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
這兩年,「付費自習教室」這一新生事物在中國一二線城市中悄然興起。很多城市,幾個月之間已經達到上百家的規模。起初,這些自習教室開在大學附近。現在,用戶主體已經逐漸轉變為職場青年。
「一條」有一則短視頻專門講了這些在自習教室裡為各類職稱、編制,各種醫生、律師資格考試而不斷拼搏的人。看完之後,我心生感慨:中國的學霸精英們,真的只有考試一條路嗎?從6歲上小學開始一路刷題。刷了一二十年,以為進入職場了,終於可以把知識付諸實踐,創造價值了。結果還是擺脫不了考試的命運。
我隱隱擔憂,現在仍然在刷題道路上狂奔的孩子們,你們期望的未來就是這樣的嗎? 所以很想和大家探討:什麼才是人生道路上真正的尚方寶劍。往前推演,教育孩子,我們又該看重些什麼?
1、學霸思維,高處不勝寒
自習教室裡從來不缺學霸。從含霖,復旦研究生畢業,接連通過司法考試、註冊會計師(CPA)和特許金融分析師(CFA)三級。這些都是通過率不超過15%的高級別考試。
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優秀人才何愁職場沒有發展?但是從含霖告訴我們,她裸辭一份律師的工作以後,投了3個月、50多封簡歷,沒有一個回音。而身邊的那些同齡人,曾經他認為的學渣,創業的、做微商的,跑銷售的,甚至做技工的,都比她靠學習賺錢多。
然而可悲的不是誰賺錢更多,而是從含霖始終走不出自己的枷鎖。她把自己不得志的原因歸結為,不是法學的本科生,英語還不夠好(過了全英文考試CFA三級的人啊),還有以前服務的都是一些內資客戶……目前,她正在自習室準備美國加州的司法考試,說是想補充一下自己沒有出國留學的經歷。
在學習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學霸地位。看到這裡,我真的很感慨,到底是名校限制了你,還是思維限制了你?很多父母認為如此上進的孩子,無可挑剔。可是結果呢?
現實生活中,很多名校畢業的學生,往往會把自己的職業道路越走越窄。他們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到不到和理想相匹配的工作。書讀得越多,內心要求越高,入世的選擇自然就變得越來越少。
倒不如那些不那麼優秀的學生。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願意在一個領域紮根下去,不會成天的站在這山看那山高。又或者看到有機會,更願意出去闖一闖。反正自己「爛命」一條,也不怕在俗世紅塵中滾上幾回。而名校的學生,卻大多選擇圈在自己的光環中,猶猶豫豫。
前陣子,曾經深航的一個同事聯繫我。因為談一個業務併購,剛好是我家親戚的公司。於是一來二回又敘起舊來。沒想到當年那個部門裡的小財務,如今已是家財萬貫的大老闆了。娶了嬌妻,生了三個孩子,還住進了深圳的頂級富人區。
我們聊起了各自的創業史,聊起曾經的那些同事。突然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曾經學歷不高,因為社會招聘進了深航的,好多因為受不了國企氛圍,又出去闖蕩了。不少人都混得風生水起。而有幾個清華、北大畢業被當作管培生招進來的,竟然至今還留在公司裡,做一個不大不小的職位,拿著一二十萬的年薪,不鹹不淡的過著。
我不禁感慨,如果你想做科研、學術,那麼本著一份情懷,精益求精沒錯。但如果你想入世,別總盯著考試,多學點接地氣的本領,來得更有用一些。即便是為了進大公司、名企,也一樣可以找各種機會多培養社會能力。畢竟競聘一流企業,走到最後,看的還是能力。在一個企業裡,能讓自己走得更遠的,還是靠能力。
2、公司不行,老闆不行,那就撤?
