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葫蘆、棉布、竹子上烙畫 孫華巧手繪出大千世界

2020-12-24 魯網棗莊

有專家評價說,孫華的烙畫作品從傳統美術中吸取精華,以葫蘆、棉布、宣紙、絲絹、木片、竹子等不同材質為載體呈現,無論是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均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古樸典雅,令觀者回味無窮。

孫華參加第三屆辣子雞大賽展示烙畫

魯網8月5日訊(記者 杜偉 孔浩)近日,剛過而立之年的山亭烙畫傳承人孫華女士,被棗莊職業學院聘為「齊魯工匠手藝體驗基地」客座教授。年輕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為高校的客座教授,這在棗莊市並不多見。

木板《遙思》

孫華1987年出生於滕州,從小心靈手巧,動手能力非常強。後來在當地舉辦的一次烙畫學習班上,她接觸到了傳統的烙畫藝術,從此便愛上了這門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畫種,並逐漸掌握了它的創作技法。結婚後孫華到了杭州,她一邊在工藝美術廠從事書畫創作工作,一邊到美術館看展覽,到中國美院去聽課,向杭州的書畫大家們請教,藝術素養得到快速的提升。

柏木筆筒《梅花》

臂擱《仿古山水》

葫蘆《皮影戲》

卡紙《仿古山水》之二

卡紙《雙兔圖》

竹刀《花卉六品》

孫華介紹說,烙畫早期稱「烙花」,是用特製的鐵筆經過調整溫度、力度、速度烙制而成。多以山水、花鳥、人物為主,最具特色的竹牌工藝經過選料—打磨—設計—構圖—勾形—細烙—慍色—整理裝飾等工序,利用中國畫的勾勒、點染、皴擦等手法,使其畫面顏色主要呈褐色,古樸典雅,清新秀麗,豐富的層次與色調突顯高低不平的肌理變化和浮雕效果,立體感較強,具有很強的裝飾性與觀賞性。

湘樟木烙畫《仿古山水圖》(28釐米x9.5釐米)

在杭州工作、生活期間,孫華和丈夫吳政偉創作了大量的書畫作品,特別是在烙畫方面成績斐然。他們歷時兩年多的時間聯手完成的15米棉布烙畫《清明上河圖》,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為了完成這幅「巨製」,孫華夫妻倆搜集資料,請教名家,處理布料,仔細上稿,之後精心烙制,費勁了心血。這幅烙畫作品曾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中華藝術珍品文化節上榮獲珍品獎,被省市多家媒體報導。後來這幅烙畫被一位老闆以十萬元的高價購藏,夫妻倆當即拿出了五萬元捐給了慈善機構。作品獲獎後,孫華被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等吸收為會員,並應邀參加了第二屆浙江工藝美術雙年展,受到大家的關注。

參加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

有專家評價說,孫華的烙畫作品從傳統美術中吸取精華,以葫蘆、棉布、宣紙、絲絹、木片、竹子等不同材質為載體呈現,因材質變化而工序各異,既能表現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有展現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與烙畫藝術水乳交融,無論是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均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古樸典雅,令觀者回味無窮。

參加非遺走進臺兒莊古城

五六年前,孫華和丈夫回到了家鄉山亭創業,丈夫開畫廊,她則師承於河北省級烙畫傳承人艾秀琪先生,成立了自己的烙畫工作室,潛心從事烙畫的學習與創作。孫華還開設了烙畫藝術課程,在做好傳承與教學的同時,積極參與各類藝術博覽會,代表作臂擱烙畫《清供系列》,榮獲第二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2019「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優秀獎。

孫華走進銀光福源養老中心

孫華表示,為更好的保護傳承烙畫技藝,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將積極創作可以與時代接軌的藝術作品。下一步,她將以文旅融合發展為契機,創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色、人文、自然為題材的文創作品。為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發揮自身優勢,讓大家近距離的感受烙畫的獨特魅力。

