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青與烙畫藝術

2021-02-10 潞城書畫攝影

烙畫《記憶中的農家院》 作者:張少青

本期協會微信推出畫境欄目,介紹潞城市書畫攝影家協會會員張少青的藝術天地。

烙畫《農家小院》 作者:張少青

以下為張少青的國畫作品:

張少青與烙畫藝術

文:秦安慶

當芸芸眾生幾乎都在追名逐利時,一個隱於我市的書畫藝術愛好者默默的在家中創作著自己喜歡的烙畫,他就是原潞城縣絲織廠絲綢圖案設計師張少青先生。

張先生,名少青,字遠長,漢族人,1960年出生於山東陽穀縣,1987年調入潞城縣絲織廠,於2010年下崗,現居住潞城市南關社區。張先生自幼酷愛書畫藝術,潛心學藝,取得工藝美術師資格,其美術作品及設計作品多次在省市獲獎。近年,他潛心傳統烙畫及中國山水畫的研摹,秉承歷代大師之藝術精華,著力創作具有個性的木板烙畫及現代山水畫,現被潞城市書畫攝影家協會特邀成為協會會員。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漢族傳統藝術珍品,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漢族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烙畫,其源於西漢,盛於東漢,期間幾經衰落,後被清代藝人重新整理,形成以河南為主的烙畫群體。近代,山西、河北、江浙一帶都有發展,但由於烙畫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和商業性,大部分都停留在簡烙、點綴、誇張的浮淺程度上,其技藝表現仍感覺俗套古板,蒼白無力。然而,當人們的生活達到極大豐富多彩之極,正如易經中所講的,事物到了極限必重新回歸,「如《復卦》言:七日來復,其間無不斷續,陽已復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由此人們對藝術的欣賞又重新回歸自然,烙畫便適合當今社會眾人口味,色彩清晰,線條幽美,似過去的黑白老照片,使其在視覺上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過去,從事烙畫者大多是民間一些喜歡繪畫的木工及業餘美術愛好者,只能夠烙畫一些簡單圖案或臨摹他人作品。開始,烙畫藝人以鐵針為工具,在油燈上炙烤進行烙繪,主要作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裝飾。後來,製作工藝和工具不斷改革,由「油燈烙」換代為「電烙」,將單一的烙針或烙鐵換代為專用電烙筆,比較先進的電烙筆可以隨意調溫,從而使這一古老的創作方式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表現能力。現代新工具、新材料的發展使得烙畫師們創作空間加大,作品題材、形式趨於多元化。現代中國烙畫山水、人物、花鳥、飛禽走獸、亭臺樓閣應有盡有,纖毫畢見的工筆畫,粗獷豪邁的逸筆畫樣樣皆能,饒有個性特色。在充分繼承以線為主的傳統造型基礎上,中國烙畫借鑑西方繪畫塊面造型元素,形成了嶄新的精神風貌。肖像烙畫、水彩和水粉式的建築烙畫、風景烙畫、靜物烙畫等等,反映出中西兩種文化的有機整合和相互兼容性。烙畫屬於世界的,也屬於中國的,更屬於大眾的,因此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烙畫由於作品本身所固有的古典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張少青先生10年前,從網絡上開始學烙畫,當時網絡上一幅描寫《農村牧羊圖》的烙畫深深的吸引了他,勾起了對兒時在農村生活的美好回憶,本就具有書畫藝術功底的他欣然起筆開始了他的烙畫學習創作歷程。如果說專業書畫家或公職人員能在星期天專心創作,對於張少青一個下崗職工的時間就格外珍貴,他白天打工,只能把時間擠在晚上。一整天的打工,晚上還要熬夜,妻子常心痛的嘮叨,「畫,畫,天天畫這些無用的東西,生病了看誰管你。」說歸說,妻子在他創作時,總會按時把開水、毛巾放在他的創作間,用行動來關愛、支持丈夫的創作事業。賢妻的理解激發著張少青的學習、創作激情,除在網絡上與同行相互學習切磋外,還到外地進行專心求學,短短幾年,他在烙畫藝術造詣上突飛猛進,創作了《早牧》《農家小院》《迎春圖》等精品烙畫。

