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問候幾位在國外的好友,焦急的想知道他們是否安全,國內的我是否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
好消息是,我所認識的華人和他們的家人都安全的居家隔離著。而算不上好消息的是,疫情對他們的生活和心理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
而他們的不同回答,則引起了我對樂觀和悲觀的思考。
在我進行積極心理學諮詢的過程中,經常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 我天生悲觀體質,還有救嗎?
- 我遇事總往悲觀想,怎麼能讓自己樂觀起來?
- 原生家庭造成了今天我的悲觀態度,怎樣能不讓這種悲觀的基因遺傳下去?
在解決樂觀還是悲觀的問題之前,有必要從不同角度先定義好樂觀和悲觀。
01樂觀可以是一種人格特質
也就是有些人會把樂觀和悲觀當做一種宿命。
悲觀的人會想「我的遺傳基因、我的血型、我的上升星座,註定我就是悲觀的人,想變樂觀恐怕比登天還難。」
虛雲老和尚在年譜中寫道「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個日本兵,那個日本兵拿出槍問他怕不怕,虛雲老和尚說:如果命中注定我要被你殺掉,那有什麼可怕的?因為命中都註定了。如果命中注定你不會殺我,那就更不用害怕了,所以不用怕。」
這叫樂觀。
02樂觀可以是一種認知風格
也就是認知ABC理論中的B(Belief)信念和想法。看待同一件事實,樂觀和悲觀也許只是B有所不同。
例如面對本次疫情,有些人會想「我年紀還輕,身體也不錯,只要我做好自我防護,做好隔離,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他們就是相對樂觀的人。
而還有人會想「雖然我的年紀不在易感人群範圍內,可也不排除感染的可能;雖然我平時每周去健身房四次,可現在健身房沒的去,患病的概率就提高了;雖然我儘量不出門,出門戴口罩,可誰知道擦身而過的人是否安全呢」,很顯然,他們相對悲觀。
03樂觀可以是一種歸因態度
也就是事情到底因誰而起。
樂觀的人習慣把好事情內歸因「本次考了100分是因為我複習充分」。
悲觀的人則習慣把好事情外歸因「今天打敗了棋友是因為他發揮失常」。
樂觀的人習慣把壞事情外歸因「老闆對我的述職報告沒什麼評價,八成因為他今天心情不好,早上看他臉色就不對」。
悲觀的人則習慣把壞事情內歸因「新項目老闆最後還是沒有給我做,一定是因為上次那個項目老闆對我有更高的期待,而我只是按指標完成了」。
人們總要去想方設法變得更樂觀,鮮有人說要找方法變得更悲觀。
悲觀就一定這麼不好嗎?其實不然。
悲觀會觸發特定行為傾向(Specific actiontendencies)恐懼的感覺與逃跑的衝動相聯繫,憤怒驅動攻擊,厭惡導致排斥。
我們的祖先狩獵時面對獅子老虎,觸發出特定行為的人逃跑了,活了下來,養育後代,才有了我們。所以悲觀對我們人類這個物種意義重大。
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悲觀觸發的特定行為傾向也對現代人的生活起著作用。
當迎面而來的汽車失去了控制,銀行突遇蒙面劫匪,我們不僅感受到要逃走的行為衝動,並且在毫秒之間,心血管系統就會調整部署,將含氧血液輸送到肌肉,腎上腺釋放更多皮質醇,通過提高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來調動更多能量,做好隨時逃跑的準備。
2. 悲觀的人看世界更真實、更準確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被試關在一個房間裡,房間裡只有一個燈泡和一個開關,可這個開關能否控制燈泡卻是個隨機事件,也就是說你按開開關,也許燈會亮,也許不會。之後調查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對自己控制力的預測。結果顯示,悲觀者的預測往往更接近真實數值,而樂觀者則大大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
