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間一壺酒
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先後有商朝、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此建都。歷史學家郭沫若來安陽時曾留下「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的著名詩句。
今天帶大家來到的是文峰區,這個區位於安陽市東南部,是安陽市轄區之一,也是安陽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文峰區為宋、元、明、清歷代州府縣所在地。
轄區內現存文昌閣、宋代韓王廟、明代高閣寺、清代府城隍廟等歷史文物48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20餘項。其中安陽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1600餘年歷史。
安陽歷史悠久,第一個城當是商代河亶甲居相之都城,然後是盤庚遷殷之殷都城。前236年秦將王翦等又克安陽,始建安陽城。398年,在今安陽城西南燒盆窯村一帶,建安陽城。
580年,楊堅焚鄴城,將鄴官府和所有居民全遷安陽古城,安陽於是稱鄴,為相州鄴縣治所。此後安陽古城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新鄴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將安陽古城改築為彰德府城。
彰德府城以南北大街為界,九府十八巷形成了"東府西巷"的分布排列格局。1949年前,鼓樓、鐘樓被毀。建國後,城牆和城門都被拆,但古城內的街道和民宅建築基本完好,城內名勝古蹟甚多,護城河和城內多處蓄水坑池尚存。
彰德府城隍廟,又名威靈公廟,位於文峰區鼓樓東街6號。始建於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為安陽市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宗教建築與禮制建築群,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和道教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安陽市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建於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元、明、清均經重修。清乾隆年間,知府黃邦寧為塔門上題"文峰聳秀"四個大字,從此,天寧寺塔改稱為"文峰塔"。以其精美的建構藝術,國內外罕見的建築風格,成為安陽的地標。
安陽高閣寺,原名大士閣,位於安陽老城內馬號街原高閣寺小學(現為文源高中)後院內。因建在磚砌的高臺基上,所以又叫高閣寺,是明趙王府旌教祠中最後一座殿。解放後也曾兩次加以整修。近年河南省又撥款彩繪重修。
晝錦堂位於安陽市文峰區境內,現為安陽市第五中學地。晝錦堂為北宋名相韓琦修建,作為他的修身養性之地。晝錦堂是當時全國四大園林之一。韓琦在這裡安度晚年,於公元1075年病逝於相州(今安陽)。
韓王廟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是安陽(古稱相州)人為紀念北宋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宰相韓琦的豐功偉績而建的古建築群。至今大殿仍保持元代大梁順彎就勢的梁架結構。
位於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級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簡牘和帛書、漢字發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個方面。
來到安陽,必嘗當地特產。當地的傳統地方特產有著名的「三薰」,也就是燻雞、燻雞蛋、燻豬下水,據說已有百餘年歷史,其特點是水分較少,薰香濃鬱,脆爛不膩,耐儲存。
參考資料:《文峰區志》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