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季
在「綠楊帶雨垂垂重」的景致下
轉眼又到了一年中
「五色新絲纏角粽」的時候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如果你對端午的印象
還停留在吃粽子、賽龍舟上
那你就真的out了~
今年開春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全民投入
不期而遇的戰疫中
現代化的科學防疫手段
使得疫情防控態勢持續向好
然而,在科技相對落後的古代
五月初五這一天作為「衛生防疫日」
古人們又是如何應對蚊蠅疫病的呢?
01 佩香囊
「 銅盤蕙草起青煙,鬥帳香囊四角懸」
如果說
瓷器是最美的中國符號
香囊便是最美的端午符號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用絲線纏成,多種香味濃烈中草藥細末裝入袋中。在古代佩帶盛有香草的香囊並不是女性的專利,男子中也一樣普遍。
端午時節,小孩佩香囊
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
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
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
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現在,香囊的款式、用料更加豐富,人們多用其防蚊驅蟲、開竅醒神、燥溼祛風等。
02
五毒符與五毒餅
「天壇道士酬佳節,親送真人五毒符」
古人認為
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
為五種毒蟲,俗稱「五毒」
《禮記·月令》說,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端午,仲夏時節,正當「五毒醒不安寧」。因此,端午節民間有貼五毒符驅五毒的習俗。
五毒符
就是在紅或黃色紙上
印畫出五毒的圖像
粘貼在屋內牆壁上
再拿五根針刺在五毒之上
意為刺殺五毒,驅除五毒
祈求全家人平安健康
除了五毒符,古人還認為
食用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
滅蟲免災,消病強身
吃五毒餅寓意著
將「五毒」吃掉
使它們不能毒人
達到以毒攻毒的效果
直到現在,「五毒餅」仍是北方部分地區端午時的特色食品,餡中佐以玫瑰、棗泥、豆沙等等,加上鬆軟的酥皮,清香美味。
03 喝雄黃酒避蟲毒
「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俗話說: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
作為一種中藥,雄黃藥性辛苦、溫,有大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外用治療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
古人常將蒲根切細、曬乾,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也有單獨把雄黃研磨成粉末放入白酒內泡製成雄黃酒。
民間認為
雄黃酒可以驅毒避邪
所以雄黃酒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飲品
有的還將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
或在額角寫一「王」字
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古時候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但至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雄黃具有一定的毒性,外用尚可,飲則有害,此習俗已較罕見。
04 系五色線闢邪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
「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
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闢邪
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
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不準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
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
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
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
扔到河裡,意味著
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
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發展至今,端午五色繩的做工更為精緻,並延伸出了許多編織教程,其兼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
05 插艾草菖蒲蜀葵驅毒
「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五月五端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形象地敘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插艾草和菖蒲驅逐瘟疫的習俗。
每當端午節來臨
家家都灑掃庭除
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
並用五瑞(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
稱為艾人、艾虎
或製成美麗芬芳的花環、佩飾
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節插艾
或在大門前、室內的花瓶中插蜀葵
是為了不讓邪毒進入庭院房間
而菖蒲作為「五瑞之首」
其葉似劍
插在門口猶如懸掛一把
驅除不祥的寶劍
意寓斬千邪百毒
現在,插艾草、掛菖蒲的習俗在部分地區仍有保留,但早已不是為了防病,而是演化成了一種對遠離疾病的美好心願。
古人的防疫智慧
在千百年來形成的民俗文化中
展現得淋漓盡致
儘管現代化的疫情防控方式
早已與古人大相逕庭
但是驅除疫病、祈願健康的願望
卻是相連相通的
如今正值盛夏六月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
有了古人寶貴的抗疫經驗
我們的防疫意識更加不能鬆懈
【來源:深圳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