樂觀的人有時看世界是扭曲的,他們用扭曲的外界事實來迎合自己,而悲觀的人對世界的準確判斷卻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一個企業裡,研發、企劃、市場營銷等崗位需要有樂觀氣質的人,他們有遠見、有夢想,能幫助公司超越現有的能力而迎接未來。而同時也需要悲觀氣質的人出任公司的會計、出納、財務、總經理、法務、安全工程師,來面對世界的真相。
那麼樂觀呢?樂觀總歸是好的。
Barbara Fredrickson的擴展建構理論(broadand build)告訴我們:我們祖先在遭遇生存威脅時,悲觀引起的狹隘的心理定向具有某種程度的價值。但是樂觀所激發和擴展的心理定向,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對人類產生更重要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寬廣的思維意識有助於我們建構資源,促進我們在財產、能力和有益特質上不斷發展。
也有科學家從細胞生物學的角度得出結論:
悲觀導致細胞衰退,樂觀促使細胞生長。
細胞更新的節奏因身體部位而有所不同。味蕾只存活幾個小時,白細胞存活10天,肌肉細胞存活三個月,甚至骨骼也在不斷更新。科學家們指出,你每天大約更換1%的細胞,今天1%,明天1%,到下個月累計到大約30%,到下個季度達到100%。以這種方式看待自己和我們的細胞,每三個月我們就獲得一個全新的自己。也許,這與我們需要用大約3個月來養成新習慣或改變生活方式也有某種關係吧。
我們無法把新招式新技能教給老去的細胞,但我們最大的希望在於教授我們的新細胞。
那麼有什麼科學的方法可以培養我們的樂觀情緒呢?
1. 反駁消極思維
反駁並不是痴心妄想的願望,也不意味著你只需用樂觀想法來掩蓋消極思維。
反駁消極思維,並不是制止他們,把他們推出腦海或是粉飾他們。
相反,當你對照現實來考慮他們時,你就實實在在的在化解他們。
儘管反駁具有積極的結果,但它完全不是積極思維,塞利格曼將其稱為「非消極思維」(non-negativethinking),是介於消極思維和積極思維之間的一種狀態。
那麼有沒有培養樂觀思維的方法呢?
2. 變得更有覺知力
喬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 20世紀80年代初期,將古老的佛教修煉中的覺知力心理學精選出來,把它教給波士頓地區的醫療患者,稱為正念減壓(MBSR)。
覺知力意味著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保持注意,關注目標,在當前的時刻,不帶任何評價。
覺知力的力量在於,它可以從根本上切斷悲觀和樂觀之間的聯繫。當你學會將一個悲觀想法僅僅當做一個想法來接受時,也就是會隨著時間而過去,你就消除了它。認識到悲觀和樂觀是相輔相成的,你就可以接受這個悲觀想法,同時選擇不去放大它。
悲觀使人類得以生活,樂觀使人類生活的更好。
既然悲觀和樂觀各有其作用,那如何在這杆天平中找到正確的位置呢?
樂觀,是能夠預見自己的態度和選擇帶來的後果,以及各種應對的可能。
不是凡事都往好處想,而是要首先知道,你的選擇會對應著不同的結果。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記述自己在集中營中度日的感受:如果我將會被處死,我將不能在集中營度過我的餘生,我應該珍惜還擁有的生命。如果沒有這樣的可能,從現在起我就要對我的生活負責,無論我將被押送到哪個集中營,無論未來我將遇到重重危險,我都會精心對待每一天。
所以我們應該要尋找的不應是「樂觀法寶」「樂觀秘籍」
最重要的是找到樂觀與悲觀之間的平衡點。
尋找這個平衡點的基本原則就是向自己發問:在某一個特定情況下失敗的代價是什麼。
如果失敗的代價很高,就不應該樂觀。比如飛機駕駛員決定要不要再除一次冰,喝酒後決定要不要開車,或者婚姻不如意決定要不要豔遇,都不應該用樂觀。因為這時失敗的代價是死亡、車禍和離婚。
如果失敗的代價很低,就應該採取樂觀的態度。推銷員決定是否再打一次電話,代價是時間。害羞的人決定是否主動與人攀談,代價是被拒絕。向男神表白,代價最壞也就是難堪。都是生命可承受之輕。
真正的樂觀不是盲目的,樂觀的人對未來有著正面的期望,同時又保持務實的態度面對困難。
Luna
積極心理學終身學習者與傳播者
不定期組織分享會、訓練營
敬請關注公眾號(Luna積極心理)信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