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與悲觀的區別僅僅在於那半杯水嗎?

2021-01-09 Luna積極心理

今天問候幾位在國外的好友,焦急的想知道他們是否安全,國內的我是否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

好消息是,我所認識的華人和他們的家人都安全的居家隔離著。而算不上好消息的是,疫情對他們的生活和心理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

而他們的不同回答,則引起了我對樂觀和悲觀的思考。

在我進行積極心理學諮詢的過程中,經常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 我天生悲觀體質,還有救嗎?

- 我遇事總往悲觀想,怎麼能讓自己樂觀起來?

- 原生家庭造成了今天我的悲觀態度,怎樣能不讓這種悲觀的基因遺傳下去?

在解決樂觀還是悲觀的問題之前,有必要從不同角度先定義好樂觀和悲觀。

01樂觀可以是一種人格特質

也就是有些人會把樂觀和悲觀當做一種宿命。

悲觀的人會想「我的遺傳基因、我的血型、我的上升星座,註定我就是悲觀的人,想變樂觀恐怕比登天還難。」

虛雲老和尚在年譜中寫道「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個日本兵,那個日本兵拿出槍問他怕不怕,虛雲老和尚說:如果命中注定我要被你殺掉,那有什麼可怕的?因為命中都註定了。如果命中注定你不會殺我,那就更不用害怕了,所以不用怕。」

這叫樂觀。

02樂觀可以是一種認知風格

也就是認知ABC理論中的B(Belief)信念和想法。看待同一件事實,樂觀和悲觀也許只是B有所不同。

例如面對本次疫情,有些人會想「我年紀還輕,身體也不錯,只要我做好自我防護,做好隔離,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他們就是相對樂觀的人。

而還有人會想「雖然我的年紀不在易感人群範圍內,可也不排除感染的可能;雖然我平時每周去健身房四次,可現在健身房沒的去,患病的概率就提高了;雖然我儘量不出門,出門戴口罩,可誰知道擦身而過的人是否安全呢」,很顯然,他們相對悲觀。

03樂觀可以是一種歸因態度

也就是事情到底因誰而起。

樂觀的人習慣把好事情內歸因「本次考了100分是因為我複習充分」。

悲觀的人則習慣把好事情外歸因「今天打敗了棋友是因為他發揮失常」。

樂觀的人習慣把壞事情外歸因「老闆對我的述職報告沒什麼評價,八成因為他今天心情不好,早上看他臉色就不對」。

悲觀的人則習慣把壞事情內歸因「新項目老闆最後還是沒有給我做,一定是因為上次那個項目老闆對我有更高的期待,而我只是按指標完成了」。

人們總要去想方設法變得更樂觀,鮮有人說要找方法變得更悲觀。

悲觀就一定這麼不好嗎?其實不然。

悲觀會觸發特定行為傾向(Specific actiontendencies)恐懼的感覺與逃跑的衝動相聯繫,憤怒驅動攻擊,厭惡導致排斥。

我們的祖先狩獵時面對獅子老虎,觸發出特定行為的人逃跑了,活了下來,養育後代,才有了我們。所以悲觀對我們人類這個物種意義重大。

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悲觀觸發的特定行為傾向也對現代人的生活起著作用。

當迎面而來的汽車失去了控制,銀行突遇蒙面劫匪,我們不僅感受到要逃走的行為衝動,並且在毫秒之間,心血管系統就會調整部署,將含氧血液輸送到肌肉,腎上腺釋放更多皮質醇,通過提高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來調動更多能量,做好隨時逃跑的準備。

2. 悲觀的人看世界更真實、更準確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被試關在一個房間裡,房間裡只有一個燈泡和一個開關,可這個開關能否控制燈泡卻是個隨機事件,也就是說你按開開關,也許燈會亮,也許不會。之後調查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對自己控制力的預測。結果顯示,悲觀者的預測往往更接近真實數值,而樂觀者則大大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

樂觀的人有時看世界是扭曲的,他們用扭曲的外界事實來迎合自己,而悲觀的人對世界的準確判斷卻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一個企業裡,研發、企劃、市場營銷等崗位需要有樂觀氣質的人,他們有遠見、有夢想,能幫助公司超越現有的能力而迎接未來。而同時也需要悲觀氣質的人出任公司的會計、出納、財務、總經理、法務、安全工程師,來面對世界的真相。

那麼樂觀呢?樂觀總歸是好的。

Barbara Fredrickson的擴展建構理論(broadand build)告訴我們:我們祖先在遭遇生存威脅時,悲觀引起的狹隘的心理定向具有某種程度的價值。但是樂觀所激發和擴展的心理定向,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對人類產生更重要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寬廣的思維意識有助於我們建構資源,促進我們在財產、能力和有益特質上不斷發展。