張少青先生的烙畫是以木板畫為主,他搏眾家之長,潛心研究,打破以往烙畫常規,追求繪畫功效,以黑、白、黃單色種,即純烙手段,烙出色彩所無法比擬的神秘世界。他力求國畫的含蓄、西畫的寫實,尤以純烙畫手段專攻人物、動物、農村題材,其目的不是迎合人們的口胃,是挖掘人們的口胃,發現和改變人們的口胃,提高人們對藝術的欣賞水平。由於我市,甚至長治地區烙畫喜好者廖若晨星,張少青先生便獨樹一幟,他的烙畫具有大氣,逼真,細膩,靈透之神韻,題材取之於自己的生活,兼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常常創作一些別具一格的精品作,堪稱長治地區書畫藝術界當之無愧的一枝絢麗奇葩,為我市的書畫攝影藝術增添了一項新的內容,是我市民俗藝術之精華。

張先生還擅長山水畫的臨摹和研究、創新,他的作品多以水墨山水為主,畫中又以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抒情為主創,作品中呈現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和無窮的詩意空間。他的山水畫也自成一家,清新淡雅,造詣超群。多年來,張先生做人低調,為人謙虛,不計較名利得失,隱於我市,從不張揚,專心創作自己的烙畫、山水畫。用他話說,『生活清貧不怕,人總得有點價值,烙畫是自己的生命了,將陪伴一生』。

金子總要發光,藝術永無止境,真心的祝願張少青先生不辜負潞城人民的期盼,烙出精品,畫出新作,為潞城的書畫事業發展再添一份色彩!

