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原本產生於古印度,是佛教的一種建築物。公元前五、六世紀時,古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圓寂後,塔就是保存或埋葬釋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築物,稱窣堵波。窣堵波的基本形制,是在圓形或方形的臺基之上,建有半球形的覆缽,此即塔身,外砌磚石,內實泥土,埋藏石函或銅函之類舍利容器。覆缽頂部砌有箱狀平臺,臺上立有1根傘柱支撐3層傘蓋的傘頂。臺基周圍一般建有右繞甬道,圍以1圈圍欄,分設4座塔門圍欄由欄柱、橫板和笠石組成,每座塔門則由3道橫梁和 2根立柱組成。圍欄和塔門上通常裝飾著精美富麗的雕刻。
在公元一世紀的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經西域傳入,古印度的塔也隨之傳入我國,並與我國固有的建築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結合,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
古印度的窣堵波是由臺基、覆缽、寶匣、相輪四部分組成的實心建築。中國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於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臺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這些形制是由窣堵波演化而來的。
佛塔傳入中國時,名稱被譯成各式各樣,出現了萃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圖、浮屠、浮圖、方墳、圓冢、高顯、靈廟等各種名稱。人們根據梵文「佛」字的音韻「布達」,造出了一個「荅」字,並加上一個「土」字旁,以表示墳冢的意思。這樣,「塔」這個字既確切地表達了它固有的埋葬佛舍利的功能,又從音韻上表示了它是古印度的原有建築,準確、恰當而又絕妙,於是「塔」的名稱流行廣泛。
塔在印度最初用於藏舍利,作為佛與佛法的象偉物。傳入中國後繼續保留固有的內涵之外,還派生了護法鎮邪、登高瞭望、導航引渡、文化風水等作用,因為用材和形制千變萬化,其本身又成為了名勝風景,是古代僅次於宮殿的重要建築物。
於公元三至四世紀,塔身逐漸變為多層造型,有三層塔身出現,其後更有五層、七層、九層、十三層、十五層、十七層,乃至三十七層等重層結構。有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無壁塔、喇嘛塔、方塔、圓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寶塔、瑜只塔、寶篋印塔、五輪塔、卵塔、無縫塔、樓閣式塔、密簷塔、金剛寶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
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簷塔、單層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
以所納藏的物品來區別,有舍利塔、發塔、爪塔、牙塔、衣塔、缽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會塔、三界萬靈塔、一字一石塔。
以建築材料來區別,則有磚塔、木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糞塔、鐵塔、銅塔、金塔、銀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寶塔、香塔。
唐、兩宋時期古塔除了木材和磚、石以外,還使用了銅、鐵、琉璃等材質。閣樓式、密簷式、以及亭閣式塔,花塔和寶篋印經塔。以木塔為主轉向以磚石塔為主的階段。平面從四方形逐漸演變為六角形和八角形。
唐時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裝飾,簡練而明確的線條,穩定而端莊的輪廓,親切而和諧的節奏,而宋人卻是追求細膩纖秀,精雕細琢,柔和清麗,所以宋塔的藝術便在裝飾的、表現的、外在等方面開拓新的境界,極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輪廓變化和頗有俗豔之嫌的形式美。
從元至清年間,塔剎的變更明顯,從元代的尖錐形,發展成為直筒形。明代以後,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剛寶塔形式而來的金剛寶座式塔又和喇嘛塔。從元代以後,佛塔的數量大大減少,而建各種文峰塔、風水塔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