也有科學家從細胞生物學的角度得出結論:

悲觀導致細胞衰退,樂觀促使細胞生長。

細胞更新的節奏因身體部位而有所不同。味蕾只存活幾個小時,白細胞存活10天,肌肉細胞存活三個月,甚至骨骼也在不斷更新。科學家們指出,你每天大約更換1%的細胞,今天1%,明天1%,到下個月累計到大約30%,到下個季度達到100%。以這種方式看待自己和我們的細胞,每三個月我們就獲得一個全新的自己。也許,這與我們需要用大約3個月來養成新習慣或改變生活方式也有某種關係吧。

我們無法把新招式新技能教給老去的細胞,但我們最大的希望在於教授我們的新細胞。

那麼有什麼科學的方法可以培養我們的樂觀情緒呢?

1. 反駁消極思維

反駁並不是痴心妄想的願望,也不意味著你只需用樂觀想法來掩蓋消極思維。

反駁消極思維,並不是制止他們,把他們推出腦海或是粉飾他們。

相反,當你對照現實來考慮他們時,你就實實在在的在化解他們。

儘管反駁具有積極的結果,但它完全不是積極思維,塞利格曼將其稱為「非消極思維」(non-negativethinking),是介於消極思維和積極思維之間的一種狀態。

那麼有沒有培養樂觀思維的方法呢?

2. 變得更有覺知力

喬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 20世紀80年代初期,將古老的佛教修煉中的覺知力心理學精選出來,把它教給波士頓地區的醫療患者,稱為正念減壓(MBSR)。

覺知力意味著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保持注意,關注目標,在當前的時刻,不帶任何評價。

覺知力的力量在於,它可以從根本上切斷悲觀和樂觀之間的聯繫。當你學會將一個悲觀想法僅僅當做一個想法來接受時,也就是會隨著時間而過去,你就消除了它。認識到悲觀和樂觀是相輔相成的,你就可以接受這個悲觀想法,同時選擇不去放大它。

悲觀使人類得以生活,樂觀使人類生活的更好。

既然悲觀和樂觀各有其作用,那如何在這杆天平中找到正確的位置呢?

樂觀,是能夠預見自己的態度和選擇帶來的後果,以及各種應對的可能。

不是凡事都往好處想,而是要首先知道,你的選擇會對應著不同的結果。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記述自己在集中營中度日的感受:如果我將會被處死,我將不能在集中營度過我的餘生,我應該珍惜還擁有的生命。如果沒有這樣的可能,從現在起我就要對我的生活負責,無論我將被押送到哪個集中營,無論未來我將遇到重重危險,我都會精心對待每一天。

所以我們應該要尋找的不應是「樂觀法寶」「樂觀秘籍」

最重要的是找到樂觀與悲觀之間的平衡點。

尋找這個平衡點的基本原則就是向自己發問:在某一個特定情況下失敗的代價是什麼。

如果失敗的代價很高,就不應該樂觀。比如飛機駕駛員決定要不要再除一次冰,喝酒後決定要不要開車,或者婚姻不如意決定要不要豔遇,都不應該用樂觀。因為這時失敗的代價是死亡、車禍和離婚。

如果失敗的代價很低,就應該採取樂觀的態度。推銷員決定是否再打一次電話,代價是時間。害羞的人決定是否主動與人攀談,代價是被拒絕。向男神表白,代價最壞也就是難堪。都是生命可承受之輕。