相關焦點

  • 以火為「墨」的烙畫「守藝人」:不能讓烙畫「斷了根」
    31日,走進郝友友位於河北石家莊的烙畫工作室,這位67歲的烙畫藝人正手拿灼熱的烙筆,全神貫注地在木板上或輕或重慢慢描繪。筆尖與木板一經接觸便發出「嗞嗞」聲響,伴著縷縷青煙,木板上的立體輪廓逐漸顯現。圖為郝友友的烙畫工作室。
  • 南陽烙畫獨特工具電烙筆,要不要買把冬青木烙畫筷子,再買個葫蘆
    到了 1958 年,在經過了眾多的研究與實驗之下,以王世英為代表的烙畫藝人們終於成功地研製出一種新的烙畫工具,南陽電烙筆。電烙筆的成功研製對南陽烙畫工具的創新方面來說是一次質的飛躍,為南陽烙畫藝術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工具的革新也使烙畫的施藝材料種類更加的豐富,使南陽烙畫的藝術特色更加鮮明,表現手法更加的多樣化。
  • 第五屆烙畫藝術節 精彩活動輪番上演
    烙畫作品。 晶報訊(記者 柯季)昨天,晶報記者從光明區了解到,深圳創意十二月之第五屆烙畫藝術節將於12月28日上午在光明烙畫基地開幕。 該活動由市科學技術協會、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組聯部、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光明區委宣傳部、光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共同指導,深圳市烙畫藝術協會主辦,深圳弘揚烙畫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承辦。今年烙畫藝術節以「藝趣生活,魅力鵬城」為主題,寓意通過文化藝術給市民帶去更多的生活樂趣,激發全民創新創意活力,展現深圳魅力,藝術節將持續至2020年12月30日。
  • 在葫蘆、棉布、竹子上烙畫 孫華巧手繪出大千世界
    後來在當地舉辦的一次烙畫學習班上,她接觸到了傳統的烙畫藝術,從此便愛上了這門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畫種,並逐漸掌握了它的創作技法。結婚後孫華到了杭州,她一邊在工藝美術廠從事書畫創作工作,一邊到美術館看展覽,到中國美院去聽課,向杭州的書畫大家們請教,藝術素養得到快速的提升。
  • 木板烙畫大師黃新遠:用一生去傳承祖輩榮光
    正在創作烙畫的黃新遠然而,嚴格的創作要求,對於出生於烙畫藝術世家的黃新遠而言,卻是難得的享受與激勵。出身烙畫藝術世家烙畫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山東臨朐地區以木板烙畫為主,木板烙畫的好處是可以創作大型的作品,不受材料的限制,可以讓創作者盡情發揮。常用的木材,一般以椴木、楊木為主,因其色澤潔白,木質細膩,紋理不太明顯,適用題材廣泛。而使用烙畫筆烙制時,則尤為考驗創作者的功力。
  • 鮑寧帶你走進烙畫的魅力
    新聞眼「烙畫」又稱烙花、燙花、火筆畫、「火針刺繡」,是中國古代一種珍貴的稀有畫種。自幼學習美術的鮑寧是石家莊小有名氣的烙畫家,從興趣到職業,從堅守到傳承,他與烙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將烙畫藝術推上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
  • 鄒驚坤:讓更多的人喜歡烙畫 讓非遺成為大眾文化
    鄒驚坤,烙畫傳承人。1976年生於古城西安,陝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陝西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非遺促進會會員、深圳市烙畫協會會員、西安市碑林區美協理事。6月11日,古城西安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在西安力邦藝術館舉辦了一場以「非遺藝品獻英雄,眾志成城抗疫情」為主題的展覽,展出了全省百餘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創作的以「抗疫」為主題的130餘件藝術作品,用一種特殊方式,向逆行英雄致敬。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光明烙畫宣傳展示活動
    2020年6月13日下午16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光明烙畫宣傳展示活動在烙畫基地舉行。由廣東省深圳市非遺物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導,深圳市烙畫藝術協會和深圳弘揚烙畫藝術發展有限公司主辦,深圳市嘉實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聯合會、光明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和光明區退役軍人就業創業促進中心聯合支持。
  • 藝韻天成,華夏一絕,李峰大師和他的烙畫世界
    有不少外籍人士為了收藏到李峰大師的烙畫,常常在深圳一等就是好幾天,拿到畫作時,都是心情激動,讚不絕口,愛不釋手。李峰大師說,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市場的認可與追捧,他深深地感受到烙畫藝術的生命力,他為傳承和發揚了祖先的烙畫技藝而感到無比的自豪。他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其烙畫技藝再一次獲得長足的進步。就這樣,他在深圳呆了五年。
  • 葫蘆島第三實驗小學葫蘆烙畫活動碩果纍纍
    在葫蘆島,有一個與城市名稱相關聯的傳統美術項目叫做葫蘆烙畫。在三小校園,有這樣一個興趣小組,叫做葫蘆烙畫小組。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藝術項目,讓孩子們從小對傳統民族藝術有一個了解認識,並能夠親手嘗試操作,不僅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具有著深遠的意義,更極大地豐富了同學們的課餘生活。小組同學剛開始烙畫的時候,經常把畫烙壞,把手烙得起泡,焦一塊兒糊一塊兒。
