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傳奇謝幕的時代。
12日晚,我們剛失去了紀梵希;14日,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就在劍橋家中去世,享年76歲。
霍金離開後,除了媒體和民眾,科學界也紛紛向他致敬。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稱他是物理學界的「一顆星」,瑞典皇家學院稱他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為了科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全世界都在緬懷霍金時,一個爭議已久的話題,又重新被人提起:霍金貢獻如此巨大,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他是否被神話?
霍金致力於研究宇宙論和黑洞,28歲和彭羅斯聯合證明了奇性定理 ,32歲提出了黑洞會發射輻射的理論性預測(現稱為霍金輻射),46歲出版《時間簡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裡程碑,贏得讚譽無數。
▲ 2017年,霍金接受倫敦榮譽市民稱號
但是,在霍金的眾多榮譽和頭銜中,唯獨沒有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6年1月,霍金在裡斯講座(Reith Lectures)的直播上開玩笑稱,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是他的「遺憾」。
他說,
「人們一直在找小型黑洞,但還一無所獲。這還挺遺憾的,因為如果找到,我就可以拿諾貝爾獎了。」
▲ 2013年霍金獲得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實際上,外界一直好奇,為何霍金不受諾貝爾獎青睞。而學界普遍認為,箇中原因,就是他的假說未經證實。
1974年 霍金提出「霍金輻射」的猜想, 他認為黑洞並非「全黑」,也會發出輻射,慢慢變小,消失。
這個假說顛覆了物理學界的認知,雖然逐漸被接受,但始終沒有被任何太空人或者物理學家觀測到。
更「慘」的是,霍金不僅抱憾在心,還輸掉了賭局,眼睜睜地看著同行拿獎。
上世界6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猜想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即「上帝粒子」),但霍金堅信上帝粒子肯定不存在。近半個世紀後,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也因此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得知消息後,霍金表達了自己的「失望」,但言語之中,更多是一個學者對知識的渴求。
▲ 2017年,劍橋大學宣布霍金的博士論文《宇宙膨脹的性質》已經面向全球免費開放
在倫敦科學博物館進行演講時, 霍金說,「如果它(上帝粒子)沒有被發現的話, 物理會有趣得多」,因為這會迫使科學家們,為了解決質量問題,想更多的可能。」
他還開玩笑地說, 「我曾經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凱恩教授打賭,認為希格斯玻色子不會被找到,這個諾貝爾獎害我輸了100美元。」
其實,這不是霍金第一次語出驚人。犀利,直爽,加上理科男獨有的冷幽默,已經成了他個人的一種獨特風格 。
在評價自己的職業時,他曾說「科學家和娼妓都是做他們喜歡的事賺錢」,在做客以她名字命名的紀錄片時,他說自己的偶像是「伽利略、愛因斯坦、達爾文和瑪麗蓮·夢露」。
據媒體報導,霍金還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就是用輪椅軋過討厭的人的腳趾頭,英國王子查爾斯都不幸中招。
這些「老頑童」的形象,並不妨礙霍金成為最出名的科學家,反而讓理論物理這樣艱澀難懂的學科,走進大眾。
可以說,在學術之外,霍金儼然是個傳播學大師。
通過跟大眾媒體互動,他觸發了年輕人對太空的好奇和對科學的探索。
▲ 霍金在微博上回復王俊凱的留言
在影視文化作品中頻頻亮相,他給晦澀的理論物理穿上了「前衛」、「時尚」的外衣。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虛弱外表下的堅強精神內核。
21歲被確診患上運動神經元病的霍金,被醫生告知最多只能活兩年,他卻說,「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
▲ 2014年霍金接受漸凍人挑戰,因肺炎原因,由其親人代為參加
霍金與中國也有深厚的淵源。他三次訪問中國,在各個大學發表演講。
▲ 2006年,霍金在香港科技大學演講
他對人類的警示,影響了無數人的宇宙觀。
▲ 2007年霍金在美國一架特製的飛機上體驗了25秒的零重力漂浮
2006年,他開通微博,目前粉絲超過400萬個。
他生前時常在微博上分享一些科學講座、競賽的信息,不少90後受到其感染,在他的微博下面表達了對科學、對生活的熱情。「看著您就仿佛看到了宇宙!希望以後能成為像你一樣偉大的科學家」。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霍金沒有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或許我們更應該問,是否拿諾貝爾獎真的重要嗎?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曾說,我們對霍金有誤解,他給人類最大的啟示是:「世界上曾經有這麼一個人,就眼皮能動,思想卻在遨遊太空。而很多人身強力壯,但是思想卻一輩子都癱在輪椅上。這是最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
鳳凰衛視歐洲臺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