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知道,過什麼節日,吃什麼食物,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傳統節日裡的美食。
一年的第一天就是春節,春節大家會吃餃子,取「更歲交子,辭舊迎新「之意。還有就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餃子現在已經成為了北方人不可或缺的過年食品。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紅糖、花生、棗和慄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紅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慄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接下來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湯圓,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湯糰象徵合家團圓更美好,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
五月初五端午節,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投汨羅江後,楚人每於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江祭之。後世沿其習俗,以粽子為端午節食品。不過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也在不斷的創新,就出現了,肉粽子,豆沙粽子等,大家就出現了爭議到底是南方的鹹粽子正宗,還是北方的甜粽子正宗。其實這些都和各地飲食習慣和當地資源有關。所以主要還是看官人的個人口味和心情。
中秋節,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謝后羿射日之功,贈之不死仙藥。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藥,無法逗留地面,飛天奔月而去。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