真正的樂觀不是盲目的,樂觀的人對未來有著正面的期望,同時又保持務實的態度面對困難。

Luna

積極心理學終身學習者與傳播者

不定期組織分享會、訓練營

敬請關注公眾號(Luna積極心理)信息發布

相關焦點

  • 樂觀與悲觀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 劉禹錫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說,我被貶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度過了二十三年的時光。想念故去老友也是空虛寂寞冷,歸來感到已經不是舊日的時光。
  • 張愛玲的哲學名言,從半杯水中,能看出人生的大智慧,令人佩服
    縱觀我們現實中聰明的人,與愚蠢的人,聰明的人都很樂觀,而愚蠢的人,就很悲觀。那麼悲觀者和樂觀者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就是人生智慧的區別。
  • 一顆桃核,半杯水,端咖啡?老友記這三個梗你笑了嗎?
    標題我賣了三個關子,其中前兩個——半杯水、桃核——都和Ross有關。認識這麼多年,Ross對Chandler和Joey兩個人簡直不能更了解。損友一旦開始獻殷勤,準沒好事。不要以為只有東方才喜歡用杯子、水來打比方,講一些深奧的哲學,英語文化裡也有。據說,從一個人如何描述半杯水(half glass of water)就可以看出他樂觀與否。
  • 樂觀與悲觀的人不同的結局
    這個世界上總是有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而樂觀的人生活的會更開心,其實也有研究表明樂觀的人更容易成功。墨菲定律是什麼?簡單說: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變成壞的結果,那麼不管可能性多小,它總是會發生。其實想想,這就是悲觀的想法,樂觀的人,即使覺得結果會變壞,還是會做好萬全的準備,並且還是奔著好的結果而努力的,有時候反而是正樂觀的人,會扭轉乾坤,得到圓滿的結果。接下來分享清華大學心理系教授分享的10項保持樂觀的準則:1、活在當下,認真對待每天的飲食和睡眠。2、每一天都有計劃和目標,不浪費光陰。
  • 積極樂觀的人和消極悲觀的人
    樂觀的人不太可能理解悲觀的人,除非他接受了專業的心理學訓練,否則他可能本能的認為那些悲觀的人是一群自作自受的想法有問題的人。一般人不太可能體諒和接受自己身邊的那些容易悲觀、抑鬱、焦慮和憤怒的人,只有專業的心理學家才會知道這些人的問題遠非調整一下想法就能解決得了的。在樂觀的人看來極易解決的煩惱,在悲觀的人那裡卻是不可邁越的高山。
  • 悲觀了怎麼辦?不要再折磨自己,踢開人生中最大的搗亂分子!
    比如,等了半個小時的公交車;堵車遲到挨領導批評甚至扣薪水;心情煩躁不願意工作,拖到最後草草應付交差;晚上大喝一杯、借酒消愁,暈乎乎地回到家,和父母、另外一半爭吵完,又止不住地感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好像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這些糟心事,讓人渾身上下不痛快。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影響著言行舉止,而這樣的言行舉止帶來的結果,又反過來加強了我們的看法,如此惡性循環。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古人之言真的對嗎?
    有時我們會考慮,難道近朱者就會赤,近墨者就一定會黑嗎,人性的改變究竟取決於朱者還是近朱者,難道環境真的具有決定性因素嗎,如果一個人的內心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跟著自己的心走而不是僅僅隨著環境而改變,那麼一切的難題都將會迎刃而解。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兩個人到同一個島上推銷鞋子,一個月後,兩個人回到公司,一個人信誓旦旦地說座島上沒有市場,因為大家都不穿鞋子。
  • 孩子遇事總是很悲觀怎麼辦?父母要了解下「斯萬高利效應」
    其實從這個項目裡面就可以發現這種情況的出現大多數都是,由於孩子過多的把眼光,放到事物消極的那一面,導致於孩子會很難從失敗中走出來。所以,讓孩子從悲觀轉化為樂觀的方式就尤為重要了。02那麼父母們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
  • 《陽光普照》:悲觀其實是一種極致的樂觀
    悲觀其實是一種極致的樂觀>事實上,我一直是個很悲觀的人不相信很多事情比如不相信世界上存在奧特曼我不相信奧特曼但相信光我不相信自己從未看見過的東西現實生活茶餘別人的荒誕遭遇你笑著我的悲劇我笑著你的悲劇然後揣著悲歡過一生這就是我想分享影片《陽光普照》的初衷我想告訴你有時候悲觀是件好事
  • 悲觀是可以改變的,樂觀是可以培養的,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它