相關焦點

  • 小小葫蘆大千世界 「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走進位於合肥裕豐花市的鄭小良工作室,仿佛走進一個由一隻只形態各異的葫蘆刻畫出的大千世界。八仙、水滸一百單八將、五百羅漢……工藝美術大師鄭小良用烙畫的技藝把手中的葫蘆變得更加鮮活靈動,藝術性與觀賞性俱佳。上周五,「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直播,詳細介紹了他與這項省級非遺三十年的不解之緣。
  • 小小葫蘆,烙畫出幸福生活!
    葫蘆烙畫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深受人們喜愛。家住衛輝市後河鎮曹莊村的尹紹愛,醉心於在葫蘆上烙畫創作,如今,她自己不僅小有名氣,也帶動了周邊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進入尹紹愛家中,仿佛置身於「葫蘆的海洋」。映入眼帘的是大小不一、色彩豔麗的烙畫葫蘆。這些葫蘆上有的畫著表情自然、神態各異的人物,有的畫著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還有的畫著牡丹圖和山水圖,讓人十分驚嘆。
  • 後河葫蘆烙畫,賣到國外了!
    來源:新鄉廣播電視臺葫蘆烙畫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深受人們喜愛。家住衛輝市後河鎮曹莊村的尹紹愛,醉心於在葫蘆上烙畫創作,如今,她自己不僅小有名氣,也帶動了周邊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進入尹紹愛家中,仿佛置身於「葫蘆的海洋」。映入眼帘的是大小不一、色彩豔麗的烙畫葫蘆。這些葫蘆上有的畫著表情自然、神態各異的人物,有的畫著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還有的畫著牡丹圖和山水圖,讓人十分驚嘆。
  • 手捻葫蘆玩膩了?2步學會烙畫之法,文玩葫蘆煥發「新生命」!
    其實,烙畫之法並不難,也未必一定要有繪畫基礎,只要自己敢想,敢做,敢動手,那麼就算烙出的畫並不是那麼美觀,但是自己喜歡就好唄,玩得是一種樂趣,又不準備成為什麼大師,沒必要要求那麼高。所以手捻葫蘆玩膩了?5步學會烙畫之法,文玩葫蘆煥發「新生命」!
  • 南陽烙畫獨特工具電烙筆,要不要買把冬青木烙畫筷子,再買個葫蘆
    我國各地市場上烙畫工具類型較多,例如電烙筆、電烙鐵、烙畫機等。烙畫筆的筆頭也有很多的形態,用來烙出不同的效果。南陽烙畫主要使用自製的電烙筆,通常一幅畫通過一支電烙筆,運用不同的技法可以完成。南陽烙畫早期是在竹木上作畫,冬青木烙畫筷子很受歡迎。後來隨著可以控制溫度的電烙筆的出現,烙畫材料拓展到宣紙、絲絹、木板等材料,創作出了更多的大型烙畫作品,材料對南陽烙畫的藝術特色也有著很大的關係。1974 年宣紙烙畫在南陽出現,體現了我國的傳統烙畫工藝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 葫蘆烙畫 獻禮大運
    陶思俊在葫蘆上烙印熊貓圖案陶思俊還負責打理時光茶舍的日常事務  10月4日,成都市龍泉驛區大面街道五星社區時光茶舍裡,46歲的茶社主人陶思俊手持電烙鐵在葫蘆上烙印出獨具成都特色的熊貓形象,這是他為獻禮2021年世界大運會,特別創作的葫蘆畫
  • CBR面孔|「葫蘆王」劉振:烙畫生命多彩
    葫蘆,諧音「福祿」,寓意著長壽和闢邪。烙葫蘆,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美術品,用燒熱的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將繪畫藝術與葫蘆融為一體。今年71歲的劉振烙葫蘆已有30個年頭。起初用的工具是修收音機的烙鐵,有10公分長,很難控制作畫,耗時長,畫出的圖案也生硬。隨著技術革新,劉振用十分輕便,筆尖較細的電烙筆,烙出的葫蘆也愈發精美。電烙筆在「更新換代」,劉振的烙畫技術也在進步。他通過書籍,電視,完全自學成材,生活中任何可以當做烙畫圖案的素材都被他收集起來。在檯曆上剪下百福字,在報紙上剪下八駿圖,巴掌大的圖案他都耐心的放大還原到葫蘆上面。
  • 葫蘆島第三實驗小學葫蘆烙畫活動碩果纍纍
    在中華大地,有一個以葫蘆命名的城市叫葫蘆島。在葫蘆島,有一個與城市名稱相關聯的傳統美術項目叫做葫蘆烙畫。在三小校園,有這樣一個興趣小組,叫做葫蘆烙畫小組。小組同學剛開始烙畫的時候,經常把畫烙壞,把手烙得起泡,焦一塊兒糊一塊兒。燙壞了一個又一個葫蘆,但同學們並沒有就此放棄。在老師的細心指導和鼓勵下,一件又一件作品在同學們的小手裡烙制完成。
  • 山東煙臺:95後女孩手機直播展示製作葫蘆烙畫致富
    近日,山東煙臺,95後女孩薛琦正在自己的冰糖工作室裡通過手機直播展示葫蘆創作技藝。今年25歲的薛琦出生於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觀水鎮,十幾歲時接觸葫蘆烙畫藝術,自此便產生濃厚興趣,始終沒有間斷對葫蘆的喜愛。
  • 90後維修工6年創作500多個卡通葫蘆烙畫
    六年前,姚俊帥在網上接觸了葫蘆烙畫這種藝術形式,他從此喜歡便迷戀上了這種藝術。為了做好葫蘆烙畫,姚俊帥還在網上拜了師傅,學習胡蘆烙畫技藝。姚俊帥的師傅給了他很多幫助,從選什麼樣的工具到如何傳神地做烙畫,師傅都毫無保留地教給他。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 河北邯鄲:「葫蘆爺爺」的「葫蘆娃娃」