  • 西安女子烙畫「告白」丁真!觀者驚呼:像!就是他了
    烙畫愛好者李採蘭:「最近丁真不是特別火嘛,網絡上到處都是他的形象照,當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照片的時候,就被他質樸的形象,還有清澈的眼睛所吸引,特別是他的這種膚色很適合做烙畫。」烙畫愛好者李採蘭:「我先是在網絡上找了一張比較合適的照片,作為我臨摹的素材。」
  • 【康平老故事】一段往事 ——緬懷康平考古奠基人張少青老師 作者:薛玉林
    1991年我在文化館工作時張少青在文物管理所任所長,曾經有幾年我們在同一樓層辦公。在黨務方面文物管理所隸屬於文化館黨支部,因此聯繫較多,耳聞目睹了張少青老師在工作中愛崗敬業、履職盡責為我縣文物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巨幅烙畫《富春山居圖》亮相 灌南胥小亞歷時3年半完成
    中國江蘇網6月30日訊 6月27日上午,在灌南縣田樓鎮,10個人正在廣場上展示中國傳統名畫《富春山居圖》烙畫版。該作品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連雲港市代表性傳承人胥小亞先生精心製作而成。為了以烙畫的藝術形式再現這一傳世名作,胥小亞經過6年醞釀、歷時3年6個月在宣紙上燙製成畫。完整版烙畫《富春山居圖》寬0.65米、長20米,畫面氣勢恢弘,兼具國畫神韻和雕塑的立體美。  胥小亞,是灌南縣田樓鎮大興村村民,今年56歲,12歲開始學習烙畫,1978年他在南京某兵團服兵役,同年以一幅水墨山水獲南京軍區美術比賽第一名。
  • 張少懷女友翁馨儀被爆懷孕 哥哥張少青老婆席夢娜有喜(圖)
    翁馨儀、張少懷張菲最近雙喜臨門,他的2個兒子,35歲的長子張少青結婚8年努力做人未果,最近以人工受孕方式,老婆席夢娜懷孕2個多月。張菲長子張少青2005年結婚時因低調,堅持不辦婚宴,他尊重小孩,只能接受。張少青婚後花了至少50萬元,經由多次人工受孕,老婆席夢娜最近成功「達陣」,已懷孕2個多月。張家雙喜臨門,張菲心情好得不得了。張菲的小兒子張少懷繼承張菲衣缽,踏入演藝圈當演員,去年和年僅20歲的翁馨儀合演張作驥短片《愛在思念中》時假戲真做。
  • 小小葫蘆,烙畫出幸福生活!
    葫蘆烙畫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深受人們喜愛。家住衛輝市後河鎮曹莊村的尹紹愛,醉心於在葫蘆上烙畫創作,如今,她自己不僅小有名氣,也帶動了周邊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葫蘆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也就是用電烙筆在葫蘆上燙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葫蘆烙畫採用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 山東煙臺:95後女孩手機直播展示製作葫蘆烙畫致富
    今年25歲的薛琦出生於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觀水鎮,十幾歲時接觸葫蘆烙畫藝術,自此便產生濃厚興趣,始終沒有間斷對葫蘆的喜愛。2016年7月,薛琦從煙臺職業學院食品系畢業,曾從事過一段時間食品方面的工作。2018年10月,薛琦辭去工作,開始在葫蘆上烙畫。最初的是粗線條的烙畫,有些層次表現不出來,通過學習,薛琦烙畫技藝顯著提高,而且越烙越精緻。「我要把自己的葫蘆烙畫賣出去。」
  • 50歲河南男子小葫蘆上烙畫演繹精彩 準備招學徒啦
    葫蘆烙畫非遺項目傳承人關衛義 王克偉攝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6月13日,記者走進關衛義家,如同進入了一個「葫蘆世界」,牆上掛的、桌上擺的、柜子上放的……大小各異、繪有各種圖案的葫蘆滿屋都是。烙畫起源於漢代,興於唐宋,又稱火種刺繡,是我國一個極其珍貴的畫種。
  • 後河葫蘆烙畫,賣到國外了!
    來源:新鄉廣播電視臺葫蘆烙畫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深受人們喜愛。家住衛輝市後河鎮曹莊村的尹紹愛,醉心於在葫蘆上烙畫創作,如今,她自己不僅小有名氣,也帶動了周邊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葫蘆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也就是用電烙筆在葫蘆上燙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葫蘆烙畫採用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 90後維修工6年創作500多個卡通葫蘆烙畫
    六年前,姚俊帥在網上接觸了葫蘆烙畫這種藝術形式,他從此喜歡便迷戀上了這種藝術。為了做好葫蘆烙畫,姚俊帥還在網上拜了師傅,學習胡蘆烙畫技藝。姚俊帥的師傅給了他很多幫助,從選什麼樣的工具到如何傳神地做烙畫,師傅都毫無保留地教給他。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 CBR面孔|「葫蘆王」劉振:烙畫生命多彩
    烙葫蘆,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美術品,用燒熱的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將繪畫藝術與葫蘆融為一體。今年71歲的劉振烙葫蘆已有30個年頭。電烙筆在「更新換代」,劉振的烙畫技術也在進步。他通過書籍,電視,完全自學成材,生活中任何可以當做烙畫圖案的素材都被他收集起來。在檯曆上剪下百福字,在報紙上剪下八駿圖,巴掌大的圖案他都耐心的放大還原到葫蘆上面。有時候畫一幅圖案複雜的大葫蘆,要花上好幾天的功夫。葫蘆烙畫對溫度的掌控要求極高,筆在葫蘆上面停留的時間稍微久了,就會燙出一個洞,時間短了,又畫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