    你周圍有悲觀的人嗎?你是悲觀的人嗎?你知道嗎,悲觀是可以改變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思維模式,從悲觀的人變成樂觀的人。生活中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主要來源於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而不是事物本身。當我們面對同樣的困境,樂觀與悲觀的解釋風格,處世態度,帶來的結果卻大不相同。樂觀的情緒可以維持生命,悲觀的情緒卻能摧毀生命,讓你的人生永遠處在灰暗的天空中。我們先來看一看產生樂觀或悲觀的看法的原因:悲觀的人通常用悲觀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問題。人們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不幸的事情時,觀念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
  • 樂觀是一種天性 ?這句話讓95%的孩子錯過了適應未來的能力
    或許有人會說,樂觀或悲觀是一種天性。人生下來就決定了,我左右不了。持有這種想法的人還不在少數。但真的是這樣嗎?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調查:在成年人中趨於悲觀的人數,女性要比男性略多一些。但把被調查者的年齡往前推,推到大概7歲左右的兒童時代,男女趨於悲觀的人數基本是一樣的,甚至女孩趨於樂觀的數量還比男孩高一點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顯然,樂觀或是悲觀很大程度會受後天因素的影響。
  • 當天使戴著魔鬼的面具時,投資者應當悲觀,還是樂觀? 劉軍寧
    看待投資的哲學也只有兩種:一種是樂觀主義投資哲學,一種是悲觀主義投資哲學。對投資和投資者而言,到底是應該樂觀,還是悲觀?有人或許會試圖用辯證法來回答這個問題:該樂觀時樂觀,該悲觀時悲觀;既不要樂觀,也不要悲觀;既要樂觀也要悲觀。這是辯證法還是詭辯法?是讓人更明白還是更糊塗?樂觀主義分兩種,一種是一相情願的、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一種是審慎、謙卑、保守的樂觀主義。
  • 悲觀與樂觀——Arenile
    悲觀與樂觀有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哥哥是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弟弟則像個天生的樂天派。
  • 《紅樓夢》裡悲觀之人和盲目樂觀之人
    作者:韓雪麗悲觀的人有好處嗎?沒有,小說裡,黛玉是悲觀的,可悲觀有一樣好處,悲觀的是人清醒。(一)盲目樂觀的人短命小說裡,最典型的盲目自大的是金釧和晴雯,這兩個丫環,是讓素有慈名的王夫人所攆,進而沒了命,一個投井,一個病故。
  • 樂觀的人一定比悲觀的人走得遠,走得更好,讀曾國藩後,突然醒悟
    十幾天前的一幕到了今天還歷歷在目,那是我離生命結束應該最近的一刻吧,看了視頻的回放,他們嚇得目瞪口呆,而我居然還沒心沒肺的的笑了,不知道是我倒黴,還是我命大啊!那天開鏟車裝貨,一方面因為我笨,一方面突然腦子走神了,鏟車沒有完全鏟到貨物的最裡面,我就直接開起來走了,其實我一開始感覺到鏟車有點往前翻,但是就那一瞬間突然就走神了,還是繼續選擇往前開,然後升高,結果就是鏟車往前翻過去了。
  • 從悲觀到樂觀的9個建議
    很多人都想知道,怎樣克服悲觀心理,變得更樂觀一些。對此,城市規劃專家、暢銷書作者約翰尼?羅斯在《積極思考:擺脫負能量,擁抱新自我》一書中分享了幾點建議。一是,屏蔽負面聲音。當你內心深處出現「我不夠好」、「我不會成功」的聲音時,你可以用積極的陳述來取代此刻的負面想法。
  • 白話丨桌上那一杯水,也可能價值連城
    人,生來與水有緣,在母體裡靠羊水吸收營養,從生到死,一輩子都要喝水、吸收水分。因而,與水有緣,就是福分。1水是廉價的「營養品」,有它就有生命,無它便無生機,於是同空氣、土壤構成了地球最基本的生命元素。記得看過一部國外電影,講一個人發明了一種水,那水的最大特點就是「越喝越渴」,喝過的人只能買他的水才能活命,要不只能眼睜睜渴死、變成乾屍。電影的情節和橋段緊張、刺激,把人性的貪婪和邪惡刻畫得淋漓盡致。看過之後,不免讓人想到,再平淡無奇的物質,一旦被邪惡的人心所掌握和操控,結果會是災難性的。
  • (不要用悲觀的態度對待人生)一代球王
    如果你曾細心觀察過周圍的成功人士,你會發現,他們中大多數人都很樂觀,而那些怨天人、吹毛求疵的人通常卻是平庸無為的。誠然,這世界並不總是向我們展示它樂觀的一面,所有人不都成長在積極中。你可能不是天生的樂觀者,但你可以學習選擇樂觀,把握生活中積極的一面,當一切塵埃洛定,你會發現、陽光總多過風雨。
  • 江文也:不樂觀,悲觀也還太早
    那日,王老心情大好,不僅揮毫潑墨給我提了「聽箏讀詩很有意義」八個大字,還對我談及百年前那些引領風騷之士,談他/她們如何在文化領域開創先河。王老提及的人中,就有錢玄同、劉半農、江文也等。自然,同為作曲家的王西麟,大抵對江文也其人其作頗有認同。可提及江文也等名字,繞不過去一個極重要的時代背景——風捲雲湧的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
  • 一天八杯水 你真的喝對了嗎?
    都說,每天喝八杯水,你真的喝對了嗎? 一天八杯水,不是指每天一定要喝八杯,而是攝入總量達2000ml。 因為大多數買到的杯子都是250ml的,所以就說喝8杯水。 不僅如此,每天的八杯水要在最佳時間內喝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