    53歲的龍常青是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平固店鎮北吳村的一名農民,他基於興趣自學烙畫葫蘆技藝,二十多年間製作各式烙畫葫蘆作品三千餘件,作品內容包括歷史人物、花鳥魚蟲、神話故事等。烙畫葫蘆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製作者運用烙鐵在葫蘆上熨出烙痕作畫,根據火候和力度的不同,能夠繪製出豐富的層次和色調。↑2020年5月14日,來自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平固店鎮北吳村的龍常青在進行烙畫葫蘆創作。
  • 50歲河南男子小葫蘆上烙畫演繹精彩 準備招學徒啦
    葫蘆烙畫非遺項目傳承人關衛義 王克偉攝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6月13日,記者走進關衛義家,如同進入了一個「葫蘆世界」,牆上掛的、桌上擺的、柜子上放的……大小各異、繪有各種圖案的葫蘆滿屋都是。烙畫起源於漢代,興於唐宋,又稱火種刺繡,是我國一個極其珍貴的畫種。
  • 鮑寧帶你走進烙畫的魅力
    鮑寧正在進行葫蘆創作。25年堅持烙畫藝術烙畫古樸典雅、清新秀麗,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喜歡親身實地獲得第一手資料烙畫藝術從本質上來講仍是繪畫,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小至直徑一釐米的珠子,大到幾米乃至幾十米的長卷,都可以在上面創作出圖案。
  • 文玩葫蘆分幾種?文玩葫蘆圖片欣賞
    「中國人的整個人生歷程都蘊涵在『三壺』之中:『破壺』(人從瓜出)、『懸壺』(醫藥濟民)、『壺天』(魂歸壺天)。這壺都是指葫蘆。」我國古書上「壺」、「匏」、「瓠」、「甘瓠」指的均為葫蘆。在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就發現了葫蘆和葫蘆種,並在其後漫長的發展演進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葫蘆文化。我國《詩經》、《論語》中均廣泛提到了葫蘆。
  • 濟南市市中區山東東方大廈——葫蘆烙畫、手工串珠、手工鉤編、燈...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彰顯出獨特的魅力,讓世界為之讚嘆,讓國人為之驕傲。傳統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藝術。在人類所有的職業中,傳統手工藝是一門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藝。人們在製作物品中可以通過手將觸覺、視覺和腦力相協調,身心合一,使人得到健康成長。
  • 木板烙畫大師黃新遠:用一生去傳承祖輩榮光
    其創作原理主要是創作者用火燒熱烙鐵,在竹木、絲絹、宣紙等材料上熨出烙痕作畫,工藝不僅涵蓋中國畫的勾、勒、點、染、白描等手法,還酷似西方的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而廣受大眾歡迎。烙畫創作講究火候把握、力道的同時,也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對創作者的功底和創意要求,尤為嚴格。
  • 鄒驚坤:讓更多的人喜歡烙畫 讓非遺成為大眾文化
    鄒驚坤,烙畫傳承人。1976年生於古城西安,陝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陝西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非遺促進會會員、深圳市烙畫協會會員、西安市碑林區美協理事。椴木板烙畫《抗疫英雄》椴木板烙畫《吹哨者》提起這位烙畫技藝非遺傳承人鄒驚坤,很多西安人對他並不陌生。
  • 葫蘆的吉祥寓意
    現在,我們雖然已經無從考證東昌種植雕刻葫蘆確切的起源,但至今民間仍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個擅長繪畫和雕刻的宮廷藝人王和尚,年事已高告老還鄉,回到現在的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辦事處,因當時閆寺一帶盛產葫蘆,於是王和尚便在葫蘆上雕刻出精美的圖案,用來蓄養自己喜愛的蟈蟈。後來,當地人紛紛效仿,葫蘆雕刻便由此流傳開來。 葫蘆製作工藝品從明朝起即有文字記載。
  • 【葫蘆文化】葫蘆概體一覽圖
    中國(天津)第一屆葫蘆文化藝術節於2014年12月15日起,在天津今晚報大廈二層組委會辦公室開通現場報名,廣大葫蘆愛好者均可根據報名表要求攜帶相關資料現場報名參展!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國考古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年前的葫蘆及種子,是目前世界上關於葫蘆的最早發現。葫蘆在中國古代有許多記載,同時關於其名稱也有多種叫法,「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
  • 聽著蟲鳴話葫蘆 —— 十裡河2
    葫蘆,民間玩物的一種,既上得臺面進得宮廷,又居家實用進得水缸。。。葫蘆每年秋冬季節收貨,冬初開始在市場上出售,今天主要是照片,都是這幾年在十裡河拍攝的葫蘆,以鳴蟲葫蘆為主。一般的葫蘆,都有兩個肚,下大上小,像葫蘆娃的葫蘆,就是標準的模樣了。而鳴蟲葫蘆的要求特殊,得是上大下小,這樣的葫蘆,將上面的大葫蘆,選在與下面肚直徑相等的地方裁開,裝上口蓋,才叫正經的鳴蟲葫蘆。