫暖鄰裡」系列活動,讓「有時間做義工、有能力做義工」的羅湖義工口號深入人心;組織各中小學開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文明城市我參與」主題團課、隊課及青少年「小手拉大手」志願者活動,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努力把文明風尚傳播到每家每戶,營造人人支持文明創建、人人參與文明工作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