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當地時間5月16日,第65屆坎城電影節即將開幕。今年的坎城電影節,布拉德皮特、妮可基德曼等好萊塢大腕都會攜帶自己的新作亮相,但華語片無緣金棕櫚,唯一的亮點就是婁燁導演的新片《浮城謎事》成為「一種關注」單元的開幕影片。
連續兩年沒有華語片競逐金棕櫚,影評人羅傑說,這可能是由於長時間的低水平徘徊,使得華語電影持續在坎城邊緣遊走,難以找到突出重圍的靈感。
另一方面,華語片正在全面轉向市場,得獎與否已經無所謂了。但其實在歐洲三大電影節背後「潛規則」的存在,也將中國電影人劃成了三個團體。
潛規則1
歐洲三大影展都有中國關係戶
歐洲三大電影節在中國都有自己的關係戶,我們稱之為「常客」,比如你就很少見賈樟柯去柏林,王全安去坎城吧。
坎城電影節關係戶:婁燁、王家衛
王家衛1997年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洩》,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導演,隨後《花樣年華》也獲坎城最佳特別技術大獎及最佳男主角大獎。王家衛因此與坎城結下不解之緣,2006年他又成為首位擔任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華人。2007年,他的《藍莓之夜》成為坎城60歲的壽禮,為坎城開幕並參加競賽。今年,王家衛的《一代宗師》雖不去,卻帶著自己的微電影《似曾相識》去了。婁燁也是坎城常客,2003年他憑《紫蝴蝶》入圍棕櫚獎,《春風沉醉的晚上》獲得過坎城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如今他也是逢坎城必去,今年他的電影《浮城謎事》雖然不能入圍主競賽單元,但依然會在「一種關注」單元亮相。
柏林電影節關係戶:張藝謀、王全安
只要這兩位導演有電影,都會與當年的柏林電影節產生點瓜葛。張藝謀和王全安都曾在此獲得過最高獎金熊獎。而之後,或者他們是記住了柏林的「恩」,只要拍了新電影,都會為該電影節捧場。以近5年為例,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金陵十三釵》,王全安的《團圓》、《白鹿原》都以參賽片的名義參加柏林電影節。而兩位導演與柏林電影節主席都是老朋友。
威尼斯電影節關係戶:賈樟柯、劉傑
賈樟柯與威尼斯電影節的關係鐵,從他有7部電影去過威尼斯電影節可以看出來。當年《站臺》參賽,一直到《三峽好人》獲得金獅獎,他跟威尼斯的關係越來越鐵,《24城記》、《上海傳奇》奔向威尼斯後,他還當了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委會主席。可以預見,只要今年有電影,賈樟柯依然會選擇威尼斯。劉傑近年與威尼斯產生交集,源於2006年其處女作《馬背上的法庭》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大獎,之後,劉傑只與威尼斯發生關係,2007年被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請去做金獅獎評委。2009年他又將新片《透析》帶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
潛規則2
影展難容忍參賽片朝三暮四
歐洲三大電影節有強烈的「排他性」,各大電影節都喜歡某部電影的全球首映放在自己的地盤上,因此一部影片只能參加一個電影節,如果「腳踩兩隻船」,那兩邊都不會給你獎。特別是坎城電影節,對只參加它的影片才有好感。
三個電影節之間的競爭也頗為有趣。製片人洪先生透露:以張藝謀的電影為例,1999年,坎城看中了兩部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和《我的父親母親》,但在公布候選影片名單前夕,電影節主席談到對張藝謀兩部送選電影的「看法」,在承認影片藝術性的同時,卻一再稱這兩部電影明顯是「政府宣傳片」,尤其是《一個都不能少》。他暗示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有可能獲獎。但張藝謀還是寫信說:「我決定將《一個都不能少》和《我的父親母親》這兩部影片從您那裡撤回,因為我覺得您對這兩部電影有著嚴重的誤解,這兩部片子都是關於愛的主題,然而閣下竟以"政治"的理由對影片加以指責,這不能不說是文化偏見,令我對貴節珍視藝術的宗旨產生了動搖。」張藝謀主動退賽,對坎城說「不」驚動世界。而退出坎城電影節的《一個都不能少》,同年被張藝謀送到了威尼斯,並一舉摘得威尼斯影展最高獎「金獅」大獎。而《我的父親母親》也進入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並最終斬獲最佳導演。
本報記者 唐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