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陽故事圖》之《懸艾人》
《端陽故事圖》之《採藥草》
《端陽故事圖》之《系採絲》
《端陽故事圖》之《裹角黍》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正值仲夏,氣溫升高,百蟲活躍,蚊蠅大量滋生,容易傳播疾病。古人在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懸蒲、佩戴香囊、飲雄黃酒、上山採藥等,這些習俗都反映了古人對疾病的預防意識。
◆端午採藥最效驗
清代畫家徐揚繪有《端陽故事圖》,其中有一幅《採藥草》,描繪的是一個老者帶領兩個童子在山上採藥草的情景,題有「五日午時蓄採眾藥治病,最效驗」字樣。
為什麼端午節採的藥藥效最強呢?古人認為,端午陽氣旺盛,天地純陽,正氣匯聚,萬物至此皆盛,陰邪之氣避而走之,中草藥最為純正。此時,一些中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強,恰好入藥,所以端午是採藥的最佳時節。民諺說:「端午節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藥。」
端午採藥在古籍中也有記載。車前草,古稱「芣苢」,春開紫色花,夏結紫色籽,全草可入藥,有清熱、利尿、祛痰、涼血、解毒之功效。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紛紛前往田間山野採集車前草,曬乾後備用。《詩經》裡的《芣苢》就描寫了人們採摘車前草的歡快情景:「採採芣苢,薄言採之。」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載:「是日競採雜藥。」並引《夏小正》曰:「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宋人呂原明《歲時雜記》曰:「端五日午時聚先所蓄時藥,悉當庭焚之,闢疫氣。」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五日採百草,修製藥品,為闢瘟疾等用,藏之,良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陸遊在家鄉紹興隱居,在端午節那天忙著儲藥、配藥方。他的《乙卯重五詩》記述了當時繁忙愉快的景象:「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民間至今仍有端午採藥的習俗。
端午節不僅採草藥,而且還收集一些可入藥的小動物或昆蟲。如民間有端午捕蟾之俗。這天,人們早早起來,到河邊、池塘邊捕捉蟾蜍,然後向其嘴裡吹進一錠墨,將蛤蟆帶回家,懸掛在屋梁上,或其他背陰的地方,慢慢晾乾,做成「蛤蟆錠」,具有消腫、清熱、解毒功效。起腮腺炎可用蛤蟆皮貼於患處,身上長腫癰疙瘩,塗抹上一些研成末的蛤蟆錠,漸漸會消腫祛炎。由於藥效好,連宮廷太醫院也派人廣為採集蟾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介紹了取蟾酥的方法。清人張朝墉《供蟾酥》寫道:「莫從海上問三農,蛤蟆蟾酥取次供。蛇蠍不須逞狂毒,有人刺臂作雙龍。」
◆插艾草菖蒲蜀葵驅毒
「五月五端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形象地敘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插艾草和菖蒲驅逐瘟疫的習俗。《荊楚歲時記》說:「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說:「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民諺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說。端午節插艾,是為了不讓邪毒進入庭院房間。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也能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古人有云:「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清嘉錄》說:「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菖蒲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被稱為五瑞之首,生長於淺水灘上,其葉如劍,有香氣,插在門口猶如懸掛一把驅除不祥的寶劍,可以斬千邪百毒。此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其根莖花汁可入藥,有芳香開竅、祛痰散風之功,現代人也用它入藥,提取芳香油。蘇軾在弟弟蘇轍家中看到盆中菖蒲忽生九花,歡喜之極,寫《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贊曰:「春荑秋夾兩須臾,神藥人間果有無。無鼻何由識薝蔔,有花今始信菖蒲。芳心未飽兩蛺蝶,寒意知鳴幾蟪蛄。記取明年十二節,小兒休更籋霜須。」菖蒲夏季開花,花序密生而形小,呈黃綠色。所以每到端午節前後,人們便提籃去郊外水邊採新蒲,然後回家釀酒。宋代詩人鄭剛中有《重五》詩云:「煮酒無尋處,草蒲在水中。」夏、秋之夜,燃菖蒲、艾葉,驅蚊滅蟲的習俗保持至今。有民謠唱道:「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菖蒲掛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祛毒是有科學道理的。
端午節,人們還在大門前或在室內的花瓶中插蜀葵。蜀葵又稱「一丈紅」,端午時節開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嫩葉及花可食,皮為優質纖維,全草入藥,有清熱止血、消腫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所以,蜀葵在人們的心目中有闢邪的作用,乾隆皇帝在《競渡》詩中有「昆明閃金波,回堤燦蜀葵,中流九龍舟,誰肯相參差」之句。
◆喝雄黃酒避蟲毒
