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姜姜湖
近日米其林北京發榜,全國一片譁然,議論不斷,一時間朋友圈熱鬧非凡。讀一本三國,一千人心中都會有一千個司馬懿,何況論及眾口難調的食物?
追求全對,反而不對。美食這事向來難有真相,唯有盡其所能,靠近真相。米其林必然深知其中道理,所以從上海到廣州到北京,只顧自說自話,他人言論,基本無視,想來歷經百年,非議之辭,早已司空見慣。
熱鬧之餘,不禁思考良多……
為何一個源自法國的餐評如此引人注目?
如果說百餘年時間為一個輪胎企業的衍生物注入了公信力,畢竟是世界矚目的事物,在開放道路上的中國容易成為時尚,非常可以理解,但若是由於公信力危機而導致國人寧願關注舶來品,則有些許尷尬了。
中華美食真相如何靠近?
關於中國的食物,地域、菜系之爭千百年來從未停歇過半刻,中華美食之所以魅力無窮,我認為源自「風味」二字。
風味,乃一地特有美食之口味。中國雖為一國,但歷史文化和民族多元造就的地方風味差異,全球各地所不能及。那些多種因素造就的味道,早已鐫刻在地方人民的大腦溝壑中,不可磨滅,更不可取代。
我們有權對諸如臭豆腐,魚腥草,桂花蟬,牛撒撇恨之入骨,卻永遠無法證明其不是美味,你可以討厭上海本幫菜的齁甜,但無法阻止當地人的熱愛。所以,理解風味,尊重風味是接近美食真相的重要一步。
★風味,往往是食物最最迷人之處。
如何相對科學的定義中華美食?
地方美食地方評。當地人才是最理解和尊重地方風味的人,地方上的吃食,當地人做出評價,外地人自由選擇,最為合情合理。二十年來,我們全家一致認為父親做紅燒肉比母親更拿手,您初次到訪,一定要反駁,顯然不合適。原則上,評測區域越小,評測人越地方,越專業,評測結果會越科學。
思畢,獻上比革鯨臻選之初心:
從古至今,炎黃子孫對食物便有極致追求,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曰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割不正不食」。
中國人對食之講究,可見一斑。中國人極聰慧,最善因地制宜之法,山川河流,大漠滄海,凡有可食之材無不精工細作,即便身處偏隅之地,尚能用有限材料烹飪出無限可能。
一隻活物,耳鼻掌眼鞭,心肝脾肺腎皆能出味;飛禽走獸,亦可為饈。富食雞魚牛羊,窮烹青菜豆腐,有錢吃鮮肉,無錢食下水,煎煮烹炸炒燜燉,各自有各自的美好。
若逢戰亂,山間野菜或醃或漬,也要吃個明白,皇宮市井,皆有美味可尋。中國人極通達,番薯洋蔥胡蘿蔔,番茄洋芋花椰菜,凡有益之舶來品,欣然接納。
如此歷時數千年,人文,疆域與時間共同造就中華料理之精彩紛呈!時至今日,我泱泱大國物產豐富,物流發達,中華料理已是八大門派遍布南北西東,更有地方翹楚割據一方,各自綻放,各自精彩。
然亂花漸欲迷人眼,美味無數,難免讓國人無所適從,國外友人更是不知所措。是時是否該有指南一本,代人識味,辨別高下,我等思索良久。
值大國崛起之際,食客身揣銀兩,執有限之時間,欲將華夏美食遍嘗。我等不自量力,望盡服務大眾之能事,奮力集合各地食界有識之士,成立比革鯨臻選,提出口號「地方美食地方評」,幸得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強勢媒體鼎力相助,望能為天下食客提供正確指引,大快朵頤之餘能物有所值,滿意而歸,亦可方便各食肆了解食客所想,以便盡力迎合,有道獲利。
長路漫漫,或有荊棘,今比革鯨始於長沙,我等殫精竭慮,亦步亦趨,願與各位有志之士共譜美食樂章。
比革鯨
地方美食地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