29歲的林曉娜是一家在線教育公司的職員。她說,「眼見著公司從拿到投資時的財大氣粗到現在的捉襟見肘。公司年會的場地從五星級酒店一路撤回到樓下的湘菜館,連廁所的紙都在變薄。傻子都能看出來,情況不對了。」所以曉娜開始學雅思,打算考一個英國的研究生。一旦考上就辭職,鍍一層金再回來,可能會更吃香。
23歲的胡安也是類似的情況。大學畢業後她進了一家民企。沒待多久就覺得各種不適應。於是她決定炒掉老闆,努力考研。她的目標是考上哲學系研究生。因為她覺得這種冷門專業,畢業以後應該容易當個大學老師。
對老闆失望,對職場也失望,不如撤退自保。這應該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的想法。甚至有些年輕人自己水平高低不掂量掂量,評判起公司、老闆來,倒是說得頭頭是道。
更有一些人,明知道自己水平還不夠,但總想著撞大運能進一家好公司,或者遇見個厲害的師傅帶。我做招聘的時候,如果遇到這種看似謙虛,開口閉口說來學習的,通常不會要。當然,前兩種,也很少會遭老闆待見。
以上都是典型的投機心理。哪裡好往哪裡去,哪裡不好,撒腿跑得比誰都快。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撇開社會環境的影響不談,我想更關鍵的原因還是在於早期的家庭教育。
父母教會孩子的是見風使舵,還是雪中送炭?這點很重要。
我的一個朋友是個退伍軍人,學歷也不高,高中文化。但現在是一家年銷售額逾5000萬元做跨境電商的公司老闆。剛開始不熟時,周圍人都傳他運氣好,遇上一個帶他入行的大老闆。後來熟了,我們才了解到,傳說中的大老闆大起大落兩次,我的這個朋友一直不離不棄。從一個開車的司機做起,到助理,再到業務骨幹,最後大老闆退隱江湖了,他自己就成為老闆。
這個世界,失敗落寞的事情,十有八九。再牛的人也會遇到各種困境和挫折。這個時候,往往是一個人最能看清周邊的人的時候。
「但凡是個老闆,就算是不行,也一定有值得你一個職場新人學習的地方。」一個公司老闆教育新人時,如是說。
此言不假。就算是這公司再小,能拉扯起一個公司的人,格局都會強過普通打工族。小公司裡能離老闆更近,更容易學到東西。就算是公司不行,如何幫助公司走出困局,這也是對年輕人的一種難得的歷練。
就算是自己能力有限,公司發展無力回天,在這個共度難關的過程中,你依然能收穫職場經驗,收穫膽量勇氣。就算是最後離開,送公司一程,也可能收穫更多的人品、口碑,甚至老闆的友誼。
如果你能夠跟著老闆一起熬出來,那什麼飛黃騰達,階層跨越,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怎麼想,這都是穩賺不賠的事情。
所以,什麼是聰明的人?什麼又是真正能把握機遇的人?看到情勢不對,就開始「未雨綢繆」的人只是小聰明。想成功,你還得有點遠見和格局。而這些比刷題更重要的道理,父母應該早早告訴孩子。
3、脫產考研無路可退?考上了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自習教室裡還有一類經常瀕臨崩潰的人——脫產考研族。一條說,他想採訪一個在學習時長排行榜長期霸榜的女孩,但幾次溝通都被拒絕,原因是心理壓力很大。有一次看到朋友圈裡,這個女孩說,站在自習室的陽臺上吹風,真有一種想跳下去的衝動。
對於這些脫產考研族來說,他們似乎沒有退路,只有考上。如果考不上,之前短暫的職業履歷幾乎沒有什麼說服力。回到職場等於從零開始。拿著和應屆生一樣的薪水,卻常常因為年紀大被別人挑三揀四。
我想說,考上了也未必就是最好的選擇。
有些讀過我文章的人知道我家娃爸是留美博士。看起來這名頭很響亮,但是他曾說,讀這個博士沒有給他帶來任何的增量機會。不讀這個博士,把之前任何一份工作堅持做下來,現在都會很有前途。
2001年,老公香港科大碩士畢業後,進了電訊盈科。那一年電訊盈科北京總部成立,他從香港被派到北京。新環境也許有很多成長的機會,但年輕氣盛的他見不得初創部門的混亂,不久就跳槽到了華為。大家都知道能在那個時期進入華為,都是元老級別,就算是後半程有裁員風險,工資、股票該賺的也都賺到了。只可惜,老公當時覺得工作強度大,又離開了。
然後,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拿了全額獎學金,就去了美國讀博士。讀完博士,工作了2年,兜兜轉轉還是回到國內。算是幸運,趕上金融行業大發展,進入證券投資領域。但多年後,老公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說,即便是證券業,我碩士畢業就進入這行,現在會走得更遠。我的某某同學,清華本科畢業進入這行,比我提前整整5年做上基金經理。
2021年的國內考研報名人數高達422萬人,同比增長23.8%。這是近些年來考研人數增長率最高的一次。我不禁想問:這些考研的人,真的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工作機會嗎?
僅就過去20年來看,「更早獲得職場經驗」和「更高學歷追求」,在這兩種選擇上,社會對於後者其實一直都不太友好。
當年我本科畢業,深航公司副總帶隊校招,我輕而易舉地拿到人生第一個offer。沒出3年,深航就已經非985、研究生或者特長生不要,而且薪資更低。考上研究生又如何?
當年我老公憑著一張美國名校文憑還能輕鬆進入證券業。短短3、5年,就算你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也得壓在一堆簡歷裡任人挑選。
經常有人問我怎麼培養兒子,我總會跟他們說,看他自己。兒子喜歡科學,如果以後致力於科學研究,那我就支持他在專業的道路上發展下去。至於賺錢,咱家也不缺這點錢。沒有什麼奢侈消費,怎麼活都夠了。
如果兒子不是搞研究這塊料,那就不如早早入世。中學時期就可以讓孩子利用寒暑假接觸社會。事實上,我現在就經常會就社會中的一些人和事,和兒子分享彼此的看法。如果兒子大學本科畢業不想讀研究生,我絕對不勉強。在我看來,哪怕是隨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國外修一個專業,比如兒子喜歡畫畫,那就去學個美術相關的專業。這都好過功利心理,好像非要讀個研究生才算優秀人才的人生標配。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看完這篇文章,關於教育您有什麼看法?期待您在評論區留言。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