清朝詩人蔡雲《吳歙》曰:「稱錘粽子滿盤堆,好侑雄黃入酒杯。餘瀝尚堪祛五毒,亂塗兒額噗牆隈。」描寫了人們端午節喝雄黃酒避蟲毒的習俗。俗話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燕京歲時記》說:「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雄黃是一種中藥,其藥性辛、苦、溫,有大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內服,主要用做解毒、殺蟲,外用治療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民間將蒲根切細、曬乾,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也有單獨把雄黃研磨成粉末放入白酒內泡製成雄黃酒。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毒避邪,所以雄黃酒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飲品。民諺有「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之說。有的還將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民間還將喝剩的雄黃酒噴灑房屋壁角陰暗處,或貯藏起來,平日遇有蟲咬紅腫,可以塗抹解毒消腫。有井人家,還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清人李靜山有詩曰:「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帳主怕靈符。」
◆五毒符餅毒攻毒
古人認為,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為五種毒蟲,俗稱「五毒」。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說:「插食盤架,設天師艾虎,意思山子數十座,五色蒲絲百草霜,以大合三層,飾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蠍、蜥蜴等,謂之『毒蟲』。」端午節民間有貼五毒符驅五毒的習俗。五毒符,就是在紅或黃色紙上印畫出五毒的圖像,粘貼在屋內牆壁上,再拿五根針刺在五毒之上,意為刺殺五毒,驅除五毒,祈求全家人平安健康。《後漢書·禮儀中》曰:「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燕京歲時記》載:「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畫五毒符一般要在端午節那天的日出或正午時進行,書寫材料要用生朱,硯內和書寫人口中要放上一小塊硝石,咒語是「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清嘉錄》說:「尼庵剪五色彩箋,狀蟾蜍、蜥蜴、蜘蛛、蛇蛀之形,分貽檀越,貼門楣、寢次,能厭毒蟲,謂之五毒符。」民國初年有「天師驅五毒」印版在市場上銷售。印版最上方刻有「天師」兩字。主畫面是一隻巨大的葫蘆,張天師立於葫蘆中央,手抱牙笏,長鬚飄飛,面相威嚴。「五毒」分列於周圍,已經被天師降伏。
《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師謂端陽為五月節,初五日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每屆端陽以前,府第朱門皆以粽子相饋貽,並副以櫻桃、桑椹、荸薺、桃、杏及五毒餅、玫瑰餅等物。」古人認為,食用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消病強身。五毒餅用玫瑰花瓣做原料搗成玫瑰醬,拌上棗泥、豆沙、松仁兒等5種餡料,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餅,再用刻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酥皮上,俗稱「五毒餅」。五毒餅也被稱為端午餑餑,又分酥皮、硬皮兩種,是高檔細點。貧寒人家則由主婦動手蒸玫瑰餡的饅頭或甜卷,以應節日之俗。吃五毒餅則是把「五毒」吃掉,使它們不能毒人,達到以毒攻毒的效果。
◆系五色線闢邪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闢邪,曾是很流行的節俗。《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燕京歲時記》介紹得更為詳細:「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椹之類,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這裡說的艾虎是用艾草編剪而成,或用五彩綾羅裁剪為虎,貼上艾葉。再製作成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等形狀,用彩線串起來,佩戴於小兒的髮際身畔。既作為裝飾品,又起到驅邪闢祟的作用。古代人們視虎為神獸,可以鎮祟闢邪、保佑安寧。王沂公的《端午帖子》有「釵頭艾虎闢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的詩句。
為讓孩子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端午節的早晨,大人們起床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孩子不能隨口說妄話。小姑娘們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粽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宋人張榘有「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的詩句;《風俗通》也有「五月五日以彩絲系臂,闢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的說法。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等邪毒衝走了,兒童由此可以安康無憂。此為「扔災」。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鄭學富)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