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虹膜問答」欄目的第四篇,什麼是「虹膜問答」,以及往期推送請查看:
有什麼關於電影的疑問儘管砸來丨虹膜問答
諾蘭的電影弱於表達人的情感,這成立嗎? | 虹膜問答
為什麼只有「墨西哥三傑」在好萊塢取得成功? | 虹膜問答
普通影迷如何建立自己的電影史觀? | 虹膜問答
大家有任何新的問題,可以在評論中提出,我們會篩選回答。
提問者蕭士塔高維奇·來福
同為默片時代的巨星,是什麼原因導致卓別林和基頓知名度(在國內)存在的差異?
回答者吳澤源
影評人
我一直覺得卓別林與基頓的氣質差別,與汪星人和喵星人的氣質差別頗為類似:
卓別林的氣質就像小狗,想要親近觀眾的意圖都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以至於他的電影有時候會顯得有些黏人,而它們給人喚起的感情,總是甜膩而感傷的。
基頓的氣質則更像貓,他並不在乎你是否喜歡他,因為他總是陷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可自拔,但同時他又有九條命,所以總能在九死一生之際化險為夷。而且他也像貓一樣,很喜歡追自己的尾巴——他的電影總是有著很強的自反性。
現在回到正題。為什麼卓別林和基頓在國內的知名度存在如此大差異?大概還是和國人講究「文以載道」的影戲傳統,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藝術意識形態化的評判標準有關。
對於這種傳統和評判標準而言,強調敘事、宣教與煽情,並對下層民眾傾注著人文關懷的卓別林,就像會看門的小狗一樣,比只是單純用來觀賞的基頓更「有用」一些。
尤其卓別林還在上世紀50年代因為自己較為左傾的政治傾向,遭受過麥卡錫主義者的迫害,而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敵人的敵人當然就是我們的朋友了。
卓別林(右)
不過在對於電影技巧的運用,以及對電影本體的反思這些方面,基頓其實比卓別林要走得更遠。基頓電影中的笑點往往不像卓別林電影中的笑點那樣直白,這就需要觀眾把全部注意力傾注在畫面之中,留意他精心設計的每個視覺細節。
至於《福爾摩斯二世》與《攝影師》對於自反式電影的開創性意義,對我們當下這個後現代主義橫行的文化時代,就顯得更為切題了。或許正是出於這些原因,在當今的西方評論界,基頓的風評漸有超過卓別林的勢頭。
《福爾摩斯二世》(1924)
講到最後,還是那句話:各花入各眼,愛貓愛狗都有理。然而在除去養狗看門的實用主義考量之外,還能擁有成為貓奴這樣一個無用卻有趣的備選選項,這對於所有影迷來說,也可以算得上是時代的進步了。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影向標 | 《古墓麗影》最大亮點是人靚聲甜演技好
他,顛覆了小津安二郎的原節子! | 泥虹映畫
這絕對是周迅最重要的電視劇代表作 | 國劇經典
《加繆傳》
第一本加繆的傳記書,公認的經典之作
隨書走近二十世紀最令人心動的作家
思想家手袋同步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